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托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刚刚度过103岁生日的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各界深切哀悼与追念。
他不仅是科学界的巨擘,其跨越世纪的生命历程也堪称传奇。
晚年时,他依然思维活跃、精神矍铄,每次公开亮相都令人感叹其生命活力。杨振宁坦言,他的长寿除了基因与医疗条件外,更关键在于保持平稳心态与良好习惯。
杨振宁曾在采访中说道:
“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学问,博学多才,也可以防治疾病,养德健身。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
一个人若是不常阅读,就容易困在碎片信息里,让大脑变得迟钝。
而每天坚持读书的人,脑部血流通畅,记忆和学习能力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把读书变成习惯,用文字滋养大脑,这样,即便同样会变老,经常读书的人也能活出更丰富、更敏锐的人生。
正如神经学家克里斯滕·维约米耶所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读书越多,你的大脑就越能保持健康。”
常读书以养心,常养心以开怀。
这份精神上的滋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杨振宁先生在75 岁时遭遇轻度心肌梗塞,做了心脏搭桥手术。
术后杨振宁十分乐观地表示自己很幸运,还笑言“准备活到一百岁”。
无论是学术困境还是生活琐事,他都从容应对,步入晚年后,在家人的悉心陪伴下,他的心态也愈发平和宁静。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你会发现一个规律:
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往往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小病不断。
而那些乐观豁达、笑口常开的人,常常容光焕发,步伐轻盈,显得格外年轻。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除了坚持锻炼,我们更需要一场向内而行的养心、养神、养情绪。
身心愉悦,才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杨振宁先生的饮食之道,精髓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
他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外,每隔2-3小时会少量进食,且讲究慢食,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身体始终获得稳定而均衡的能量供给。
谈及运动,杨振宁先生曾形容自己很“懒惰”,平日里并不会频繁运动。
但他会偶尔骑健身脚踏车,也很爱走路,他说:“我喜欢走路,年轻的时候,每到一个城市,我是以步行去认识这个城市。”
除此之外,杨振宁还一直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来不熬夜,让身体在自然的节律中得以修复与蓄能。
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追逐昂贵的保健品,不如先从这些基础做起:
晚上11点前入睡,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饮食清淡,多菜少肉;坚持运动,活动身体。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习惯,恰恰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
生活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最根本的自律,而自律,终将兑现为健康的自由。
杨振宁他不抽烟、不喝酒,很多对身体不好的习惯,他都没有,一生保持着质朴的爱好习惯。
这份自律背后是对健康的清醒认知,他明白,健康需要日积月累的守护。
养生从不是复杂的学问,守住“不碰恶习” 的底线,便已赢在起点。
有句话说的很对:“凡善养生者,莫不以戒为始。”
要知道,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懂得为健康踩刹车,不为短暂的欢愉,透支长久的本钱。
守住这份清醒与自律,便是在漫长岁月中,为自己积攒下的最宝贵的生命资本。
杨振宁对养生之道,也始终保持着科学家的理性与审慎,不轻信未经证实的养生偏方,也不盲目跟风所谓的神奇疗法。
他说:
“在与朋友闲谈中,有人讲到很多人好食药,顿时感到好奇。
看看广播、电视、广告牌上名目繁多的药品广告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再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患点小疾,就各种寻医问药,往往是小病大治。”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各种养生说法层出不穷,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明白,养生是个性化的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真正的健康智慧,在于懂得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静下心来读懂自己的身体信号。
当膝盖隐隐作痛,就别勉强爬楼锻炼,而是选择舒缓的散步;当夜里辗转难眠,别再焦虑地数羊,而是泡个脚、听听戏。
年纪越来越大,学会与慢性病和平共处,按时服药、定期检查,比任何偏方都来得实在。
最终我们会发现,放下对“速效养生”的执念,在从容中寻回身心的平衡,这才是岁月赋予我们最宝贵的智慧。
103 岁的人生长度,源于对生命的敬畏;诺奖级的人生高度,源于对事业的执着。
当我们追思这位科学巨匠时,更应读懂他养生哲学背后的深意:长寿从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把平凡的习惯坚持成必然的智慧。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养生之道,贵在坚持。点亮文末爱心,与诸君共勉。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