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城保定游

原创:剑胆琴心

我的古城保定游

 2019年11月保定游

2019年11初,约上一位朋友驾车前往古城保定,开始两日之游。之前去过保定很多次,除了去过古莲花池,还真没有仔细游览。

保定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 保定之名意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

清代,保定为直隶省省会,是直隶总督驻跸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间,长期为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以及中国的区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也两度为河北省省会。保定也是传说中尧帝的故乡,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是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

涿州敕建三义宫

早晨从北京出发,70多公里路程到涿州。涿州是保定市属县级市,早年一直都是郡、州府治所,民国始撤州设县,一度改称涿县。

相传西汉末年,汉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幽州涿郡人氏,家道中落,以织席贩履为生。恰遇同乡张飞,还有在家乡手刃恶霸,负案流落涿州的解州人氏关羽,三人惺惺相惜,在桃园中结为异姓兄弟,戮力同心,创建蜀汉王朝,三分天下。三国演义从此处开篇,桃园佳话在这里寻根,被历代史书和民间广为讴歌传颂。

隋代在涿州楼桑庙村始建“三义庙”,以祭祀刘关张,褒扬刘备之仁义、关羽之忠义、张飞之仗义。唐、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明武宗皇帝朱厚照钦赐玺书“敕建三义宫”。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骚客,争相莅临,徘徊瞻眺。

文革时期,除山门及明正德碑外,所有建筑全被拆毁。1996年,三义宫按原有样式恢复重建,共修建了大殿、九龙碑、结拜石、内外宫墙、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等多处建筑,又按原有形式恢复87尊塑像。

桓侯庙

俗称张飞庙,位于涿州桃园乡张飞店(现名忠义店)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有明、清重修石碑。原庙七十年代全毁,1993年在原址复建。

全国除张飞故里建桓侯庙,在重庆云阳县和四川阆中县分别还建有两座桓侯庙和张飞坟冢,素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据说涿州桓侯庙派人从在两座坟冢上分别取土,在涿州桓侯庙内建一坟冢,以示落叶归根。

桓侯庙侧张飞井为老物件,据传为当年张飞储肉用。清康熙三十九年,知州佟国翼重修并立碑为记,石碑正面书“桓侯古井”。2002年,古井及碑刻迁到现桓侯庙外。

史载张飞年轻时以卖肉为业,常将肉储藏在井内,并将井口盖上巨石,并旁书:“如有扳起大石者,送肉十斤”。一日张飞发现大石被搬开,井中存肉尽失。追至城内,与关羽角力,后遇刘备劝解,不打不相识,遂三雄结拜。

附近还立有一尊石碑,为清咸丰年知涿州事张和敬立,上书 “汉昭烈帝结盟故里碑”。其实张飞故里、张飞井、桃园三结义故里,确切位置根本无法准确考证,只是一个概念罢了。

涿州还是北魏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地理学家,《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的故里,位于现在的郦道元路。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三义宫山门、正殿)


我的古城保定游

(九龙碑为明正德年(1508年)重修三义宫所建,碑身九条飞龙环绕,故得名)


我的古城保定游

(五侯殿,原称武侯殿,殿中正位左手供奉武乡侯诸葛亮,右手供奉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军师、中郎将的庞统,号凤雏。排位上注为“右军师”,实际上庞统于落凤坡阵亡后也被追封为关内侯。另外四位封侯将领为除关羽张飞外的常山侯赵云、镇西侯马超、定乱侯黄忠、沉沧侯马岱)


我的古城保定游

(少三义殿,殿内供奉刘备之子后主刘禅、关羽之子,袭汉寿亭侯关兴、张飞之子袭汉桓侯张苞)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桓侯庙山门和坟冢)


我的古城保定游

(张飞古井)


我的古城保定游

(“汉昭烈帝结义故里”碑)


我的古城保定游

(郦道元故里)

