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前段时间,山东一名小男孩要跳楼的新闻让人哭笑不得。


原来,这个男孩犯了错,被父母批评了,大为受伤的他,冲向阳台,扬言要“跳下去”。


结果,小男孩人还没窗户高,根本爬不上去。


最后,“未能如愿”的男孩被爸爸抱了下来。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网友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怎么一点批评也受不了呢?”


确实,关于批评孩子,很多父母都特别苦恼……


有的孩子,越批评越不听话,你爱怎么说怎么说,我想怎么干还怎么干……


而有的孩子,一句重话都说不得,说一句就吧嗒吧嗒掉眼泪……


面对批评,有情绪很正常,但如果太“玻璃心”,孩子的未来将会阻碍重重。


法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专研究,结果表明:


“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不但无法获得成长,长大后也很难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


一个孩子,不能听取任何意见,就很难养成事后反思的习惯。


只有接纳批评,才能够直面不足,完善自己。


孩子对待批评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孩子真的不能接受“批评”吗?


一提到批评,很多人本能地产生抵触。


可是,我们这种反感的情绪并不是天生,而是在“被批评”的经历中产生的。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一个关于“批评”的实验。


研究人员从幼儿园选了 660名小朋友,随机分成三组,完成同一个游戏任务:


用乐高建一栋房子。


幼儿园的孩子盖的房子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装的门有点斜,有的忘了安窗户……


当游戏结束,孩子们兴奋地告诉老师:“我给你建了一个房子!”


3个老师对3组孩子的错误给出了3种不同的反馈。


第一组老师指出孩子的错误,说:“你做得不好”。这是个人取向的批评,评价指向的是孩子自身。


第二组老师说:“不是你那样搭的,搭得歪歪扭扭的。”在这里,老师批评的是任务的结果。


第三组老师没有简单地指出了错误,而是让孩子们考虑如何完善:“拼得有点乱啊,我们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这种批评指向是孩子的行为过程。


最后,研究者让孩子们按照以下四个维度评分。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个人批评组”的孩子们,普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没有解决问题前就选择了放弃。


而接受过程批评的儿童情绪更积极,对任务的坚持度比“个人批评组”的孩子高出两倍多。


从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关键在于如何批评。


不用负面的词评价孩子,有建设性地指出错误,孩子感到你是在帮他而不是责怪他,就不会有抵触情绪。


“评而不批”是引导孩子对待批评形成正确态度的重要环节。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讲故事代替讲道理,更能深入孩子内心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吵闹,爸爸批评孩子,想让女儿保持安静,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只是不停地喊:“你让我不要吵,是不是不爱我了?”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犯错后,我们控制情绪,很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可孩子怎么说也不听,非要“暴力执法”才消停。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儿童的认知,仅仅局限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一切,他们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理解我们所说的“道理”。


而且,孩子年龄越小,讲道理就越没效果。


所以,与其纠结孩子听不听话,能不能接受批评,不如站在孩子的立场,把我们想引导的道理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故事思维》一书里说,讲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


知乎网友@爱思考曾讲述过一件让孩子主动认错的事。


她带孩子到亲戚家做客,午餐时,亲戚家的小表哥在饭桌上骂他的爷爷:“你个秃驴……”


晚上,回到家,儿子对着奶奶莫名其妙也来了句:“你个秃驴……”,然后哈哈大笑。


她把儿子叫进房间问:“为什么骂奶奶‘秃驴’?”


“好玩!表哥也是这样……”儿子说完又哈哈大笑。


看着孩子无所谓的样子,她给孩子讲了个故事:


有个国王的房间外面的树上,住了两只鸟,一只黄鹂,一只秃鹰。黄鹂常常得到国王赏赐的食物,而秃鹰却从来没有。


有一天,秃鹰忍不住问黄鹂,为什么国王那么喜欢它?


黄鹂说是因为自己每天给国王唱歌。秃鹰欣喜若狂,便飞到国王的窗前唱歌,没想到他一张嘴,立即遭到仆人驱赶。


她问儿子:你觉得秃鹰怎么样?


孩子忙回答:好傻。


她又问:那你学小表哥骂人“秃驴”呢?


儿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说:不要看到别人做你就学,有时候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你不经过思考就学,跟秃鹰一个样,会让人讨厌的。


听到这句话,儿子脸红了,主动走到奶奶面前承认了错误。


哈佛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认为,孩子更容易接受故事传达的经验教训。


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故事,常常有代入感。


孩子在听故事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主人公。主人公遭遇的经验教训容易让孩子感同身受。


所以,与其在孩子面前说一大堆道理,还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来得深刻。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积极的暗示,教出“听话”的孩子


在电影《童年的许诺》里,罗曼是个从小性格孤僻的男孩。


当别人用污秽的语言侮辱、嘲弄他时,罗曼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忍不住自我质疑。


但是,罗曼的母亲坚定不移地告诉他:


“这是我的儿子,他会成为法国大使,成为作家,是会拿荣誉勋章的人,是将军!”


“你会成为托尔斯泰的,我的儿子,你会成为维克多·雨果。”……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多年以后,罗曼真的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文采飞扬的作家。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年少时母亲的鼓励。


这些鼓励就像一股神奇的力量,推着罗曼在人生之路上,不断突破自我。


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积极的言语给孩子向上的心理暗示,同样,负面的表达也会让孩子否定自己。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妈妈数落孩子:


“这都不会,女孩子数学是不行。”


“他就是胆子太小”


“你做事太磨蹭。”


批评了几百次,可孩子依旧是那个孩子。


常常把孩子的不足挂在嘴边,孩子受到消极的暗示,反而更容易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缺点换成优点来说:


孩子偏食,可以说:“喜欢尝试不同的食物,真好”


孩子上学磨蹭,就夸:“懂得抓紧时间的孩子,很厉害”。


孩子不收拾玩具,告诉他:“愿意收拾玩具的孩子,很棒。”


孩子们收到的正面、积极的评价越多,就会越自觉,才会变得更好。


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被他人认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喜欢得到肯定,受到激励。


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不知不觉中激发他们向上的潜力。


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对你说这句话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过程。”


批评不是责骂,不是归咎,更不是情绪发泄,它和“赏识”教育一样,都是为了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我。


合理的批评,是建立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基础上的。


只有感受到被尊重的孩子,才能理性思考他人的建议,从而接纳批评。


批评固然需要,但是一定记得用爱去包裹它。


只有被父母尊重和接纳的孩子,才不会陷入害怕犯错的恐慌中,才能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失误和挫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秃鹰   黄鹂   法国   心理学家   表哥   美文   国王   暗示   奶奶   批评   情绪   儿子   错误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