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白走了,但他留下的茶香永驻!

凌晨的潮州,一壶茶凉了。陈香白先生离世的消息在茶人间悄然传开,如同茶汤倾注时那一缕无声的香气。

今天凌晨,陈香白先生走了。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学,茶香万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国家级传承人叶汉钟深夜三点发出的悼文,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陈香白是潮州工夫茶文化现代理论的奠基人。

这位倾注于一杯茶中的学者,用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炽热的学术热情,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茶文化精神遗产。

巧哥与陈香白相识于20年前,第一次见面记得是在章燕明大师工作室。后来他出版了《潮州工夫茶》,同事带他来到我的办公室,陈香白先生送了一本《潮州工夫茶》给我,然后我们喝起了潮州工夫茶,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温润谦和,智慧馨香,谈起工夫茶来是一道一道。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句“泡茶须工夫,得意心中流”。是这句让巧哥一口气把《潮州工夫茶》读完了。至今还记得书中的《茶经》“煎茶法”与“潮州工夫茶法”比较表,因为这个比较表,更能说明潮工夫茶法与陆羽煎茶法却有着本质上的类同,更能证实俞蛟的“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致。”

真正的工夫不仅在手上,更在心上。陈香白先生通过对陆羽《茶经》中“煎茶法”与潮州工夫茶法的比较研究,证实了潮州工夫茶并非地方性的饮茶习俗,而是直承中国茶道正统的文化实践,从而确立了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文化谱系中的核心地位。

陈香白对潮州工夫茶器具的研究同样贡献卓著。他不仅关注茶道的精神内涵,也重视物质载体在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在《潮州工夫茶》一书中,他对茶壶、茶杯、茶盘等器具的形制、材质与使用法则进行了细致考究,揭示了物与人之间如何通过日常实践形成文化记忆。

20年前,那把陈香白先生亲刻的“巧俊兄惠存,陈香白赠”的壶,至今巧哥还珍藏着,摆在壶橱中的重要位置。

南方人物周刊在2021年1月,刊登了《陈香白 工夫茶就是做工夫人喝的茶》,这个人物专访详细地介绍了陈香白先生,先生是1937年10月在香港出生的,后来回到潮州,当了著名书画家佃介眉的“茶童”,这可能是他最早有了工夫茶的认知。

陈香白对潮州工夫茶文化的首要贡献,在于他以学术的严谨性为这门传统技艺奠定了现代理论基础。1990年,他撰写的《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一文,首次将潮州工夫茶从民间习俗提升至学术研究的高度。这篇论文不仅获得了《孔子研究》主编的赏识,更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路径。

在《中国茶文化》这本专著中,陈香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七义一心”说,将茶道分解为“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个维度,而“一心”则指向茶道的核心——“和”。这种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使原本散落于民间的饮茶智慧获得了学术上的合法性与传播力。

陈香白解释说:“我们几个人在这里喝茶,很安静,突然有一个人卷起裤脚地闯进来,看到我们这样子,自然会静下来,就算李逵来了也会安静下来。这个就是气场。我们的气场能感染到他,让他静下来。”

这句话虽然很朴实,但这是对中国茶道核心思想“和”的精辟论述。

《中国茶文化》这本专著,这也奠定了陈香白先生在茶界的地位。

陈香白先生始终认为潮州工茶处于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这个没有什么争议。但他的“工夫茶最初是打铁师傅喝的”说法,尽管是说明工夫茶是非常接地气的,却引发了很大争议。在巧哥看来,有争议才是正常的,但不会影响陈香白在茶界的地位,更不会否定他对茶文化的贡献。

陈香白的研究表明,地方性知识完全能够成为普适性理论的思想资源,关键在于研究者是否具备将特殊经验提升为普遍智慧的能力。

在这高速运转的社会,就需要潮州工夫茶这样的“减速器”,来调节生活的节奏,这也是一种心灵状态的回归。陈香白先生所诠释的茶道精神,恰恰回应了现代人内心对宁静、专注与深度交流的渴望。当人们厌倦了碎片化的浅层社交,工夫茶所营造的“茶导引”场域更显示出其独特性。

茶凉了可以再续,人走了精神长存。陈香白先生虽已离去,但他所奠基的潮州工夫茶理论体系将继续滋养后来的茶人与学者。

陈香白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茶香永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美食   潮州   茶文化   茶道   中国   工夫   核心   精神   器具   地位   贡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