保定名吃白运章包子

午后赶到保定市区,凭借百度地图找到白运章包子铺,这座创建于1919年,名声遐迩的中华老字号,是白运章师傅以自已的名字开设的。1958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包子质量评比中,白运章包子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双双夺魁。

白运章包子是以肥瘦相间的新鲜牛肉、时令蔬菜为馅料,包子皮是用发面和烫面按一定比例制成。包子的特点是皮薄有筋道,肉馅鲜香,咬一口满嘴流油,回味无穷。

两人要了一笼包子,两碗牛肉罩饼。牛肉罩饼也是河北保定特色名吃,始于清朝年间,相传嘉庆皇帝南巡路过保定,闻异香而振神,问左右:“何物发此香?”左右答:“牛肉罩饼。”知府即将牛肉罩饼献上,嘉庆甚喜,吃后称赞:“色、香、味”三绝。从此,牛肉罩饼即成了历任知府招待各路宾客的美食。

酒足饭饱,开始市内游览。

大慈阁

大慈阁,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北侧,原名大悲阁,官称真觉禅寺。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据载,大慈阁建于金朝(公元1227年),为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

大慈阁是一组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体,坐北向南。大慈阁重檐三层,歇山布瓦顶,底阔五间,进深三间,登上三层阁楼,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

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观音像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

保定钟楼

保定钟楼又叫古鸣霜楼,位于保定市裕华路,紧邻大慈阁。始建于金代,明宣德年重修后,称“宣德楼”,清康熙42年重修后又称“鸣霜楼”。楼内藏钟,钟体通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据《中国名胜词典》介绍,该钟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大钟552年。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白运章包子和牛肉罩饼)


我的古城保定游

(保定钟楼)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保定大慈阁)

古莲花池

位于保定市区中心裕华路,始建于金元之交的公元1227年,原名雪香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原为金末元初著名军事将领,元汝南王张柔的居所。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奉旨在莲池开办书院。乾隆年,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帝后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乾隆帝曾多次来这里并赋诗赞美莲池。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了“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浓重的历史积淀,并为中国十大园林之一 。

莲池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主要建筑有水东楼、藏书阁、藻咏厅、君子长生馆、响琴榭、高芬轩、寒绿轩及临漪、濯锦、洒然、不如、六幢、观澜等亭,宛虹桥、曲桥和元建白石桥等,构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

园中以假山堆石为胜,由沟通南北两塘的东渠环抱。山石变化多样,或怪石嶙峋,或玲珑剔透,山中洞穴婉转,山间亭台错落。

如今,莲池收藏着相当可观的经幢碑碣和石造像。它们大多被安置于东碑廊、壁刻长廊和水东楼南侧的木栏中,亦有一些散置于园中假山之上和庭院内、楼堂前。其中有清代乾隆、嘉庆皇帝“巡幸”莲池时赐给直隶督抚疆臣的御制诗碑;有自明代万历十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587一-1933年)历代修葺莲池或创办书院、设置行宫的碑记。水东楼南的的木槛内共有六座碑碣经幢,皆是移入莲池的文物珍品。其间的《田琬德政碑》和《王阳明草书诗碑》都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濯锦亭西有长达三十三间的半壁廊,廊壁上嵌有三段八十二方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此外在春午坡、篇留洞、红枣坡等山间亭内,间或还可见到乾隆皇帝的巡幸诗刻石和辽、金、元代的经幢。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以池为主体,临漪亭为中心,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十二景之一,当门而立的一座秀美的假山屏障)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十二景之二,花南砚池草堂)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十二景之三,万卷堂)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十二景之四,高芬阁)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十二景之五,苑红亭和亭前拱桥)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池十二景之六,藻永堂)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花池十二景之七,寒绿轩)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花池十二景之八,篇留洞)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花池十二景之九,寒沧亭)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花池十二景之十,鹤柴)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花池十二景之十一,蕊幢精舍之藏书楼)


