回忆刘帅在军事学院七年耕耘的风采

作者:杜河清

来源:大院孩子

回忆刘帅在军事学院七年耕耘的风采


在我军历史上,从1951年到1969年间,成立于南京的当时全军的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它已在48年前的1970年解散了,成了一个历史名称。但有些历史因其存在期间拥有的光辉,是不会被时代的变迁而泯灭的,也不会被人们所忘记的,南京军事学院就是其中的一座丰碑。


多年以来,我时常会想一个问题。当年如果不是刘伯承元帅出任院长兼政治委员,由他来领导创建和其后七年的发展,那么会不会有后来如此辉煌的业绩和许多令人念念不忘的故事。使我们这些曾在该院工作过的人,乃至我们生育于此的子女们,都对他如此深深怀恋和念念不忘呢?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总是可以回顾和反思的吧!


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举行开学典礼时,学员系只有高、中级速成系、基本系和情报系,加起来大约有六、七个班吧。可是到1957年7月,刘帅离开南京军事学院时,已增加了函授系、政治系、战役系、海军系、空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防化学兵系,还有专门负责外训的不少班级,而且每个系都是二期或三期同时在读。军事学院这个时期真是井喷式的发展壮大,一日千里呀!每天上下课时,几条主要干道上一队队着装整齐,步伐雄健,手提学员专用的牛皮包,唱着《解放军进行曲》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嘹亮的歌声响彻军院的上空,这是一种何等样的氛围呀!军事学院的本科基本系和情报系是三年制的,在其第一、第二期的毕业考试,是由中央军委组织的国家考试。朱总司令是考试委员会的主任,刘帅是副主任,到南京来的主考官,都是三总部的领导和各兵种的主官,那个场面是何等的隆重热烈呀!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回忆刘帅在军事学院七年耕耘的风采

刘帅离开南京军事学院之后,接任的几位院长继承了刘帅开创的事业。尤其是最后一任张震院长,他是1957年从军院战役系毕业之后再留院任副院长,1962年任院长,直到69年底军院撤销,在军院工作了十几年,是历任院长中任职最长的一位,在这期间海、空、炮、装四个系已另外成立学院,但59年总高级步校与军事学院合并后,成立了基本系二部,后来又成立了参谋系。到文革前的十五年间,军事学院一共为全军培养出了一万多名军、师、团级的优秀军事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参谋人员、海空军指挥员以及特殊兵种指挥员,可以说桃李满全军。但实事求是的说,形成这般辉煌业绩的坚实基础,是刘帅开创和夯实的。这一点我认为是毋庸置疑的。

回忆刘帅在军事学院七年耕耘的风采

军事学院创建之初,首先遇到的难题是缺乏一大批合格的教员,办学没有教员可谓是无米之炊。面临这个难题刘帅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我认为是刘帅实事求是的精神,博大的胸怀,过人的胆识和敢于担当的气魄。他向中央报告,建议向几年来从国民党军队里解放、投诚和起义过来的,当时还留在我们部队里的这批军事指挥员中去挑选适合任教的人来军事学院当教员。因为这批人在国民党军队里也是高级指挥官和参谋人员,他们文化程度高,也大都在中央军校、陆军大学里受过训,有不少还到日、美、德的军事院校里留过学,外语也很好,可以阅读外文的军事著作,而且也都有指挥实际战争的经历与经验,有些人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交过手,打过不少胜仗立过战功,甚至还是抗日名将。把这些资源移植到军事学院,只要稍加调理,就完全可以上讲台来传授军事学术和战术,确实是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经中央批准后,刘帅马上组织队伍分赴各大军区中去挑选,尤其是起义部队较多的北京、新疆和重庆、成都等地。经过不长时间,就有数百名被选中的人汇集到南京。这批人的军衔从上将到上尉,光少将以上就有一百多人。经苏军顾问团的专家稍加培训后就上了讲台。这个巨大的障碍竟迎刃而解了,保证了全院及时的开课。


