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导语:痛风之痛,难以承受之重!


痛风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痛风却越来越早。关于痛风,你了解多少?关于痛风之痛,每个经历过的小伙伴都有着切身的感受:


每个辗转反侧的夜晚,疼痛的难以入眠。没有得过痛风的人,很难对这种疼痛,感同身受。皮肤发红,全身酸楚,关节肿胀。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痛处在全身游移不定,身体轻微发热,疼痛始终持续,最后连衣服之重都无法承受。


长期高嘌呤的饮食是痛风的“罪魁祸首”,一旦痛风形成,就会伴随有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最后导致关节畸形,痛苦不堪。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医学研究表明,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饮酒都是痛风的高危因素,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防治痛风的最有效手段。


痛风是吃出来的病,科学合理的膳食,能促进并维持机体适宜的营养状态,是痛风患者保健的重要一环。今天就和大家来聊一聊痛风患者有关吃的话题。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很多痛风病人都是由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导致了自己患病,合理的控制饮食,科学的生活方式无论在痛风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上都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控制体重,保持营养均衡。


科学研究表明,肥胖是诱发痛风的高风险因素。体重过重会导致人体的代谢变慢,要知道痛风疾病本身就是一种代谢障碍类的骨科疾病。


这时有些痛风患者就会盲目地控制饮食,一味地吃素,导致营养上的不均衡这,对痛风的预后是极其不利的。只有把体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区间,才能减少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痛风病人的痛苦。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痛风患者的饮食可以概括为:多食蔬菜多饮水,三高三低谷物足。戒烟戒酒戒辛辣,荤素搭配有营养。


痛风病人应该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常见的高嘌呤食物有动物内脏、海鲜,痛风病人应避免食用,饮食搭配应以蔬菜、牛奶、坚果、鱼类、豆制品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嘌呤的食物为主。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生命在于运动,痛风患者也要“动”起来


通俗地讲,吃动平衡,是健康的基础,对于痛风患者也是一样。适度地进行运动可以减少体内脂肪堆积,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也有利于尿酸的排泄,但一定要适度适量。


剧烈运动会导致尿酸升高,不利于患者康复。健走、慢跑、太极拳等中等强度方式都是不错的选择。有两点情况需要注意,一是运动后要及时补水,二是痛风疼痛发作期不适宜锻炼。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痛风最怕酒,贪杯不可取,以水代酒有情义更重健康


夏日来临,夜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三五好友相约,外出聚餐。啤酒烤串,海鲜火锅成了餐饮聚会的标配,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顿酒局下来,是以痛风发作为代价的。


过量饮酒和高嘌呤的饮食可刺激嘌呤的产生和增加,酒在代谢的时候也会形成大量的乳酸,这都会使体内的尿酸水平升高,而且酒精也会抑制尿酸从肾脏排泄,从而导致高尿酸血症。


多饮水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每日饮用2000—3000毫升,可以增加尿酸的排出。更有利于痛风的保健。如果痛风患者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且有水肿时。多饮水反而会增加肾脏负担,需要引起注意。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药膳调理又美味,“食”来运转解病痛


中医认为,痛风的病因是进食高营养食物过多,饮食不节,导致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邪侵犯经络,气血凝结所致。所以,调整饮食结构,用食物的特性来纠正身体不平衡的状态也就成了中医对“痛风”养生保健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药膳应运而生。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1) 防风薏米粥:药物组成及用法!防风10g、薏米10g、将以上材料加水煮成粥,每日1次,连服1周。功效:清热除痹。主治:湿热痹阻型痛风。


(2) 桃仁粥:药物组成及用法:桃仁15g,粳米16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即可服食。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痰浊痹阻型痛风。



只要吃得对,痛风可以不遭罪


只要吃得对,吃得科学,不但可以减少痛风疾病的发病几率,而且还可以减轻痛风疾病患者的痛苦,防止痛风合并症累及身体其他脏器,莫让口腹之欲伤了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吃得   痛风   嘌呤   薏米   桃仁   粳米   尿酸   湿热   患者   疼痛   食物   营养   身体   疾病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