我的古城保定游

(莲花池十二景之十二,译堂)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以上各图分别为古莲花池各个景点:建于1908年的直隶图书馆、建于池水东面的水东楼、奎书阁、君子长生馆、岩榭)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建于元代的绿野梯桥、碑廊、琴響、濯锦亭、洒然亭、不如亭、翰宸)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一所清代省级衙署。

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孙家淦、方承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不乏清王朝赫赫干城。

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共七州,一百零四县。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故直隶总督一衔非一品重臣莫属。直到1912年清朝覆灭才废止。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民国年间保定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所在地。

我在七八十年代来保定的时候,这里是保定市委所在地,自然是闲人免进了。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办公单位腾退出来,重新修缮后,供游人参观。

总督署辕门外,原有建筑早已不存在,1994年在门前重新竖起两根高33.6米的旗杆。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原为雍正御书“直隶总督部院”。

衙署分为东、中、西三路,建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前殿后寝。进入大门后一字排列着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官邸、上房等,并配有左右耳房、厢房等,封闭的格局和威严肃穆的气氛令人诚惶诚恐。其它辅助建筑如花厅、幕府院等分列在东西两路。所有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

我的古城保定游

(直隶总督署辕门前旗杆)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正门、仪门、公生明牌坊)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督署部院大堂,1900年10月庚子事变,联军进犯保定。代理总督廷雍等清室官员遵照直隶总督李鸿章指令,留守迎迓,“以礼相待”的指令,结果热脸贴上冷屁股,侵略者在此将廷雍、沈家本等清室官员开堂审讯,并枭首示众。外国侵略者端坐于总督署大堂审判被五花大绑的大清朝廷命官,造成中华民族历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奇耻大辱)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督署部院二堂)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前殿后寝)

我的古城保定游

(隔离中轴与耳房、厢房间的更道)

'天色渐晚,晚餐品尝了保定名吃“阎氏驴肉老店”驴肉火烧,还有保定风味“大葱炒焖子”。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保定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年根据《辛丑条约》,不准清军驻扎天津,位于小站的北洋练兵见习所移至保定。

1902年5月,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1903年于保定东关外,建成 “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一1911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此乃保定军校的前身雏形。保定军校,共办了九期,1923年停办。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近代史军事近代史中,曾经名噪一时的军事院校分别为保定军校和后起之秀炙手可热的黄埔军校。相比两者,从历史、生源、学制、毕业生几个角度来看,保定军校都是中国军校的鼻祖、学霸和大哥大。

从生源素质和学制来比,黄埔军校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知识青年,入学只需简单基本的文化、政治考试和体能测试,第一期至第五期实际学制短短半年至一年,等同于教导队集训班,之后各期学制有所延长。

而保定军校生源,则来源于清末各省一所官办的陆军小学,陆军小学毕业后,佼佼者可升入武昌、南京、西安、北京清河的四所陆军中学。陆军中学毕业后,编入保定军校入伍生队,在保定军校附属分校经半年军旅生活,经考核正式进入保定军校开始二年制学习。之后改革学制,直接从普通中学毕业生中遴选,送入作战连队生活9个月,合格者送入军校学习。严格的选拔和完整的学制,碾压黄埔军校自然不在话下。

在保定军校从教的校长(总办)有:冯国璋(民国大总统)、段祺瑞(民国总理)、蒋百里(陆军上将,著名军事理论家)。毕业生有:蒋介石、吴佩孚、孙传芳、李济深……就不用多列举了吧。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官军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形成庞大的“保定军校系”,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杰出校友(国军叙任和追认二级上将及中将加上将衔):张群、靳云鹗、唐生智、王柏龄、蒋光鼐、周玳、张笃伦、宴道刚、杨爱源、苏炳文、刘文岛、门致中、王天培、李品仙、孙楚、孙震、陈铭枢、万耀煌、田颂尧、邓锡侯、陈继承、刘峙、刘文辉、秦德纯、廖磊、熊式辉、祝绍周、徐庭瑶、夏威、赵观涛、黄绍竑、周碞、何健、张贞、张治中、白崇禧、刘建绪、张荫梧、王靖国、赵承绶、鲁英麟、傅作义、赖世璜、楚溪春、周浑元、郝梦龄、余汉谋、吴奇伟、李文田、上官云相、邓龙光、吕超、杨杰、李汉魂、顾祝同、郭忏、黄琪翔、黄镇球、韩德勤、陈诚、刘珍年、周至柔、罗卓英、刘多荃、郭寄峤、钱大钧、王赞续、薛岳、余汉谋、商震、刘峙、刘兴等。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校领导以下,各级教官中保定军校出身的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蒋介石、李济深、王柏龄、邓演达、严重、何遂、陈诚、顾祝同、周至柔、钱大钧等近百人。其中著名共产党人金佛庄、周思诚、章琰、茅廷桢、范荩、徐坚等。

