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苏州的小巷,凝聚人文的缩影,更传递着历史的温度,散发着深厚的底蕴。

九如巷就是一条传奇色彩的街巷,说她传奇,是之于曾经生活在此的人物,之于这些人物传奇的故事。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民国世家,除了站在权力顶端的“宋氏三姐妹”,还有文化界声名卓著的“合肥四姐妹”。

台湾导演侯孝贤最想拍张兆和四姐妹的故事,但计划一直搁置,因为“绝不可能找到演员”。

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望族

苏州张家本是“合肥张家”,张家先祖张树声在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李鸿章的赏识而飞黄腾达,官职从直隶按察使一直升到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到了张树声的长孙张吉友(本名张武龄,后改名为冀牖、吉友)时代,张家在合肥已经有良田万亩,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受近代新思潮的影响,张吉友无意仕途、洁身自好,他担心久居文化相对贫瘠的合肥不利于子女的成长,遂举家迁往上海,后又至苏州。苏州这个山明水秀、民风清嘉的文化古城深深吸引了张家人,合肥张家从此定居苏州,并很快成为苏州城里的“名门”。

张武龄是个内向的人,从小重听,又近视,生于富贵之家,生活安逸,婚姻美满。他曾经想过用家族财富投资经营实业,但不幸计划失败。于是,此后他毕生致力于一个理想,那就是兴办一所自己的学校。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冀牗于1921年变卖部分家产创办乐益女子中学于憩桥巷。后在城中王府基购地20余亩,兴建校舍40余间及风雨操场一座;并购置理化仪器、钢琴、图书、运动器械等教学设备。在校园植白梅四十余株,建筑茅亭回廊,为师生教学休息提供了优美安静的环境。”

张武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不是偶然的,在他女儿们还小的时候,张武龄就对她们的教育苦心经营。

张武龄曾在家中为自己的女儿创办了一所现代学校。他请了三位先生,教学科目应有尽有。

张武龄的乐益女中于一九二一年创办起来,自此他的女儿们也成为了学校的学生,虽然乐益女中仅仅存活了十六年。

但通过张武龄,张家的孩子们从小就知道生命是有目标的,但不必使用蛮力来达到它。

就像父亲一样,孩子们认为人性比抽象的原则更加高贵,他们也了解到人生也不可能与自己所持的原则相违背或起冲突。通情、达礼、有志、同情是父亲留给他们的遗产。

张武龄是在1906年与陆英成婚的,那时他十七岁,陆英二十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兆和四姐妹的妈妈陆英,嫁给她们的爸爸张武龄时,嫁妆里的一个小木桶都是陆家花十年时间精挑细选、慢慢准备的。那是一场真正的世纪婚礼,光是抬嫁妆的队伍便从合肥市的四牌楼一直延伸到龙门巷,足足排了十条街。

张武龄和陆英婚后总共生了四个女儿五个儿子(后来陆英去世,张武龄再婚又生一子),没法一一亲自照顾。每个孩子都由他们挑选贴身保姆照顾。

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这四个女儿深受父亲的钟爱,所起的名字均无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有人为此撰文说:张家四个女儿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寓长大后却离家。张允和则认为:之所以这样取名,是“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陆英婚后十六年便去世了,在这十六年里她有过十四次怀孕,生育了九个子女。尽管总是怀着孩子,聪慧伶俐、善于礼家的陆英还是把张家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

1921年,陆英去世。她的女儿们觉得是繁重的家务把母亲拖累死的,而实际上陆英死于牙疮。

陆英曾经坐火车去上海拔了牙,当她回家后发现感染恶化,毒素侵入了血液。

陆英去世时,孩子们还都小,最大的元和也不过才十四岁,成年后的她们或许记不真切母亲的音容笑貌,可是她母亲的处事原则却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她们今后的人生。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儿女婚事自主,美满婚姻伴终身

张冀牖的儿女教育观念开明,亦让她们自由发展。充和回忆道:“儿女婚姻恋爱,父亲从不干涉,不过问,你告诉他,他笑嘻嘻地接受,绝不会去查问对方的如何如何。更不要说门户了。”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有一邻居曾遣媒人向张冀牖提亲,求张元和,张冀牖哈哈一笑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与我无干。”所以,连张家的奶妈都说:“张家儿女婚姻让他们'自己’去'由’,或是自己'由’来的。”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结果不出叶先生所料,最终张家四姐妹四位女婿才是最大的亮点!

