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要中国承认麦克马洪线,周总理舌战群儒,捍卫中国立场

1960年春天,印度方面一边把话说得好听,叫中国“兄弟国家”;另一边却在边境加快布防,拿出殖民老账,逼中国“认线”。

眼看尼赫鲁咄咄逼人,周恩来亲赴新德里,当着几十位西方记者的面,立场清清楚楚,话讲得铿锵有力,一人迎战,全场缄口。

尼赫鲁亮剑,麦线压顶,中印交锋拉满弓

时间是1960年4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灯光未熄,外交部彻夜开会。印度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强烈要求,中国必须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为合法边界。

与此同时,印度媒体密集炒作“中国越界修路”,气氛骤然紧张。

而在北京,总理周恩来已经决定亲自访印,面对面讲清楚中国的立场。

说到这条“麦克马洪线”,还得倒回去46年前。1914年4月,英属印度代表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上拉着西藏地方官签了个秘密协议,把中国的大片土地划给印度

中国当时的中央政府明确表示:“绝不承认,代表未签字,协议无效。”

这条“线”,根本不是中印之间划的,是殖民者自己拿尺子画的单方面地图。但几十年后,独立后的印度却要拿这张地图做正式国界

1950年代,中国政府多次向印度提出边界谈判建议,但始终遭到搁置。而印度却一边说“谈判”,一边在藏南加紧修路、设哨、立碑,默默把控制线往北推

尤其是到1959年,中印关系迅速恶化,印度提出的“边界已定”,压根不给谈判空间。

这一背景下,周恩来于1960年4月18日启程赴印,随行还有陈毅元帅。行前外交部六易方案,反复推敲措辞,目标就一个——捍卫中国底线。

而此时的印度,表面说“欢迎访问”,实则四处布阵。尼赫鲁政府有意制造媒体压力,铺天盖地的评论文章已经放风:“中国总理必须承认麦线。”

4月25日,周恩来决定在总统府召开中方单边记者会。时间定在晚上7点20,地点是有百年历史的圆柱大厅。这场“答记者问”,成了外交史上的“硬仗现场”。

记者火力全开,周恩来寸步不让,这场舌战太狠了

晚上7点整,记者厅早已坐满。印度各大媒体、西方通讯社、日本广播台统统到场,人数逼近百人。台下人手一纸问题清单,不少人早就打好腹稿,准备“围攻”中国代表团。

周恩来提前十分钟入场,站定后就开口说:“中国和印度是邻居,更是古老的文明国。但邻居之间的地界,不能只听一家的。”

接着,他用45分钟陈述中方立场:麦克马洪线无合法性,中国从未承认;阿克赛钦修路,是为了连通藏疆,1951年就开始,1957年竣工,印度在多年内无任何异议;中国提出“和平协商、维持现状”的边界政策。

话音一落,第一位记者举手提问。《先锋报》的纳拉扬直接抛出核心问题:“中国为何不承认麦克马洪线?这不是既定现实吗?”

周恩来盯着他,语速平稳:“1914年,中国代表没有签字,英国私下与西藏地方签署的条款,中国从未接受,现实从何而来?”

第二位提问的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詹姆斯,他说:“总理阁下,贵国在争议地带修路,这是否加剧了紧张?”

周恩来轻轻点头,答道:“我们在自己家修路,连通的是两地藏区。地图、文献、行政档案,全是我们自己的。不修这条路,西藏与新疆冬天都断了联系。至于紧张,是谁突然说这是‘争议’的?”

第三个问题直接冲着中国“扩张”来的。一位印度电视台记者语带讽刺:“中国是否要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

陈毅当场坐不住,手掌猛地一拍,椅子发出响声。“我们说的是边界,你们在谈帝国。”

周恩来却没有接这个火。他笑了一下说:“强国,不是靠拿地图画线,不是靠谁喊得大声,是靠讲理。你们今天在讲理,我们也在讲理,就这么简单。”

第四位提问者是《纽约时报》的汤姆斯,他问:“如果印度在麦克马洪线部署更多军队,中国准备怎么回应?”

周恩来眼神坚定:“中国不会挑事,也不会退让。我们说搁置争议,是对和平的负责;我们修的是我们自己的路,是对人民的负责。”

记者席安静下来,有人已经开始修改稿件。

两小时里,周恩来回答问题二十多个,每句都给出背景、数据、文献出处,逻辑一环扣一环,没有丝毫情绪化。

第二天,印度各大报纸标题整齐划一:《一个人,站在所有人面前,把话讲透了》。《印度斯坦时报》专栏写道:“这是一场语言的战争,而周恩来赢了。”

不动刀枪,却捍卫国土,他在外交桌上赢得领土底线

在媒体聚光灯之下,周恩来一战定基调:中印边界问题,不能靠胁迫解决。

招待会之后,尼赫鲁改变策略,开始接触中方谈判建议。周恩来趁势提出:“边界划不清的,先不动。让部队后撤几公里,避免冲突。双方设谈判机制,长期谈。”

这个思路,其实早有实践依据。1956年,中国与缅甸也有边界纠纷,涉及的也有“麦克马洪线”段落。

中方坚持谈判,历经52轮、5次互访,最终在1960年达成边界协议,成为新中国首个正式划定的陆地边界。

周恩来在记者会上专门引用这个例子:“我们和缅甸有争议,也有共识。最后靠的是一个一个谈出来的,不是拿着老地图吼出来的。”

这场印度之行,虽未立即解决边界问题,但中国的立场从此站稳:麦克马洪线非法,边界未定,唯有谈判可行。

在那晚记者会之后,有印度媒体评论:“他一个人上场,面对一群人发问,却全场无失误。他不是来吵架的,是来讲道理的。而他的道理,不容忽视。”

这个夜晚,中国没有失去一寸土地,却赢得了世界对中国主权的再认识。

参考资料:
周恩来新德里舌战“群儒” 儒雅风度征服发难者.人民网.2019-05-10

老一辈革命家处理中印边界问题的对策方法.人民网.2019-04-12

关于中缅边界谈判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之再认识.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周恩来新德里舌战群儒(图).文史月刊.2007-11-2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中国   麦克   尼赫鲁   立场   马洪   周恩来   印度   边界   新德里   记者   中方   地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