这些保定生在黄埔的位置也都非常重要,除校领导级蒋介石(校长)、李济深(党代表)王柏龄(教育长),在黄埔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中,委员长蒋介石,九人委员中有六人是保定生:王柏龄、邓演达、严重、钱大钧、胡树森、简作桢。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总队的正副总队长邓演达、严重,学生总队的4名队长中,也有3名是保定生:金佛庄、吕梦熊、茅延桢。足见没有保定军校,何来黄埔军校?

辛亥革命时期,保定军校生起到了骨干作用,施从云、黄之萌等先烈英勇献身。北伐战争时期,保定军校生在北伐军中担任军、师、团各级指挥官,黄埔军校生仅担任连排级下级军官。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十二个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保定军校生占据29人,而黄埔军校生仅胡宗南、范汉杰、李延年三人。论抗战中流砥柱,非保定军校莫属。

追随蒋介石参加反共内战的嫡系将领,所谓“八大金刚”,其中六位都是保定军校出来的:陈诚、张治中、刘峙、顾祝同、陈继承、钱大钧。

保定军校生也涌现出众多共产党人,叶挺、金佛庄、续范亭、王以哲、季方、孙仲德、韩振纪、吴石、陈宝仓、何基沣、张克侠。

年初前往广东,瞻仰了黄埔军校,本次又瞻仰了中国近代第一所,也是声名显赫的保定军校,实乃三生有幸。

保定军校于1923年停办后,命运多舛,历遭洗劫,曾被国民党军、日寇占领军占据为兵营,建国后,也成为部队营房。如今按照原样恢复改建,辟为保定军校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唐县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保定市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

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战略要冲。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倒马关的屏障作用。

倒马关处于一条古老的通道上,这条道称为“灵丘道”。《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调集州郡5万人修治灵丘道。灵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东北),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县),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马关就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关隘。

长城在京城西北建有“外三关”与“内三关”,“外三关”为宁武关、偏头关、雁门关,“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附近保存一块石碑,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 杨延昭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宋真宗时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后因与辽兵作战有功升为保州防御使。杨延昭在边防镇守20余年,辽兵甚为畏惧,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三关的不朽业绩。

据记载,原关城全长约2.5公里,城池占地约7万平方米,东西二门上有城楼,外以沟壕环绕,南面依山,北临唐河,城垣上列敌楼台7座。关城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西瓮城仅设南门一座,出南门往西约百米处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城内正街宽12米,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上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上述建筑如今几乎荡然无存,在原“灵丘道”基础上修建省级公路时,因避免开山凿洞,只有将原关城全部拆毁,以拓宽道路。政府及村民没有保护意识,原有砖石拆掉挪作它用,陡峭的山岩上还能依稀辨认残破的墙体。村内已看不到倒马关的蛛丝马迹。据村民讲,村里的一条主街就是原城堡中心。向当地村民打听倒马关的遗存,得到的答复都是:“哈(那)有啥看的?”

