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重游承德

原创: 剑胆琴心


去年9月初,北京天气暑热期已过,约上原单位三位同事,利用周末一起自驾车前往承德。这也是我第三次来承德,第一次七十年代末,第二次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次照相还在使用黑白胶卷,第二次使用彩色胶卷,胶卷成本高昂,仅在主要标志景点,留下寥寥数张到此一游的“打卡记录”。没有摄影记载的旅游,是不完整的旅游,时间一长,没有影像资料追忆,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毫无印象。如今故地重游,自然要比曾经的游览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

倚望楼

我们下榻宾馆名为“倚望楼”,原为承德市政府招待处专用。是一座倚城为楼的院落,为避暑山庄的一部分,宾馆大门为避暑山庄九门之一,西南墙的坦坦荡荡门,又称“月牙城”,康熙题额“坦坦荡荡”。

进门往北,有楼九楹,悬挂乾隆题额“倚望楼”。倚望楼两侧东西配殿各七楹,庭院内假山迂回,廊槛曲折,古松苍劲,清幽雅静。

传“倚望楼”乃康熙帝闲来读书赏月之处,登倚望楼北眺,山容水态,朝霞暮霭,气象万千。

康熙曾经将避暑山庄三十六处景观,钦点为“三十六景”,乾隆也接着钦点了另外三十六处,倚望楼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六景”。


我们重游承德

(坦坦荡荡门)

我们重游承德

(院内高耸迎客松)


我们重游承德

(倚望楼)


我们重游承德

(怡景阁——客房)

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又称“木兰秋狝”,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为最终目的地。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众多朝政大事,都曾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里批准了一系列卖国的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形象反映了祖国的山川地貌。占地564万平方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北海的8倍。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从目击感观来看,避暑山庄的宫殿与园林似乎并没有颐和园那般恢宏壮美,面积却达颐和园的两倍,原因就在于山庄的山林面积占居多半,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大部分宫墙在山间蜿蜒起伏,因此形似长城,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小长城”。

丽正门

出宾馆,沿围墙可达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避暑山庄是清代帝王的“陪都”,虽朴素自然,但仍不失“天子身居九重”之制,在宫门设置上依然按照古制,设九门以各司其用,丽正门为皇帝仪鸾圣驾进出之门。取《易经》中“日月丽乎于天”之意。

宫门面宽三间,上下两层。下层辟有三个方形的门洞,上层有城台和阙楼。上方悬一块石匾,由乾隆皇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 两座石狮盘踞高台,张牙舞爪。门前御道广场,青石铺砌,广场东西各立一块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广场南边有一道红色照壁,将皇家园林与外界隔开。丽正门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一景。

德汇门

丽正门偏东不远处为建于乾隆十九年的德汇门,德汇门规制与丽正门相同,只是门前没有下马碑、石狮和照壁。门内就是东宫。德汇门即是山庄旁门,又为东宫宫门。

东宫被称为“券阿胜境”,由德汇门、门殿、前殿、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券阿胜境七进建筑组成。民国时期,一度改做热河省政府,门楣曾悬挂孙中山手书 “天下为公”。

1933年3月4日,日本关东军第8师团128人的先遣队,孤军冒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数万国军重兵驻扎的承德市。强盗们为庆祝这 “赫赫武功”,放一把火将券阿胜境和勤政殿两座恢宏的宫殿付之一炬。如今仅剩残留宫殿的地基,提醒着国人切莫遗忘这一惨痛国耻。

日军占领期间德汇门内剩余东宫建筑为关东军热河司令部盘踞。

1946年又一场不幸的火灾吞噬了巍峨的清音阁大戏楼和福寿园及前殿。无情的岁月几乎将整个东宫建筑群荡平,仅剩一座孤零零的德汇门。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大部分宫墙在山间蜿蜒起伏,因此形似长城)

我们重游承德

(丽正门)

我们重游承德

(下马石)

我们重游承德

(红色照壁)


我们重游承德

(德汇门)

我们重游承德


(部分被焚毁的东宫宫殿遗址)

进入丽正门,穿过一道三座门扉的大宫门,门楣题额“避暑山庄博物馆”,为启功手迹。现将原宫殿区辟为博物馆,部分房舍开设展厅。持门票丽正门进,岫云门出。我们花钱请了一位导游带路,并作沿途讲解。

