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普遍认为这将引发一场漫长的法律和外交争斗,然而事实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意料。
在不到48小时的时间里,荷兰政府迅速从强硬的立场转向了和解,提出希望与中国方面展开谈判,寻求解决方案。
这种态度的急剧变化,令各方感到意外,根本原因不在于股权或文件本身,而在于荷兰政府对“控制权”概念的误解...
荷兰政府原以为,通过控制法律文件和企业治理结构,便能完全掌控企业运营,但他们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和供应链掌握在谁手中。
荷方的做法包括暂停中方创始人的管理职务、安排第三方托管股权,并更换为外籍董事,以此来谋求实际控制权。
但他们低估了全球化供应链中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即便在法律上他们可能是“指挥官”,如果没有生产能力的支持,这种指挥也不过是空洞的。
荷兰政府过于依赖行政手段,试图通过改变股东和管理结构来改变企业的实质控制,结果却忽略了生产环节的实际运作。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的生产并不受荷方控制,而是依赖于中国方面提供的技术和生产设施,而且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已经被闻泰100%收购。
即便荷方在法律上取得了控制权,但生产环节的实际掌控者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
再来看安世半导体东莞的工厂,该工厂是其全球生产体系的关键,这个厂区占地约八万平方米,承担了公司七成以上的最终产品出货任务。
在荷兰政府试图以法律手段控制安世股份时,中国方面则用更直接的方式作出回应。
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一项出口管制政策,切断了安世的供应链,直接影响了全球市场。
这一步骤迅速而有效。安世在东莞的生产能力支撑着全球许多产业,尤其是汽车和电子行业。
没有了东莞的稳定供应,依赖安世生产芯片的下游产业立刻出现了供货短缺,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欧洲的汽车产业。
很多汽车的关键电子器件,例如逆变器等,都需要安世提供的芯片,行业协会发出警告,库存仅能支撑几周,生产线可能随时停产。
紧接着,影响蔓延到了全球电子市场,分立器件的供应迅速收紧,价格飙升,市场上出现抢货现象,交货期也变得混乱不堪。
全球供应链因此陷入了短暂但剧烈的震荡,荷兰政府最初计划通过法律手段和股权控制来掌握安世,试图在名义上取得控制权。
但这一策略暴露出了一个致命弱点——荷方并未真正掌握生产和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即便通过股权和法律战术取得了控制权,他们也无法直接影响生产和交付,这使得他们的行动显得空洞无力。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毫无依据,而是精准打击了产业链最脆弱的环节,直接影响了交付和产能。
通过控制关键供应节点,中方使得荷兰政府和全球市场的压力迅速加剧,迫使最初挑衅的荷方重新评估其策略并开始转向谈判。
此举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和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往往比股权控制更具实质性影响力。
这次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方面。
短期内,既然对方不愿归还实控权,就该把赔偿算得更彻底,不仅补偿收购成本,还要把品牌无形资产、未来收益损失和因市场混乱产生的间接损失一并计入。
中期要把成功手段制度化,建立和常态化“不可靠实体清单”、对等制裁工具与明确的反制条例,推动在双边或多边协定中加入资产保护与惩罚性条款。
长期看,根本在于提升产业链自主能力:重点突破上游核心器件、关键材料与制造设备,减少对外部高端环节的依赖,确保关键节点可控。
只有把软规则与硬实力结合,才能把被动局面转为可掌控的战略优势,使任何想伸手动资产的行为都须先衡量是否能够承受被切断供应与市场反噬的后果,从而把类似风险降到最低。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