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佩亮:临渭人文耀古今

权佩亮:临渭人文耀古今

临渭区即原渭南县,地处关中东府要冲,被山带河,广袤二百余里。北部平原舒展,南端秦岭屹立。东望名岳华山,西通古都长安。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重地。明清至民国,为秦省粮赋大县,自古有“省垣首辅”之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渭南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山川锦绣,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关中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历史悠久 文明古远

临渭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上古时期,境内河流湖泊广布,林木茂密。八十万年前,秦岭浅山中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先民们沿湭河、零河北上,傍水而居。仅在湭河两岸就发现北刘、史家、白庙、花园、姜河、蒋家等十二处史前文化遗址。

北刘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老官台文化,又有晚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还出土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制品——铜笄。史家遗址介于半坡早期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间,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发展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星罗密布地的史前文明遗址,与南部毗邻的蓝田人遗址,构成了一条古人类由山及原,由狩猎、采集到原始农业逐步演进的证据链。

夏时临渭区是有扈氏的活动区,商时属于骊戎国。秦武公在渭河以北设下邽县。汉武帝在渭河北又设莲勺县,管辖今临渭区北部和蒲城县南部。隋文帝将莲勺并入下邽县;前秦苻坚在今老城北,设建渭南县治。隋文帝将县城迁至今老城所在。明朝初撤下邽并入渭南,从此渭南县境纵跨渭水南北。


山川秀美 形胜佳绝

渭南古城向南,是中华龙脉秦岭。从南向北依次为秦岭山地、东西台塬和渭北平原。秦岭与渭南城之间,丘陵绵延,河谷辉映,诸溪蜿蜒,有“形胜甲于三秦”的美誉。

渭河汹涌澎湃八百里,在临渭区境内穿流而过。自东向西,赤水河、东阳谷水、西阳谷水、明光谷水、湭河、杜化谷水、零河,从南塬北流注入渭水。

石鼓山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黄狗峪峪道内山花烂漫,林木葱郁,泉水叮咚,层峦叠嶂。天留山林木苍翠,碧空纯净,溪流潺潺,奇鸟争鸣。

湭河是渭南人民的母亲河,把南部山区分成东、西两塬。河川林木丰茂,鸟兽出没,沿河可自流灌溉,果林、竹林、芋园甚多,“竹木苍郁,比之小江南”。清代文人张端这样描述河川的美景:“夹岸桃李,春日争媚。数湾芦苇,积末飞花。入夏,则香秔满地,经冬,则翠柏参天。黄鹂鸣乎碧柳,白鹭戏乎红莲。舍旁秧马水,村边杨柳烟。无限红蜻蜓,几处白菡萏”。

老县城依山傍水,胜气苍然,形胜佳绝,是拱卫长安的军事要塞。文昌阁为入渭之咽喉。城内流泉淙淙,喷珠吐玉,芬芳袭人。唐代陆贽有诗曰:“绕街流渺渺,夹砌树荫荫”。千百年来,湭水夜月、瑞泉瀑布、密畤晚霞、象山雨霁、渭水春涨、丰原秋眺、泰宁晨钟、风门堆雪等“渭南八景”风景秀丽,享誉关中,至今让人心旌摇曳。

历代境内遍布亭台楼阁、庙观寺院,行宫高起,驿道逶迤。城南西塬、湭水近旁有秦“步高宫”和“步寿宫”。康家沟周边、白杨村附近有隋“崇业宫”与“游龙宫”。秦始皇、隋炀帝、唐玄宗曾在行宫、县衙查情问政;李白、杜甫、白居易曾在杜化驿、东阳驿踏雪寻梅。康熙、慈禧与光绪曾在西关、县衙驻跸。蒋介石也曾在火车站、六姑泉行经歇息。

渭南县衙几经沉浮,鼓楼仍傲然兀立。明代知县吴云、周宁、李希雒、张栋、王九叙等曾整修城廓、官署、庙祠、桥梁。民国时城内尚有十五条大小街巷,两千多间房屋棚楼,五百余家店铺商号。会馆、教堂、救济院、戏院、城隍庙、书院、书店及中小学堂等错落有致。东门公园池亭相映,花木繁茂。

权佩亮:临渭人文耀古今


京畿重地 交通要津

临渭区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西邻西安连西北,东出中原通沿海,是关中东部的交通枢纽。陇海铁路、西南铁路、郑西高速铁路、大西高速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跨东西,108国道、107省道和关中环线纵贯南北。

商朝末年,临渭区已有两条东西大道。北部大道在今官底、下邽、蔺店、官路一带,是周原至芮(胡邑)、虞(山西平陆)的道路。南部大道在今城区、向阳办程家一带,是咸阳通往洛阳的干道。