张家四姐妹的婚姻不似宋家三姐妹,张氏四姐妹的姻缘无一与钱权相关,皆爱的朴实高贵。

大姐张元和,嫁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嫁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元和便是传扬昆曲的佼佼者,她的丈夫就是赫赫有名的昆曲小生顾传玠,二人结缘也是托昆曲的福。当时,张元和十分痴迷戏曲,虽然对顾传玠早有耳闻,但一直未曾去现场听过,自是不会错过这个机会。而对于张元和与顾传玠的结合,上海的街头小报大肆报道:张元和下嫁顾传玠。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大姐张元和稳重成熟,性格活泼,少时就颇受人喜爱。但是,张元和在当时结婚算晚的了,她虽下嫁于昆曲大家顾传玠,但两人的婚姻虽平淡而曲折,却都是嫁给了爱情。或许,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模样。而张元和对于顾传玠的感情亦是深厚,以至于顾传玠去世后,张元和登台出演《长生殿埋玉》时不禁悲叹:“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啊!”

张元和是贤妻。丈夫在世的时候她默默地支持和陪伴;丈夫故去后,她制作丈夫的传记,创办曲社,弘扬昆曲。“一谈到顾传玠,她总是坚持照着固定的脚本来讲,从来不被扰乱。她提到顾传玠时,多半与昆曲相关。”

这般贤惠温柔,大概不完全是因为旧式女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她对顾传玠在昆曲成就上的仰望吧。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1999年她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一时甚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她还常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语言俏皮,举止又有戏剧味,观众都说她是个“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还有光!”

这一生她与周有光,谈不上激情澎湃。

但是,活了一个世纪的两个老人,恩爱如初,幸福得像一对初恋的情人。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2002年8月14日早起,张允和将自己仔细梳洗了一番。

梳妆完毕后,她拉着周有光:“问好不好看”。

周有光笑着说:“好看”

夜里,张允和安然地睡去了,从此便没有再醒来。享年93岁。

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老人的112岁生日,他说自己是上帝遗忘的人。

2017年1月14日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为了追求张兆和,沈从文煞费苦心。从第一封情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开始,他的情书攻势,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因张兆和对他并无好感,所以收到这些情书后,她通常都保持沉默,不予理睬,一副冷若冰霜,拒人于之千里外的架势。

1932年夏,张兆和大学毕业后,回到苏州老家。

恰好沈从文受杨振声邀请,去青岛大学当教授,因为不堪相思之苦,决定赶到苏州,去看望自己的梦中情人。

凭着卓越的才华和不凡的谈吐,沈从文很快便受到张家人的好感和欢迎。三小姐张兆和,虽不觉得他可爱,但他这番苦心,也让她觉得足够可怜和可敬。1993年9月9日,经过长达了四年的追求历程,沈从文与张兆和,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沈从文一生分裂成两半,1949年以前是文学家,以后是文物专家,张兆和是支撑沈从文精神世界的力量。1988年5月10日,饱经沧桑的沈从文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与沈从文几十年同甘共苦,经历了重压与磨难。2003年2月,沈从文百年诞辰纪念日刚过去不久,张兆和就去世了,享年93岁。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唯独这个小妹张充和,30多岁时,仍孑然一身,作为剩女的她,似乎比其他姐妹光芒要少了些。

民国的闺秀”“最后的才女”


要论张充和的才华和名气,可是与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 分庭抗礼的,可她偏偏是一个与众不同,不屑于展露的人。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充和和三个姐姐不一样,八个月的时候,由叔祖母收养,离开上海,在合肥生活到16岁。充和的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成年后又嫁入和李鸿章一样的大家族张树声家。