迎面二道宫门,名“阅射门”,也称“内午门”。门殿五楹,进深两间,中间开三道门。因为康熙、乾隆经常在此门前接见文武百官和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使满蒙部落后辈的看家本领不致荒疏,特在此处由皇帝亲临举行射箭比赛,兼选拔官吏,考核皇子皇孙,所以称“阅射门”。

门前一对铜狮,牙尖爪厉,公狮右足踏绣球,母狮左足抚幼仔。据说日本鬼子曾经想打这对铜狮的主意,看门人机智地用猪血涂在铜狮的眼睛上,鬼子见狮子满眼淌血,吓得打消邪念。

阅射门门额一块“避暑山庄”的巨匾,为康熙御笔。其中避字下面多出一横,并非错别字,是古代书写体的一种,大多数游客少见为怪,因此每每被导游作为显摆见多识广的噱头。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阅射门)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宫殿区

澹波敬诚殿

宫殿区正宫澹泊敬诚殿,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二十九景”。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使用昂贵的金丝楠木改建。楠木贵在本质,所以大殿所有建筑部位均保持原木本色,既没有朱红立柱,也不见雕梁画栋,真要施以油彩就把楠木糟蹋了。大殿内高悬康熙御题 “澹泊敬诚” 匾额,隐喻君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因为是行宫,没有似故宫金銮殿那般恢宏和富丽堂皇,甚至屋顶也仅用歇山顶式,而没有采用更高等级的庑殿顶,而且所有建筑屋顶均使用灰色布瓦,没有铺设明黄琉璃瓦。但皇帝在行宫居住期间,凡重大庆典、内外朝觐皆于此殿举行。功能等同于太和殿。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

澹泊敬诚殿后面,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二十景”。“四知”取《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诠释帝王治世之道的最高境界,刚柔并济,恩威并重。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处理军国要务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类似故宫中的养心殿。


烟波致爽殿


屋北有游廊与万岁照房俗称十九间房相连接,两侧有配房各五间。严格依照前朝后寝的规制,以此为界,南为前朝,其北即为后寝“烟波致爽”。中设佛堂三间,为皇后烧香念佛之处,乾隆御题“宝筏喻”,取自李白诗句“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寓意佛法无边,犹如珍贵的航船载人渡过险滩。如今,这里已经辟为御用瓷器和珐琅专题展览。

后寝部分最重要的建筑为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礼见亲伦,燕居休憩的寝宫。与前殿一样,外观很朴素,但殿内陈设富丽华奢,庭院清幽静谧。“烟波致爽”取“四国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颜额明意,居山庄当仁不让,为“康熙三十六景之冠”。

殿正中三间,设有团龙宝座,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之处。宝座上方悬挂康熙御题“烟波致爽”匾。东次间为皇帝与帝后们闲坐叙话之所,西次间为佛堂,是皇帝晨昏理佛之所。西稍间是皇帝寝宫,也称西暖阁,阁门上悬乾隆御笔“抑斋”匾一面。皇帝寝宫不大,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南炕设文房四宝,是皇帝看书批阅奏章的地方。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睡觉的地方。但就是这么毫不起眼的一间“西暖阁”,曾是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皇帝的故居。嘉庆、咸丰两位皇帝在此驾崩。这里见证了大清帝国由盛至衰的历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丢下河山百姓,携带妻儿狼狈逃到此避难,也就是在这里批准了与英、法、俄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靠西边一排不起眼的平房,康乾时曾为后寝书斋,嘉庆年间改书斋为后妃居所,史称 “西所”。1860年,咸丰避难热河期间,懿贵妃(慈禧)居此, 1861年咸丰薨逝后,慈禧联手恭亲王奕发动的辛酉政变,亦发轫于此。从那一刻,慈禧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把中国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满目疮痍的地步。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正宫澹泊敬诚殿)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烟波致爽殿)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云山胜地)


我们重游承德


(岫云门)

万壑松风、松鹤斋

走出岫云门,迎面就是一片参天的松树林,向着右侧延伸无边,在松林之间,一座长廊式古建筑掩藏其间,便是 “康熙第六景”的 “万壑松风”了。相传康熙帝晚年非常喜欢当时的小皇孙乾隆,祖孙二人常于此读书。乾隆登基后,为感怀祖父恩德,更其名为“鉴始斋”。