最后终于在村外百米开外的公路边,找到一座硕果仅存的残破城门洞,无法考证这个城门是属于倒马关关城的哪个组成部分,瓮城?还是战台楼?不过总算没有白来一趟,能见到倒马关的遗址,也算不虚此行了。自此本人已经将万里长城所有重要关隘一一走遍,圆了心愿。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清怡亲王墓

怡贤亲王胤祥园寝,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与保定市涞水县交界地带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水溪峪,距涞水县城西北30华里,曾有面积600余亩,周长40余华里,俗称“十三爷坟”,是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唯一有望柱华表的王爷陵墓。

此墓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是雍正在位前后最忠实、最得力的助手,被雍正封为怡亲王,领户部,因治理京畿有功,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病逝,谥为贤,雍正为之辍朝三日,命享祀太庙,遂建园寝。

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设水东营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设园寝护卫军,东西两个营房。东营房驻马步军兵,西营房驻护陵旗族员。乾隆即位后,更为其十三叔加封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清盛时期,园寝范围皆为禁地,护卫森严,权重势大。

规模宏大的怡贤亲王园寝,在满清灭亡后,护陵官兵作鸟兽散,森严肃穆的王陵沦为无主孤坟,先后遭到各路军阀疯狂洗劫。1925年,镇威军第一军副军长马瑞云强行砍伐了怡贤陵龙岗上的松柏林,把伐来的树木运到各村强行拍卖。1935年又被宋哲元派往涞水的县长王作舟及带来的一营军队,监押80多名盗墓犯公开施工,将墓内所有随葬的珍宝洗劫一空。

自此王陵渐渐败落,坟墓被挖开后,连坟包都没留下。据当地一位八十多岁老农介绍,他打小就未曾见过十三爷的坟包,另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讲述,他小时候随爹在坟包一带捡拾砖块、石头建房垒墙。肯定这么干的绝非老农一人一家,俗话 “墙倒众人推”,在周边广大村民的共同作用下,目前所有地面殿堂建筑荡然无存。仅剩下碑、牌楼、桥、华表等搬不动的石质建筑,孤零零立于绿化林中。

胤祥园寝坐西朝东,神道竟长达3华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龙首龟趺。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17个大字。神道以西树一栋石制火焰牌坊,三门柱,每门的上额枋上正中有一个火焰宝珠。火焰牌坊后是五孔拱桥一座,过了五孔桥树立着第二座石牌坊,三门四柱七楼,建造得极其精美,可以与清东陵、清西陵二陵的石牌坊相媲美,在清代王爷坟中有两座牌坊的为数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对分列路旁。擎天柱即华表,王爷陵的华表与皇帝陵的大碑楼四面设擎天柱有所区别。皇帝陵的华表,柱身上盘绕着一条云龙,须弥座环以石栏杆。而怡亲王园寝的擎天柱,柱身虽然也是八棱,却是每面各雕二条龙,上面的龙头朝上,下面的龙尾朝上,共雕龙16条。石座周围无石栏杆围绕。原有华表后面还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现已不存在。在清代王爷坟中一个王爷有两座驮龙碑的仅此一 例。

目前怡贤王陵华表顶上的一对望天吼曾被盗,后被追回,但犯罪嫌疑人一直在逃,那一对望天吼也未重新安装,看起来秃秃的很别扭。

神路上一道五孔桥,桥面有塌陷,两侧桥栏已缺失,可以清晰地看到树立桥栏的孔洞。接下来的路上还有两道单孔石桥,几乎被土掩埋。

怡亲王园寝内仅剩的墓道景观与倒马关一样,几乎见不到游人,也没有任何维护,但这样的 “野景”却恰好反映了历史的真实,真要是过度开发,整的跟花瓜似的,也就没啥看头了。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神道碑)


我的古城保定游

(火焰牌坊)


我的古城保定游

(五孔桥)


我的古城保定游

(三门四柱七楼牌坊)


我的古城保定游

我的古城保定游

(华表)


我的古城保定游

(单孔石桥)


我的古城保定游

(墓穴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保定   唐河   马关   黄埔军校   涿州   嘉庆   北洋   雍正   牌坊   保定市   华表   神道   总督   军校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