渭河横贯东西,是关中地区的大动脉。舜帝时渭河航运已经开始。晋向秦借粮,秦穆公粮船穿渭河过黄河络绎不绝。楚汉相争,关中粮饷多由渭河东运荥阳。汉武帝修筑关中漕渠,万艘大船转漕相过。南北朝武帝刘裕乘战船逆渭而上,直达长安。隋开皇初年建设广通渠,连接大兴与潼关,转运便利。唐代在渭水之南又凿漕运渠,漕船经三门峡直通长安。

嘉靖到光绪年间,沿渭河兴起赤水、杜化、黄家屯等集镇市场。渭河北岸的上涨渡和南岸的槐衙是渭南的水旱码头,每天经渭河水运船只多达二百余艘,贸易频繁。西南各地货物,大都经渭河航道进入黄河分销全国。渭河千帆竞秀,水运繁忙。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一日,陇海铁路通车至渭南。一时商贾云集,纷纷兴建商铺和粮食集市,开办工厂,近代工业由此肇始。渭白轻便铁路、渭大简易公路、渭清公路建成,渭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主要物资供应地。三晋煤盐,巴蜀烟茶,江浙海鲜,当地山货土产,转运物资堆积如山。渭南县城日渐成为晋、陕、豫商品流通的枢纽和关中东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物华天宝 经济富足

临渭区山川锦秀,肥土积饶,是八百里秦川膏腴之地。南塬长年有山泉、河水的滋润,即使久旱不雨,东北风也会带来潮湿的露水,可保庄稼常稔长丰。“华阴华州水浇田,比不上渭南长寿塬”。“长寿塬”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关中获得“天府”美誉。秦汉定都关中,渭南成为水利建设重点区。郑国渠、白公渠灌溉渭北大片田地,民谣称颂道:“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隋唐时期,关中漕渠经老城附近东去,周边农田得以灌溉,人称“富民渠”。境内粮仓丰盈,河岸桑麻相望。宋元时期,粮食连年丰收。明代境内五谷嘉蔬,物产丰饶,缴纳粮赋超过汉中府。乾隆年间,荒地大量开垦,棉花大量生产,家纺遍及农村。民国时期,不断修建水利设施,渭河南部尚有引水渠堰六十二条。建国以来,临渭区兴修水利,“交口抽渭”工程灌溉渭北田地五万余公顷,占临渭境内渭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使渭北平原旱作农业过渡到灌溉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渭南县被定为陕西省粮食、棉花、秦川牛和奶山羊生产基地。桥南苹果、孝义甜桃、贠曲手指杏等特产声名远扬。

明清时期,临渭出现了孝义赵家等一批大商业家族,号称“关中巨富”、“盖省财东”。钱帮业名动天下,焦家的金盛号、恒丰号,常家的义兴号等商号,多达一百五十一家。仅阳郭贺家就有钱铺七十二座,可以左右全省当铺利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省属、县办工厂接踵而起,烟囱林立,厂房遍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长足发展,产品销售国内外。


文化灿烂 风情别具

临渭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区,汉族、回族、满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土族、黎族、白族、朝鲜族、俄罗斯族、哈尼族、锡伯族、羌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和谐相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齐全。在漫长的农耕历史和多民族融合进程中,创造了名目繁多、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特色民俗,独具周秦汉唐遗韵。

元象山的“七佛说法处”,是佛教祖庭的圣地。张葛沟的意大利籍秦晋教区第三任主教方启升墓碑,是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见证。秦腔、碗碗腔、迷糊戏等地方戏曲奇葩纷呈,光彩夺目。白行简、李十三、谢德龙等剧作家、名艺人群星灿烂,匠心独具;水盆羊肉、时辰包子、豆腐泡、南七饸饹、水晶饼等特色小吃风味独特,底蕴深厚。王莽撵刘秀、周处除三害、南塬“三皇后”等传说故事,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历代重学兴教,文脉绵延,文化昌盛。家乡名仕罢官告老,多在这里广宣教化,义行善举。明嘉靖年间,南大吉罢官绍兴知府,曾在六姑泉创办湭西书院,宣讲阳明之学,带来一股清新的学术之风,使得渭南成为关学与心学的交汇之地。光禄少卿史记事曾在北关著书立说,传道授业。清代知县前仆后继,不遗余力。张联弟在县城东关建五凤书院,成汝舟在城内建象峰书院,王邦光建香山书院,张国钧建渭川书院。

本土文化人崇文尚学、以文载道,创作出了许多经世济民的精品佳作。涉及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多种体裁,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彰显了临渭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画创作代有人出,墨香远播。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完成了我国文字、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行书、楷书、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梁世鳌因给崇祯皇帝母亲画像,名扬京师。董其瑞因善画仕女,在南京一带被誉为“董美人”。当代更是涌现出张兴斌、马树友等书画名家。剪纸、刺绣、雕塑等在民间也较为盛行。

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十四项,其中“临渭草编”等九项、“临渭剪纸”等二十项、“面塑制作技艺”等二十五项分别被列为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渭南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公示名录。