松鹤斋在避暑山庄正殿东侧,与万壑松风南北相望,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圣宪皇太后(乾隆母)和众嫔妃居此。当年“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乾隆帝取松鹤益寿延年之意题名,为 “乾隆三十六景第三景”。共有院落八进,共建殿堂一百六十二间。有绥成殿、乐寿堂(皇太后寝宫)、畅远楼等建筑。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从万壑松风沿坡而下,此时旅游线路开始区分乘摆渡车走山路,还是乘船走水路。避暑山庄太大,景点众多,康熙帝钦点山庄36景,乾隆也另外命名了36景,总共72景,但许多“景”已经颓败,也不太可能72景面面俱到地遍访。我们放弃了走山路的线路,也没有选择步行沿湖浏览,而选择先乘船,再乘车的一条线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却省时省力。

金山景区

游船在澄湖中划开碧波,对面湖东岸,一座模仿江苏镇江的金山而建的高大建筑群赫然在目。同名的金山景区为 “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三景”。“金山” 西麓有石阶与水滨相接,建码头登舟泛湖。

靠岸后,拾级而上,面西7间敞厅门殿,东面是面阔5间的“镜水云岑”殿,为“康熙三十六景之三十二景”。殿外有过山曲廊,回环曲折,形如半月环抱,即可到达金山峰顶平台。台上面南建殿宇3间,名“天宇咸畅”,为“康熙三十六景第十八景”。过此殿可登危楼高耸的三层“上帝阁“,三层阁檐悬有康熙帝御笔匾三面,下曰“皇穹永佑”,中曰“元武威灵”,上曰“天高听卑”,阁的二层礼奉真武大帝,三层礼奉玉皇大帝。阁下临湖一亭,乾隆皇帝题名“芳洲”。循上帝阁内木梯登阁,极目远眺,水天空阔,融为一体。康熙皇帝评此阁:“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我们重游承德

(临澄湖远眺棒锤峰)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避暑山庄金山建筑群)


我们重游承德

(“康熙三十六景”之三十二景“镜水云岑”)


我们重游承德

(“康熙三十六景”第十八景“天宇咸畅”)


我们重游承德


(危楼高耸的三层上帝阁)

烟雨楼

离开金山景区,游船将我们带到如意洲之北的青莲岛上,乾隆四十五年(1780)仿浙江嘉兴南湖(鸳鸯湖)之烟雨楼而建的一组建筑,同名烟雨楼,是山庄最晚的一组建筑,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七景”。

烟雨楼自南向北,前为门殿,临湖起台,缘湖边置汉白玉石栏望柱。后建楼两层,红柱青瓦,雕梁画栋,面阔五楹,进深两间。二楼悬乾隆御书“烟雨楼”云龙金匾。楼西为对山斋。斋北为一独立小院,有月门出入,斋南堆假山,山下洞穴迂回。楼东为青阳书屋,是皇帝读书的地方,书屋南有方亭名“朗润”,北有八角亭称“小友佳住”。庭院内古松挺拔苍劲,院外池塘环绕,遍植荷、苇、蒲、菱。建筑布局紧凑,幽静奇巧。尤其逢山雨迷蒙时,笼罩于烟云雨雾之中,宛若仙山琼阁,充满缥缈的朦胧之美。

我们重游承德

(烟雨楼临湖起台,缘湖边置汉白玉石栏望柱)


我们重游承德

(后建楼两层,红柱青瓦,雕梁画栋,面阔五楹,进深两间)


我们重游承德

(二楼悬乾隆御书“烟雨楼”云龙金匾)


我们重游承德

(庭院内古松挺拔苍劲,院外池塘环绕,遍植荷、苇、蒲、菱)

从烟雨楼改乘电瓶车,带我们去了如下景点:

永佑寺

避暑山庄最大的寺院,建于乾隆十六年(1715年),“永佑”取永远保佑安宁之意。寺院坐北朝南,曾经沿中轴线一字排列着山门、牌坊、天王殿、正殿、后殿、舍利塔及御容楼等建筑。御容楼乃专供奉已故皇帝的遗像,每年乾隆皇帝在山庄的第一项活动,就是来此祭奠先皇。康熙、雍正、以及之后的乾隆等遗像均供奉于此。现寺内除舍利塔屹立如初,四座御碑环伺两侧,其它建筑早已荡然无存。永佑寺舍利塔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三十四景”。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永佑寺和舍利塔)

