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土炕,活络了一家人的烟火日子,一家人大炕生大炕长大炕终了


​大土炕,活络了一家人的烟火日子,一家人大炕生大炕长大炕终了

土炕是北方农村家家都有的,它的单位名称是“铺”,比如是一铺炕,说的是家里屋子里的大土炕,盘炕是说在屋子里用砖或土坯沿着屋子的一部分,一定是在向阳的窗户那侧砌的,家里要盘炕是要找能工巧匠的,请来后,盘炕前,家里的主妇要给盘炕的师傅做顿带荤腥的饭菜,富裕人家还会烫上一壶酒,师傅美滋滋地抿着小酒,吃着可口的饭菜,盘算着这炕咋个盘法,炕盘好了,这大土炕就活络了这一家人的烟火日子。

母亲盼了十年,一个大胖闺女艰难地降生在大土炕上,大妈早已把土炕烧得热热的,大炕温暖了一个刚刚睁开眼的小婴儿,大炕给了小婴儿一个大大的天地,不像现在的娃娃一个个固定在只有长宽不足几米的小车里,大炕宽敞啊,长10来米宽7、8米,孩子像在海里游泳啊,自由地动着小手小脚,自由的孩子,长个儿快,大炕上爬,安全着呢,母亲把孩子裹紧后,就下炕给一家人张罗着做饭,农村妇女哪有做月子的福气啊,娘更是要强,那时解决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很让家庭妇女们操碎了心,家家都缺粮少柴,母亲总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事情,父亲在供销社上班,有粮票,能买些白面,白面是给爷爷吃的。灶头是在堂屋里有火道通向大炕,大饭锅安在灶台上,旁边放一架风箱,这风箱的作用是往灶膛里吹风,让火烧得更旺一些,灶台连着大炕,大炕盛着一家人的日子,大炕上生娃、娃在大炕上爬、在大炕上吃喝拉撒,在大炕上站起来走到地上,走出小屋,走出这个家。6岁时娘生了妹妹,娘的一侧是大闺女另一侧是小闺女,尿炕的大闺女淹了娘的身子,娘就在大炕上铺了麦华子(把麦秆用石磨碾压的)这麦华子像稻草一样暖和,每天早晨,娘把有着尿液的麦华子抱出去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时光过去四十多年了,病重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小女儿在左侧,大闺女在右侧,又回到了儿时母亲的怀抱,这就是轮回吧。


​大土炕,活络了一家人的烟火日子,一家人大炕生大炕长大炕终了

大炕是一家人吃饭的地方,方方正正的四条腿儿的木桌子放在炕中间,母亲一声儿:凤琴哪,放吃饭桌子啦,一家人的胃顿时暖了起来,妹儿从小就会来事儿,家里来客人,妹儿总是坐在炕桌的上首,“大舅,您吃菜啊”,说是菜,其实也不过是母亲腌制的芥菜切成丝儿拌上香油,或自家院子里摘得豆角或丝瓜,几个菜放在炕桌上,一家人的日子就活络起来,大舅在市里当工人,能吃上白面馒头,到我家就专门挑玉米面窝头吃,把咸菜丝夹在窝头里,吃得香极了,多少年过节去了,大舅早就去了,可大舅大口嚼窝头的情景就在眼前。

大炕还是一家人话家常、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大表舅是我家的常客,吃完晚饭后,大表舅提着烟袋,背着手,慢悠悠地跺着方步到我家的里屋来,有时家里刚吃完饭,收拾桌子,有时正赶上我一家人吃饭,大表舅也不论这些,蹲在地上或坐在那个腿儿上缠了几层破布的椅子上,嘴里嘬着烟袋,不时从嘴里吐出一串串白烟儿,伴着白烟儿家长里短地说着,年景的好坏,收成如何,自自然然的.。

到现在还记得大表舅对我的开导,那是我和嫂子发生矛盾后,那时粮食紧张啊,贴在大锅里的玉米饼子成了一家人的主食,贴饼子靠近热铁锅的那一面硬硬的,稀罕地很,咬一口嘎巴脆,香甜的很呢,每次贴饼子费火,也就多贴几个留在下顿吃。下顿怎么吃呢,大锅里搁在篦子上,在篦子上熥,这么一熥,那硬硬的一面像脱掉的“鞋底”,这“鞋底”软塌塌地,就不好吃了,嫂子就把这“鞋底”轻轻松松地扔到雨后的泥地里,人一走过,这“鞋底”就和泥土混在一起啦,家里养的鸡都不愿意把这些宝贝儿请出来。那么好的东西,平时一家人都舍不得吃的食物就这么让嫂子给糟蹋了,爱家如命的我气急了,恨不能冲上去揪着她的衣服领子让她从泥地里捡起来,家穷的日子天天有着柴米油盐的烦恼,我是能省就省,同是农家出生的嫂子却是能费就费,日子就在矛盾里磋磨着。

