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上的“硬核玩家”
一、地理篇:黄土高原的“蹦迪选手”
旬邑这地方,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陕西的肚脐眼,黄土高原的蹦迪选手”——卡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交界处,山塬各半,地形复杂。如“黄土高原的混搭风”,似“大自然的乐高积木”,像一颗倔强的青春痘,把黄土捏成梯田,把山沟沟盘成迷宫。你若站在子午岭上往下看,旬邑就像被老天爷随手撒在黄土地上的一把骰子,县城是最大的那个,周围的村庄像散落的点数,在塬峁沟壑间来回蹦跶。
两千年前,周人祖先公刘带着族人来这儿开荒,发现这儿的黄土比自家炕头还结实,于是一拍大腿:“就这儿了!”从此开启了“黄土高坡上的农业996”模式。《诗经·豳风》里写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就是旬邑老祖宗们一边擦汗种地,一边搓麻织布的日子。现在你去旬邑农村,还能看见老太太们坐在窑洞门口剪纸,剪的图案比《王者荣耀》皮肤还花哨,问她们为啥这么拼,答曰:“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剪手痒痒!”
二、历史篇:公刘的“上古带货主播”生涯,周幽王的“古代拆迁办”
公刘绝对是古代的“农业界马斯克”。他带着族人在旬邑搞“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白天种地,晚上研究《黄土地质学》,把这儿变成了周文化的“创业孵化器”。公刘率族迁居豳(今旬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教民稼穑、制陶、兴畜牧,开创关中最早的农耕定居文明。《史记·周本纪》载其“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豳地成为周文化重要发祥地,《豳风》诗篇至今传唱农事节律。《史记》夸他“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员工福利好,公司现金流稳”。
后来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来这儿考察,直接被圈粉,带着全家搬去岐山,临走还不忘打包旬邑的农业技术,堪称“古代技术移民”。
说到周幽王,这哥们儿和旬邑的关系堪称“相爱相杀”。传说他听信大臣谗言,怕旬邑出大官抢他饭碗,派了五万人马来挖龙脉。结果镐京的士兵在旬邑的红土坡上挖了三个月,铁锹都磨成了菜刀,龙脉愣是没断。最后周幽王亲自下场,用“龙纹钥匙”斩断芦根,把红土坡染成了血红色,自己却在骊山烽火台被犬戎灭了国。当地人笑称:“这波操作,比现代的‘内卷’还狠!”
秦置栒邑县,北魏更名“旬邑”,千年县名沿用至今。
汉时,旬邑为丝绸之路支线重镇,张洪塬汉墓群出土的鎏金铜鼎、彩陶俑,见证中原与游牧文明的交融。
唐时“茶马古道”穿境,太峪镇遗留的唐建泰塔(原名“旬邑宝塔”),虽经千年风雨倾斜1.6米,仍以宋代建筑工艺典范屹立,塔身铭文记载佛教兴盛与民生祈愿。
三、文化篇:剪纸界的“毕加索”,唢呐界的“重金属摇滚”
明清以后,民间艺术扎根黄土,唢呐“呜哇调”传承千年,一曲《将军令》吹彻塬峁,成为沟通天地的声音符号。
旬邑人把剪纸玩成了行为艺术。一位民间老艺人用彩纸拼贴出“剪纸上的敦煌壁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给她颁了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相当于剪纸界的“诺贝尔奖”。她的作品里,花鸟鱼虫会跳舞,神仙鬼怪会唠嗑,连《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都能和猪八戒在纸面上“斗舞”。现在旬邑的剪纸培训班比奶茶店还多,老太太们一边剪纸一边哼秦腔,活脱脱一群“剪纸界的霹雳娇娃”。
唢呐在旬邑更是“硬核担当”。当地的唢呐班子能吹出300多首曲子,从《大开门》到《将军令》,从《纺棉花》到《猪八戒背媳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吹不出。最绝的是“双唢呐对决”,两个艺人面对面吹,比谁的调门高、花样多,吹到兴起时,连牛都忍不住“哞”一声应和。有人说旬邑唢呐是“黄土高原的重金属摇滚”,这话不假——唢呐一响,连窑洞的土疙瘩都跟着抖三抖!
四、美食篇:面条界的“满汉全席”,地软软包子的“智慧密码”
旬邑人对面条的执念,堪称“碳水爱好者的天堂”。腊八面要揉七遍面,擀得比宣纸还薄,切得比头发丝还细,煮好后配上臊子汤,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像一碗打翻的调色盘。当地人吸面条不用筷子,直接端起碗“唆”,吸得比陕西凉皮还溜,美其名曰“吃的是面条,品的是人生”。
地软软包子更是一绝。这地软软学名“地木耳”,雨后从黄土里冒出来,像黑木耳的“穷亲戚”。旬邑人把它和韭菜、豆腐拌在一起,包成包子,咬一口鲜掉眉毛。传说周文王吃了这包子后,灵感大发创作出《周易》,从此地软软包子就有了“智慧面包”的美称。现在旬邑人请客,要是不上一笼地软软包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东道主。
五、景点篇:泰塔的“躺平生活”,唐家大院的“古代凡尔赛”
泰塔是旬邑的“网红地标”。这座北宋古塔斜得比比萨斜塔还厉害,一度倾斜3米,差点成了“亚洲第一斜塔”。文物专家急得团团转,用“打桩增压、抽土减压”等黑科技抢救,愣是把它掰正了2.4米。现在泰塔稳如老狗,塔顶还住着一群鸽子,每天“咕咕”叫着,仿佛在说:“躺平就躺平,斜着更养生!”
唐家大院则是“古代土豪的凡尔赛现场”。唐家大院,又称为“三水唐家”,位于旬邑县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1988年定名为“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传统民居瑰宝。“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其家族在清初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商号曾遍及13省50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清朝时大财主唐家花了13代人、110年时间,把自家宅子修成了“陕西小故宫”。砖雕、木雕、石雕比卢浮宫还讲究,连门槛都雕着“五福临门”。最绝的是房梁上的“暗八仙”图案,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堪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典范。后来唐家因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和家族内部矛盾等因素而败落。现在游客进去参观,无不感叹:“这哪是住宅,分明是古代的‘私人博物馆’!”
后记:旬邑,黄土高坡上的“硬核玩家”
旬邑这地方,黄土是画布,历史是颜料,老百姓是天生的艺术家。从公刘的“农业创业”到老艺人的“剪纸革命”,从泰塔的“躺平哲学”到唐家大院的“奢华美学”,旬邑人用最朴素的方式,把黄土地活出了摇滚范儿。下次你来旬邑,记得端一碗臊子面,听一段唢呐,看一场社火,你会发现:这哪是县城,分明是黄土高原上的“硬核玩家”大本营!带2带3(2.0版,3.0版)的那种。(文中个别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