热河泉

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八景”。是山庄湖泊的主要水源。清澈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流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银湖南部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热河全长700多米,在一般地图上找不到其踪迹,它是中国最短的河流。热河发源于避暑山庄诸泉的一条涓涓细流,主要水源来自热河泉。冬季水温为8℃。泉侧有巨石,镌刻 “热河” 两个大字。建国前曾以热河命名热河省,承德市是热河省省会,建国后热河省取消,并入河北省。

我们重游承德


水心榭

“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此处原为出水闸,康熙四十八年(1709),扩建热河水宫,在累墙东挖筑了银湖和镜湖,遂使水闸由累墙变成了湖心,在水闸上架石为桥,桥上筑三座亭榭,清圣祖亲笔题名为“水心榭”。

我们重游承德

(水心榭远眺)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晴宵虹雪”与“阆风涤翠”)

文园狮子林

与水心榭滆东湖相望,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三景”。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占地0.74公顷。它东部是以假山为主体的狮子林,西部是以水池为主景的文园,合称文园狮子林。其总体布局宗法于元代画家倪瓒的《狮子林图》,庭院幽深,石峰玲珑,典型的江南风格,素有避暑山庄园中之园的美称。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自第二次起,每次必游苏州狮子林,流连忘返,心仪难舍。并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在圆明园的长春园内仿建,继而在避暑山庄再造了第二座。文园狮子林好似一座精雕细琢的盆景坐落于湖面,白墙环绕,独立成院,园内十六处景观,处处珠玑,仿佛使人置身于江南水乡。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文园狮子林与水心榭隔湖相望,仿苏州狮子林而建)

一下午时间,走马观花,只走完避暑山庄小部分景区,就感到体力不支,若要窥其全貌,得需两天时间。

皇家御用关帝庙

出避暑山庄,距丽正门20余米,一座被称为“唯一的皇家御用关帝庙”,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年加以扩建重修。乾隆御题匾额“忠义伏魔”,并拈香瞻礼。庙中财神庙也留下乾隆御笔“财德广施”。院内立有两块御碑,碑首盘龙,“御笔”两个大字分外醒目,双面文字,碑身雕刻十二条龙。庙身不大,后院东厢房曾为乾隆朝宰相刘墉,随驾热河的居住办公之处。


我们重游承德

(御用关帝庙)

外八庙

次日,游览承德外八庙。“外八庙” 是指清朝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十二座喇嘛教寺庙群。由于当年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于北京喇嘛印务处注册,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

有数座寺庙也已损毁,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乐寺等, 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外八庙”和避暑山庄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只游览了其中四座,分别是:

须弥福寿之庙

位于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南坡,依山就势而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乾隆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模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

庙周围以高墙围境,东西两端转角处,各建防守了望的隅阁一座。山门前有五孔石桥。山门辟三个拱口,上建门楼,悬挂着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门前列石狮子一对。山门正北矗立碑亭,亭四面墙壁开拱门,内有《须弥福寿之庙碑》,碑文用四体文字镌刻,全高八米有余。碑身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祥纹,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最高。

过碑亭,地势渐高,拾级而上,登达琉璃牌坊。牌坊三间四柱七层,汉式形制。翼角飞翘,斗拱重叠,流光溢彩,乾隆题额 “总持佛境”,两旁立一对白色石像,为大乘派象征。

琉璃牌坊北上,须弥福寿主体建筑“大红台” 恢宏壮丽,矗立于宽阔高台之上。外壁辟有三层汉式垂花窗户,39孔藏式盲窗与实窗相间,窗头上嵌制汉制琉璃垂花门头,藏汉民族风格完美融合一体。

大红门顶部四角各建有庑殿顶式小殿一座,脊上吻兽。四周群楼围拢,上下三层,分隔成木结构房屋400余间。妙高庄严殿高耸于群楼中央。妙高殿平面方七间,高三层,三层上下贯通,一层殿内正中供宗喀巴塑像,稍北供释迦牟尼;二层楼上释迦牟尼和两大弟子阿难、迦叶、十八罗汉;三层是乾隆祈求长寿的转塔。