叔祖母非常重视养孙女的教育,曾经请考古学家朱谟钦做充和的老师,朱老师的工资是一年300银元,当时一般仆人的工钱是一年20银元,这样的重金当然是看准了才给的。抗战期间,充和又师从沈伊默学习书法。

充和身上极少现实功利心。对于诗词、书法、绘画、昆曲的喜好、痴迷,完全来自内心的渴求和需要,她和几个姐姐不同,“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她说她一辈子都是在玩,这样的玩让她真正的乐在其中。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充和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高,可是数学就简直一窍不通。1933年,她跟随三姐兆和、三姐夫沈从文从苏州来到北京生活,全家人建议她考北大,接受正统教育。结果她数学大鸭蛋,中文满分。考试委员会惜才心切,想办法破例录取了这位女生进入中文系。

充和却觉得无所谓,入学后感觉北大政治活动太多,无法静心向学,干脆以肺结核为借口办了休学,以后却有资格在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

就在17岁的张充和从苏州赶来,准备迎考北大期间,姐夫沈从文的密友卞之琳,与她相识。诗人虚龄23岁,刚刚写出隽永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可惜爱情从来就不是呼应对等的,充和并不喜欢这位诗人,她曾对传记作家金安平说,“觉得他的外表——包括眼镜在内——都有些装腔作势”。这样的第一感当然没有产生和转化为爱情。

过了30岁,张充和都没考虑过终身大事。她说从来没觉得自己有结婚的必要。

其实,有没必要结婚,要看有没遇到对的人。

遇到傅汉思之后,她就悄悄变了。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傅汉思是个德裔美国籍犹太人,精通德、法、英、意大利文学,他来中国,就是为了挑战中文。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他常常与中国学者交流,张充和的姐夫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个。

刚开始,他找沈从文主要谈论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不知什么时候看上了人家小姨子。

而且傅汉思这个人跟张充和性格很像,单纯、老实,又开朗,又喜欢研究中国古典文化,正对胃口。

就在两人关系暧昧,似是而非的时候,小外甥起了神助攻的作用。见傅汉思常来找四姨,小屁孩不知有意还是无意,竟然叫起了“四姨傅伯伯”。

小孩都看出来了,两个大人也就不好躲了,干脆在沈从文家里谈起恋爱。

1948年11月21日,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基督教式婚礼,当时张充和已经35岁。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1949年,她和汉思前往美国,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小世界。

家中后院种着牡丹和玫瑰,平台四周种着长葱、葫芦、黄瓜,长葱旁边栽了一棵梨树,后方还有一片竹林,远离汽车的喧嚣,在那里她放了一张长木椅……

汉思攻读中国文学,后来应聘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诗词,成为一名汉学家。

张充和则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美国名校执教,传授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充和:一曲微茫度此生,十分冷淡度此生


她擅长昆曲,能作诗,善书法,会丹青,琴棋书画皆精却对取得的赞誉抱着十分淡漠的态度,她说“我写东西就是随地吐痰,留不住。谁碰上就拿去发表了”。


她爱唱昆曲,却更偏向于自娱自乐,反感为了博取他人开心而唱。她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汪曾祺评价她时说:

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排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早期,她初露锋芒,虽然数学零分却因为国文满分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更是全面展露才华备受称赞——

章士钊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

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

作家董桥说她的毛笔小楷漂亮得也可下酒;

著名书法家白谦慎评价张充和的字:“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她很有自己的世界,也对进入这个世界的人牢牢把关着,选择和自己欣赏的人交朋友,胡适、杨振声、张大千、沈尹默都是她经常交往的人。所以,人们称她为“民国的闺秀”“最后的才女”这也是极其中肯的。

张充和的一生,清幽、淡泊,她用自己的方式选择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挥洒人生。

她曾说“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所以她每天坚持写字,一直坚持到98岁。

“张家四兰”——姑苏最后的大家闺秀!

傅汉思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2015年6月17日,102岁的张充和离世。

她曾写过一首名为《桃花鱼》的词,写的是重庆嘉陵江中一种状如桃花的水母——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

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

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充和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叔祖母   姑苏   闺秀   昆曲   大家闺秀   合肥   苏州   才女   美文   上海   中国   书法   儿女   北大   女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