有了教师是否就可以一路绿灯了呢?刘帅敏锐地意识到马上就可能会冒出新的问题。坐在教室里听课的这些胜利之师中,虽不至于都是“骄兵悍将“,但他们是否能心悦诚服地听以前是他们手下败将的教师讲的课程?万一有几个“楞头青”发起难来,就会造成不良影响而妨碍教学工作,必须防患于未然。所以刘帅就马上在全院学员队伍里倡导“尊师重道”的优良风气。刘帅态度十分明朗地公开表示,每个学生都必须做到尊师重道,这些讲台上的教师不管他过去干过什么,今天是我请来的老师。他们虽然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失败了,但并不都是他们无能,他们学习过现代化战争的军事理论,在实战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我们的指挥员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尊重他们,认真地听好他们讲的课,完成党给大家的学习任务。由于风还没有刮起之时就及时指出和有了防范,虽然有过一些不良苗子,但“尊师重道”的优良学风还是树立起来了。


在树立“尊师重道”的同时,刘帅又提出了要“教学相长”的号召。因为在学员队伍中,确实也是一座“富矿”,里面藏有不少“宝”。他们中很多人身经百战,指挥过许多战役、战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把它开发出来,再与现代化战争的要求结合,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再充实到教学中去,那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开发工程。所以要求教员和各教授会(后改名为教研室)领导都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这样推行的结果不但和谐了教学之间的关系,浓厚了研究学术的气氛,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刘帅还号召教学员都要潜心于做学问。为了破除人们对“学问”二个字的神秘性和距离感,他对“学问”做出了剀切入理、明白易懂的阐述,他说“学问、学问,既学且问。学能增长知识,问能通达事理。”到目前为止,我不知道刘帅是引用哪位先贤的话,还是他自己创造的(因为我一直未看到这段话的出处)。但做学问也的确是要下苦功夫的,所以刘帅又提出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思想准备。从而在当时的教学员中,钻研学问的空气蔚然成风,不少教师、教研组被评为优秀,学员中成绩全优的优等毕业生每期都有。


对在职的教务、政工和后勤保障干部、,刘帅也有要求,号召他们要安心在学院工作,树立长期打算,决心为我军现代化的建设贡献力量,他还用了一句很形象化的语言,即“死了就埋葬在富贵山(该山是在军院营区外东北角上的一座小山)。这句话后来成为我们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刘帅不但号召大家这样做,他自己就是一个典范。军院成立时,刘帅已经是花甲之年了,而且因战伤失去了一眼,但他仍宝刀不老,亲自翻译<红军野战条令>和校阅其它翻译过来的军事著作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建院头几年,他也常在办公室上班,我们训练部的办公室就在院办的楼下,据老同事们讲,刘帅经常因工作而走得晚些,楼下的他们也自觉地不走,等刘帅的车子开走后,再收集好保密文件资料交保密室后才下班。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要说“五湖四海”,军事学院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五湖四海。它的在职人员主要来自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的人马,它的学员来自当时的六大军区和五个野战军,它的教师队伍后来也都是从1952年以后毕业于本院几个系的学员。但是在刘帅的领导下乃至他离开之后,在军事学院内从未感到有山头和山头主义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与刘帅本身的高尚素质和他优良的作风密切相关的。据说刘帅从二野来南京时,一个干部都没带,他以后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是到军事学院后配的。刘帅用人的标准是唯德和才,从未听到对二野的干部有什么另眼相看的事。这一方面在全院是有口皆碑的,从而保证了全院上下的团结和每个人的心情舒畅。这个好风气一直贯穿了军院存在的十九年间,而其基础无疑是刘帅所建。

回忆刘帅在军事学院七年耕耘的风采

令人可惜的是,刘帅离开军事学院次年的1958年,出现了“反教条主义”的问题,甚至说军事学院是全军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在刘帅身上泼了不少不干净的水。幸而历史终究是公正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刘帅在军事学院留下的这座丰碑,始终耸立在大院的苍松翠柏之间,令人无限敬仰。


本人只是当年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的一个小参谋,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4年,但由于职位很低,不可能知道更多更精彩的刘帅在军事学院任职七年间的风彩,只能凭我所知的回忆来叙说一些。几十年过去了,但我始终认为自己还在十七岁那年,刚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就走进了军事学院这所革命大熔炉的怀抱,得到它的教育和培养。所以饮水思源一直对它魂牵梦萦,难以忘怀。由于往事已过去几十年,记忆难免有误,请军院的老同志们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军事学院   尊师重道   指挥员   全院   教员   南京   参谋   美文   号召   学员   学问   院长   风采   经验   教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