妙高殿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铜制鎏金鱼鳞瓦,角脊下面做成龙头形,四面脊身各匍匐金龙两条,上下相对,八条金龙,栩栩如生,金光闪烁,腾空欲飞,每条重量都在一吨以上。据说整个殿顶用了头等金1.15万余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大红台东南建有连续重层红台,名为“东红台”,又称“御座楼”,原为乾隆来此休息之处。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顶鎏金瓦顶。北面中轴线上,是金贺堂和万法松缘殿,是班禅弟子居住处。中轴线最北,琉璃万寿塔巍踞于山巅。

整个避暑山庄建筑几乎见不到明黄琉璃瓦覆顶,而须弥福寿寺各殿大量使用鎏金瓦顶,足见乾隆为拢络少数民族教主,下足了本钱!

我们重游承德

(山门前有五孔石桥。山门辟三个拱口)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山门正北矗立碑亭,亭四面墙壁开拱门,内有《须弥福寿之庙碑》,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


我们重游承德

(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层,汉式形制。翼角飞翘,斗拱重叠,流光溢彩,乾隆题额“总持佛境”,两旁立一对白色石像,为大乘派象征)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主体建筑“大红台”恢宏壮丽,立于宽阔高台之上,外壁辟有三层汉式垂花窗户,39孔盲窗与实窗相间,窗头上嵌制琉璃垂花门头)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四周群楼围拢,上下三层,分隔成木结构房屋400余间。妙高庄严殿高耸于群楼中央)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妙高殿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铜制鎏金鱼鳞瓦,角脊下面做成龙头形,四面脊身各匍匐金龙两条,上下相对,八条金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我们重游承德

(中轴线最北,琉璃万寿塔巍踞于山巅)

普陀宗乘之庙

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为了庆祝乾隆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并作为接待西藏或蒙古喇嘛、王公之所。“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并仿拉萨布达拉宫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北部,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庙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山门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前开三孔拱门,城台上起庑殿,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单檐琉璃瓦顶,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

山门北为碑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砖拱结构,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

碑亭以北为五塔门,三拱门白台形制,实壁盲窗,上砌女儿墙,白台上立五塔,塔身上装饰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代表着五佛五智。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对应宇宙的火、地、水、风、空,代表着佛教的五大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置石象一对。

五塔门北为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中楼前额“普门应现”,愚意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额“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据记载:“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成为等级的界牌。

穿过牌坊,随山势沿石阶步步攀登,左右显现高度各异的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小型白台式建物三十余座,沿着山坡盘旋而上,错落有致。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有的两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钟楼,有的台顶置舍利塔,更有的砌成实心,仅起障景增景及点缀作用。

白台群总体效果表现了西藏布达拉宫前山脚下梵字的特征。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

大红台位于寺院最后也是最高的地方。正面基层是白台,实心,高 17米,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白台东南角有面阔五楹、进深三间的“文殊圣境”殿。西部为千佛阁。

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七层,一至四层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 (东、西、南)装饰黄琉璃佛龛。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与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格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红台的内院,为典型的回字形布局,群楼空井中心起“万法归一殿”,为整座庙宇核心建筑。方七间,重檐攒尖,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

站在大红台制高处,远眺面前避暑山庄围墙在山巅蜿蜒,棒锤峰屹立远峰,西侧须弥福寿金顶掩映。秋高气爽,满目葱茏,豁然开朗,荡气回肠。

我们重游承德

(网上下载一张从避暑山庄山头拍摄普陀宗乘之庙全景)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山门、碑亭、五塔门)

我们重游承德

(琉璃牌坊)

(左右显现高度各异的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小型白台式建物三十余座)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七层,一至四层实心,均置盲窗,上部三层间隔开真窗、盲窗,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四面合围,亦称群楼。与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格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群楼顶部西北角建慈航普渡殿,镏金铜瓦,重檐六角亭形,主殿重檐攒尖,上覆镏金鱼鳞铜瓦,屋脊饰以波状镏金瓦。宝顶呈法铃状,殿顶用头等金叶14000余两)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站在大红台制高处,远眺面前避暑山庄围墙在山巅蜿蜒,棒锤峰屹立远峰,西侧须弥福寿金顶掩映,秋高气爽,满目葱茏,豁然开朗,荡气回肠)

