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忆母亲


端午节忆母亲


端午节是母亲去逝后,无去处的我过第一个传统节日,时间过得真快,母亲离开我们56天了。佳节之际,特别想她,尤其是想她曾经手把手教包粽子,那温馨的一幕深深刻在脑海里。

儿时的端午,桌上比今天丰富,除了粽子外,还有麻花、糍粑、鸭蛋等零食,当然还有鸡肉鸭肉鱼肉猪肉牛肉,满满一桌。而今桌上很简单二三个菜,粽子、糍粑、麻花,不仅是我不吃,外孙也不吃。外孙认为传统的食品没有肯德基、德克士、乡村基好吃。说实话,现在物质丰富,传统美食天天都上桌,不像我们小的时候只有过节才能吃,所以做梦都想过节。

儿时的端午,她上午带我们上街看踩高跷、扎八台等庆祝节目,踩高跷就是许多人穿古时服装配古时装饰,脚上穿高地很高的鞋跳舞。扎八台它是用“扎”的艺术把某些戏剧故事的主要人物刻画出来,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如将“刘海砍樵、”打渔 杀家”、 “西游记”等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用“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得到视觉和听觉的愉悦。整个故事或神话传说根据戏剧人物的多少而分层,有的两层,有的三层,高度有二、三层楼高。如“刘海砍樵”、“打渔杀家”就只有两层;而“西游记”要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就采用三层的形式,最高层是唐僧;第二层是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最下层是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和挑着货担的沙僧。扎八台是一种高空艺术,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先选出有胆量、扮相娇美的而且有一定表演能力和高空应急能力的童男童女,把他们化妆成戏剧人物形象,利用力学平衡原理,上下叠起,把童男童女扎在长 14厘米的铁杆上,铁杆再插在长、宽、高各1 米的彩箱上,再由数名壮汉抬着 沿街表演。前面是锣鼓大震,后面是身着戏装的踩高跷者的惊险、滑稽的表演;有风情万种的蚌精、假济公摇着烂扇背 真人的等等大仙。每一次的表演,内容丰富,场面宏大,将 十里八乡的民众吸引到镇街区观看,形成“红男绿女,填街塞巷。”

然后到南门口河边去看赛龙舟,那时的龙舟参赛人员提前一两个月练习;每条龙舟上有十几个人,当天有十几条龙舟比赛。龙舟不像鱼船那样宽,它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号令一响,锣鼓喧天。只见条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迅速向目标飞去,白色的浪花在船后铺成一条白练。那昂起的龙头威武无比,那翘起的龙尾直指蓝天。每条龙船上,都整齐地坐着两排划船手,划着一式的短桨。船头还有一个站着的人,身子一颠一颠地使劲击鼓、敲锣。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短桨整齐急促地一起一落,激起了一团团雪白的浪花。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前面的几条龙舟,你追我赶,忽而这条在前,忽而那条在前,船与船之间的距离不到一个“龙头”,咬得可紧了!河岸上的我们和大家一样群激动地呐喊着:“加油!加油!”龙舟赛结束后,就是抢鸭子大赛,每只放飞的鸭子必须灌了点白酒,增加抢鸭的难度……

儿时的端午,中午桌上的美食都是母亲提前两三天开始制作,粽子是节前晚上包的。回家的她是炒几个热菜,然后把粽子、包子、麻花、鸭蛋等美食端上桌。吃饭时,她会让我嘬一小口喝雄黄酒,她说嘬一口有将来有男子汉气,可以拒五毒驱鬼神,可以强身健体杀毒治疮。又将杯中剩余的雄黄酒涂抹在我身上长疮和长痱子的地方,她说端午这药治疮最好。吃完饭,她就带我到房前屋后,将手中的黄烟点燃,将黄烟的烟雾喷向屋前房后的阴暗处,她说这样可以驱蚊虫毒蛇、驱鬼避邪。端午正热时,她带我们到半坡上采艾蒿、苍蒲,一小部分挂在门框两边,大部分则放在屋沿下风干,她说端午正午时分,遍地都是宝,随手采一样都是药。尔后,她用煮饭的大铁锅舀满水,将艾蒿苍蒲放入,慢慢的将药熬出,用此药水给我们洗澡,免得长疮。大家都知道:出身贫贱普通蒿,药用价值并不高。唐朝崔炜传说起,身价倍增弯道超。

儿时的端午晚,吃了晚饭后,我会端个凳子到坝子里,挨着她坐着看月亮数星星,平时她上班忙,没时间陪我们,那晚她会给我们讲采艾叶、香蒲驱瘟疫的故事。她年年严肃地讲,我们年年瞪大眼睛听,没有感到厌烦的。随后破旧立新开始了,故事也不敢讲了,艾叶、香蒲也不敢挂了,端午前包肉馅的粽子基本上没有了,最多包一点绿豆、赤豆的粽子。

儿时的端午,可能是次数少,缺吃少穿才记忆深。今天物质丰富,端午节家家户户基本上不用包粽子了,因为超市里五花八门的粽子太多,看到桌上的菜,始终不如儿时母亲包的白米粽子好吃,这可能是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龙舟   香蒲   西游记   艾蒿   踩高跷   雄黄酒   唐僧   母亲   童男童女   糍粑   麻花   粽子   端午节   端午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