再一次冲突发生后,父亲召开家庭会议,题目还是老调重谈:增产节约,对此我是举双手赞成,于是,我罗列了嫂子的种种浪费现象,哥瞪着眼睛好像要揍我,爱串门的大表舅的几句话,至今还在我耳畔:大表姐啊(天津人称长大的晚辈都是随着他家孩子们称呼的),这个家,将来你是一根儿草也带不走的。离家41载了,确如大表舅所说,家里的一丝布也没有穿出来。

记得1978年深秋,大队喇叭里广播着“董凤琴光荣地被空军军医学校录取”。军装到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静静地放在炕上,父母养育了16年,以后就不穿它了,恋恋不舍地摸了又摸,转身送给了穿着补丁衣服的九姐,九姐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那一身没有领章的军装,自此后,军装警装伴了41年。

大土炕还是孩子们嬉戏的地方,冬天外边寒风凛冽,小手冻得通红,这时,大炕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记得最有意思的是几个孩子在炕上玩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谁都愿意扮演东郭先生,拿着本书在大炕上来回溜达,一只手背在后腰上,摇头晃脑学着老先生的样子,看着脚下爬着的大灰狼,小脑袋抬得更高了,心里那个美啊,于是几个小伙伴在那里石头剪子布地一决胜负,胜者赶紧去找一本破书,伸伸胳膊踹踹脚,脖子一仰,再找一副瘸了腿儿的老花镜,活脱一个教书先生,当大灰狼的小伙伴儿,就有点惨了,只能在炕上爬,为了增加效果,就把爷爷留下的皮褥子披在身上,别说这皮褥子的毛抖落起来挺好看,这么一来,扮演大灰狼也成了一件乐事,大炕给孩子们的童年添了许多的乐趣。

大炕生大炕长大炕终了。第一次看见在大炕上终了的是奶奶,奶奶是爷爷的后老伴儿,半个世纪过去了,奶奶比划着吓唬小孩儿的事情就在昨天一样,那是我5、6岁的样子,农家孩子早早就知道帮父母干活儿,挖野菜是孩子们的天天干的活儿,家乡的盐碱地爱长败酱草,败酱草是教科书上的称呼,村里人都叫它曲曲菜,此菜绿叶开白花,吃起来苦苦的,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苦苦菜。

​大土炕,活络了一家人的烟火日子,一家人大炕生大炕长大炕终了

“三月三曲曲菜往外钻”,这是家乡人的谚语。一过年,窖里的白菜、大萝卜都见了底,初春时节的大地都是白茫茫一片,每天伴着窝头的是咸菜疙瘩,人们都在盼着能挖曲曲菜,因为它比那些需要照料的菠菜、韭菜等来的早、来的更多,于是大人小孩儿都盯上了地里的野生曲曲菜。奶奶是个勤快老太太,可这勤快老太太总想吃独食儿,村东面的弯弯地、窑洼和村后的长儿地都爱长曲曲菜,每逢这时,奶奶总爱两手比划着:“窑洼有鬼啊,长儿地的曲曲菜可多了”,等你到了长儿地,一看,啊!哪里有曲曲菜呀,转身再到窑洼时,奶奶早就把挖好的曲曲菜端到爷爷的饭桌上了,在这个家里她只关心爷爷,可就是只关心爷爷的奶奶却享尽了几个不是她生养的儿子儿媳的福,母亲和大妈、二妈、三妈,每天在炕头上伺候生病的奶奶,端屎端尿,最后披麻戴孝送走奶奶。

大炕,演绎了一出出农家人生活的喜怒哀乐,演绎着百姓的日子。

​大土炕,活络了一家人的烟火日子,一家人大炕生大炕长大炕终了

作者简介:董凤琴,16岁参军,喜爱写作,现年近六旬想通过自己笨拙的文笔留住一点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土炕   表舅   家人   日子   窝头   大舅   白面   闺女   鞋底   嫂子   美文   烟火   炕上   爷爷   奶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