普宁寺

俗称大佛寺,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东北部武烈河畔,坐北朝南,占地8公顷(含普佑寺0.68公顷)。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落成。乾隆十八年(1753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达瓦奇挑起民族动乱事端。清政府出兵伊梨,一举取得平乱胜利。是年十月,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赉厄鲁特蒙古四部贵族,为纪念平息达瓦奇叛乱胜利和这次盛大集会,效仿康熙安定喀尔喀蒙古之后,在多伦诺尔会盟建汇宗寺先例,决定按西藏三摩耶庙形制修建此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又取得了平息准噶尔阿睦尔撒纳叛乱胜利,从而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实现了“永永普宁”的安定局面,故此庙名之普宁寺。

山门中辟券门三座。门殿为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轴线上迎面为碑亭,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覆顶,四面设门。亭内置御制石碑三座,碑下有方趺,上有龙首,四面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文。中间是“普宁寺碑”,东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西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分别记述修建普宁寺的历史背景、意义和清政府平定达瓦奇、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碑亭北面两侧为钟鼓楼。

碑亭正北,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三间,绿色剪边黄琉璃瓦单檐歇山屋顶。

天王殿正北,大雄宝殿,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须弥座式殿前月台。大殿上檐正中悬“大雄宝殿”陡匾,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汉文为乾隆御笔。下檐正中悬匾,乾隆御笔“金轮法界”。殿内供奉主尊,竖三世佛。

大雄宝殿后,地势陡然升起,用条石砌筑的金刚墙高8.92米,填垫灰土夯实,形成一块平坦台地,成为庙后半部的藏式建筑的基础。金刚墙南部两侧分设石阶蹬道,各42级。拾级而上过南 部洲门殿即进入了佛国极乐世界。

大乘之阁起于大型须弥基座之上,阁前设宽敞月台,南出三阶,中为双龙戏珠石雕御道,两侧条石砌阶,周围排立石雕云龙栏杆54根。阁前上檐悬“大乘之阁”陡匾,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

大乘之阁仿三摩耶庙乌策殿建造,按照藏式曼陀罗式样布局,高达39米,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高度居第三位。内部为三层楼结构,中为空井。大乘之阁正面外观为六檐五层,覆以大型攒尖屋顶,上置大型镏金宝顶,拟比须弥山。

阁内供奉主尊是密宗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女相,全木结构。观音脚踩莲花座,高1.01米,莲花座下置石雕须弥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围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头重5.2吨,全身重110吨,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质雕像。大佛内部中空,按人体结构造像,比例匀称,形像洒脱,衣纹花饰雕工洗练,是我国宗教造像之珍宝。大佛头梳发髻,戴借冠,佛冠上镶嵌坐姿佛像一尊,头顶雕立姿佛像一尊,名阿弥陀佛;观音面部有三只眼睛,表示能回知过去,见知现在,预知未来;身披袈裟、偏衫,赤足,颈上挂念珠,两耳垂环,腕戴珠圈;正身双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只(计40只)。手中持刀、枪、箭、戟、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日、月、铃、杵、哈达等法器。大佛两侧立像,东为善财童子,西为龙女。

大乘之阁四方各置大型台殿一座,代表须弥山四周咸海中的四大洲:东胜神州,半月形,白台上设矩形黄琉璃庑殿;西牛货洲,庑殿呈椭圆形;南赡部洲,庑殿呈梯形,俗称三角殿;北俱卢洲,庑殿呈方形,供奉财宝天王。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山门、碑亭)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天王殿、大雄宝殿)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大乘阁、四大部洲)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我们重游承德


(千手千眼观音)

与普宁寺一墙之隔的普佑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承德外八庙的“经学院”。日寇侵华期间曾被占据为军火库,部分毁于战火。后因雷击引起大火,庙宇大部付之一炬,现仅存山门和陪殿。


我们重游承德

承德外八庙,星罗棋布围绕避暑山庄四周,部分损毁不复存在,部分维修一新,迎接游客。与规模宏大的避暑山庄一样,要想细细遍访,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虽然上述寺庙都是第二次、第三次造访,但故地重游却仍感觉面目一新。

注:文章部分细节描述采自景区景点说明和导游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承德   热河   避暑山庄   大乘   咸丰   牌坊   乾隆   碑亭   福寿   山门   正门   琉璃   美文   康熙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