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的父母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开放生育后,随之出现了“二胎随母姓”的新潮流。
二胎随母姓,乍一听,很合理也很公平,不仅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弥补了女方家族没有后代继承姓氏的遗憾。
殊不知,这股打着“公平合理”旗号的“随母姓”潮流,并没有表面那般平静美好,反而是暗潮涌动,弊病百出。
以下三点是最常见,也是最影响家庭和睦的弊端,给大家敲个警钟。
01
夫妻间的权力争夺
在讨论到“二胎随母姓”的话题时,美其名曰“男女平等”,实则是家庭权力的争夺。
除了入赘的家庭,一胎随男方姓,一般都是默认的,没有太大的争议。
但是,到了二胎的时候,冠姓权也就成了家庭地位的直接映射。
女人觉得: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功劳最大,要一个孩子跟自己姓完全合情合理;如果男人及其家人不同意,那就是不尊重她、不重视她……
男人觉得:不跟我姓怎么证明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跟我姓,让我出去怎么和别人说,我的脸还要不要了,这不摆明了“怕老婆”,女强男弱了嘛……
所以,表面是在争姓,实际是在争权。
的确,现在很多男人为了体现对妻子的感恩、尊重与爱,很爽快地同意、甚至主动要求二胎随母姓,但是真正实施后,才会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豁达开明。
来自一位二胎爸爸的真实心声:
“我的小儿子跟老婆姓,本以为我会不介意,会公平对待两个孩子,但是,每当听到小儿子的名字时,心中总是有种莫名的失落,这种微妙的心理直接影响着我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我更关注跟我姓的大儿子,总觉得小儿子和我关系不大……”
其实,对于女性来说,何尝不是。虽说都是从自己肚子里出来的,但是,人心本就是偏的,父母也总是会偏向某一个孩子的,或是颜值,或是才华,或是乖巧,当然也会因为姓氏。
二胎随母姓,或许在一开始大家都是奔着平等去的,但是,在彼此的心中却不知不觉地种下了嫌隙的种子,一旦有外部因素的引诱,就会导致一场家庭矛盾,最终导致家庭破裂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02
孩子间的互相攻击
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刚认识几个字,便拿着家里的户口本翻,看到自己、爸爸和妹妹/弟弟/哥哥/姐姐都是一个姓,就妈妈的姓不一样,于是,很天真地嘲笑妈妈道:“我和爸爸、妹妹/弟弟/哥哥/姐姐是一家人,你不是我们家人,你快走吧,不要住在我们家。”
我小时候就这样认为过,觉得一个姓的才是一家人,不同姓的就不是一家人。
姓氏,看似只是一个符号,却在悄悄定义着家庭成员的“身份边界”。
专家指出,姓氏差异可能成为兄弟姐妹间身份认同的障碍。
儿童心理学家张教授解释:“姓氏是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同父同母的孩子拥有不同姓氏时,他们可能产生归属感困惑,甚至影响手足情感的建立。”
一位二胎妈妈懊悔道:
“当初真不该让两个孩子不同姓。如今,两个孩子总觉得自己不是一家人,老是吵架。
一起玩玩具时,老大会对老二说:‘你不许碰我爷爷给我买的玩具,我和爷爷一个姓,爷爷买的玩具都是我的,你想要玩具找你外公买去……’
准备去公婆家时,老二会说:‘我不去爷爷奶奶家,那是哥哥的爷爷奶奶,我要去外公外婆家,不带哥哥……’”
03
老人间的区间对待
对于父母来说,不管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哪怕心理上有些微妙的差异,但只要确信都是自己的孩子,行为上都可以保持公平一致。
然而,对于双方的老人来说,就很难了,甚至对待不同姓氏的孩子区别很大,而且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很多。
有宝妈说道:“孩子的爷爷奶奶总是把好吃的留给老大吃,带老大去游乐场、去购物,因为老大随他家姓,而每次对老二的态度都很冷淡,更别说好吃好玩的了”;
还有宝妈说:“去年过年,孩子爷爷奶奶给随他们家姓的老大包了一千的红包,但是,只给老二包了二百,我私下和公婆说不能这样区别对待两个孩子,他们却理直气壮地说:‘老大是我们家的根’,我们自然要对他好些,老二不是有外公外婆的嘛”
也有宝爸说:“每到节假日,岳父岳母都只叫老二去他们家玩,问都不问老大。岳父岳母还会跟老二说‘外公外婆的房子和钱以后都给你一个人’。”
说实话,家庭长辈因为姓氏原因而对孩子产生的区别对待,对年幼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写在后面的话:
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说孩子一定要随父姓、不能随母姓,其实,两个孩子都随父姓,或者两个孩子都随母姓,都是挺好的。
但是,两个孩子不同姓,对于一些思想没有那么开明、不善于沟通解决问题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生活中,很多过来人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公平”背后的弊端,给大家提个醒。
—END—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