千年古刹慧照寺、国级文物耒化塔、秦灰堆遗址、唐白氏陵园、宋寇准墓、明代石亨碑石、清代南焦牌坊、明清鼓楼等古建遗址,记载着历史的脚印,也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权佩亮:临渭人文耀古今


革命老区 航天基地

秦代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赤眉、绿林起义,唐代的黄巢起义,明代的李自成起义,清代的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等都曾活动在这里。高新区良田村就是梁田坡大战的古战场。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最早在这里爆发。

临渭是革命老区,曾经走过艰难曲折的风雨历程,留下许多红色遗址、纪念性建筑,成为我们学习党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陕西革命的火种最先在赤水点燃。这里创建成立了陕西最早的党支部——中共赤水特别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东张农民协会,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崇凝区苏维埃。这里发动了震撼全国的渭华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赤水职业学校播下了西北革命的火种,渭华起义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年这里冲破千里封锁,先后护送李先念等领导干部百余人前往陕北,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

这里也是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完成了从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到第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遥感卫星等四十五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中国航天博物馆里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浓缩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发展历程。


名贤接武 英才辈出

秦山渭水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清官名宦和圣贤高士。临渭历朝雅士云集,英贤辈出,号称“三贤故里”。历史上曾出现过五位宰相,十三任尚书,三十多员将军,历史文化名人灿若星汉,构成了渭南城最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他们是临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靓丽的地域名片。

汉代鞠躬尽瘁的金日磾,唐代治境安边的张仁愿、讨平党项的白敏中,北宋清廉刚直的寇准等,皆是文韬武略、经天纬地的宰相之才。文以载道者,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明代关学集大成者薛敬之,心学传人南大吉,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当代政治活动家屈武等,无不文采风流、耿直敢言、居官有声;武以报国者,有唐代名将王忠嗣,明代工部尚书南居益,抗日悍将王劲哉,开国上将张宗逊等,无不忠直刚烈、骁勇善战、以身许国。

隶书鼻祖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完成了我国文字、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西汉丞相张禹将当时流行的多种《论语》版本进行整理修订,成为多种《论语》注释本的蓝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影响深远。明朝中期著名理学家薛敬之著作等身,诲人不倦,育才无数。清代关中皮影的中兴之祖李芳桂革新和丰富了碗碗腔曲调,创作的“十大本”,二百年来盛演不衰。

唐代检校幽州都督、朔方军总管、左卫大将军张仁愿文武兼备,号令森严,在黄河北岸修建三座受降城,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有效保障了大唐北疆边境安全。名将王忠嗣一身佩挂四颗将印,降契丹,破吐蕃,逐突厥,威震边疆,使得万里边塞烽火不举。北宋名相寇准力主真宗御驾亲征,订立“澶渊之盟”,开启了此后宋辽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明代福建巡抚、民族英雄南居益领兵驱夷,从荷兰人手中收复澎湖,平息海患。抗日名将王劲哉率国民革命军一二八师,雄踞江汉平原,据守鄂中咽喉,与日军殊死较量,战绩累累,威震荆楚。

唐代陆贽、李绛、柳公绰等达官名宦,储光羲、郎士元、赵嘏、刘禹锡等风流诗人,都曾在渭南作过县尉或主薄。清末办学先锋张世英、才子官员樊增祥、“犟县长”强云程等,都曾在渭南执政。他们的善迹流传闾里,一直为民所传颂。


悠悠渭水闪烁着老渭南的历史灵光,潺潺湭河演绎着新临渭的发展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以来,临渭区抢抓发展机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构筑产业高地、推动产城融合,经济发展呈现活力,市场环境明显增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城市建设发展再现生机,面貌日新月异。渭河南北繁花似锦、曲廊回春、风景如画。湭河两岸碧波垂柳、亭台楼阁、幽韵别致。老城高楼林立,人来客往、佳肴美酒,再现明清闹市繁华。秦代灰堆遗址公园大笔恢弘、雄伟壮观,重见老秦赳赳气概。文史园、文史馆、展览馆呈现地方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勾起人们绵绵乡愁。人们或在公园休闲散步、吊古凭今;或在望月楼登高观景、赏月抒怀;或在王尚德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追怀思远;或在军事博览园了解国防、体验军备。这里风云际会、江山多娇,千年古城焕新貌;这里名流咸集、人车鼎沸,万点灯火映辉煌。

新时代发展优势新增,机遇叠加。富美临渭建设风生水起、云彩飞扬。老渭南曾经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沧桑风雨,虽然阅尽浮华,饱经劫波,却以自己特有的风姿,巍然屹立在关中大地,至今令人瞩目神往。

来源:华山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渭河   赤水   关中   秦岭   碗碗腔   渭南   山川   长安   唐代   明代   清代   遗址   美文   古今   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