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朱元璋,仅凭一己之力统一日本全境,拿到最高统治权,第一次被称为日本的“天下人”。
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因病死去。当时,日本军队正和明朝在朝鲜激战,日本方面不得不瞒下丰臣秀吉的死讯,和明朝将领进行和谈,随后不久,日本军队彻底撤出朝鲜半岛。丰臣秀吉当年立下的野心“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最后拿下印度”的奢望突然崩塌,一时化为泡影。
此后三百年,中日之间再无瓜葛。最近的一次大动干戈,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尽管我们一败涂地,输得惨烈,但是,事件的起因方面,当时的清政府没有示弱,那就是不允许日本方面出兵朝鲜,干涉朝鲜事务。
那么,三十多年后,中国已进入民国时代,军阀林立,军队遍布中华大地,日本为什么会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三百年前丰臣秀吉无法实现的愿望,如今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此时的日本政府也罢,军队和将领也罢,与三百年前相比,实力和影响要小的多。
对解开这个迷雾,从国际政治经济角度,史学界早已给出综合分析结论。今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从人和人交往的关系来类比,也许能看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识破这场刺痛几代中国人的侵略战争背后的逻辑。
以下几件事情,表面看,并不关联,但是,它们背后的逻辑也许是相通的。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军队战败,紧接着签定所谓的《马关条约》,其中最核心的一条,中国政府要承担战败赔偿责任!两个人打架,一方输了,正常情况下 是各回各家,哪有输家给赢家赔罪的道理?如若赢家威胁:不赔罪便抢你家产、弑杀你全家。这时,输了的一方,要么躲,要么拼命,当面赔罪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知道当下低头他们家将永无宁日。大清官员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最终拿主意的清朝统治者却选择了当面认错赔罪,因为他们知道割地赔款虽然也不心甘,但能保住他们的统治权。
由此,日本人感到,庞大的中国,当家人其实很软弱,他们没有强硬的资本。
几年后,日本下台首相伊藤博文来到北京,受到光绪皇帝的亲切接见,相谈甚欢,日本人伊藤博文差一点做了清朝皇帝的顾问。这一举动的副作用在于,日本朝野普遍认为,这个东方巨人,身边最近的邻居仍然处于颓废落后的阶段,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对外界一无所知,竟然要吸收敌对方做自己的统治向导,足见其落后和虚弱的程度!
又几年后,1904年发生了日俄战争。清政府不完全掌握的是,辛丑条约后,中国两个北方邻国为了瓜分包括中国东北、朝鲜在内北方领土,常常大打出手,又是外交谈判,又是国际调停,实在不行出动军队,武力抢夺。而我们的最高决策机构、代表中国人民行使外交权的清政府,却以日俄两国都是友好邻邦为由,宣布局外中立!两个强盗为了摘自家的果子,在自家后院打架,你竟然保持中立,你的果子最终还会是你的果子吗?
无论输赢,两个强盗谁会把清政府,乃至中国人放在眼里!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曾经多次向日本政府借款。最有影响力的是善后大借款和对日的西原大借款,主要对象是西欧和日本,所借款项供政府运转,但抵押物是铁路、矿山和森林。西原大借款到手后,根本没有偿还能力,随着国民政府不断倒台、更换,借款往往不了了之,用袁世凯、段祺瑞的话说,借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还。只有弱小的人才会赖账,中国当时的当家人在外人的心目中,早已留下了贫穷落后虚弱的印象。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就更简单直接,桩桩件件联系起来就使得日本人自然而然地认为,踏进中国的领土,杀死几个中国官员,甚至更多平民,本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根本不是什么国际事件!
1928年6月4日,日本几个中下级军官设计炸死了时任中国海陆军大元帅、东北王张作霖。事件发生后,国民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强硬的外交态度,就连东北军内部,张学良为了实现顺利接班,甚至对外封锁消息,偷偷接掌强劲的东北部队,对日本方面没有一丝一毫的追责举动。不管国民政府、东北军内部出于什么意图,对日本人来说,自认为干了一件惊天动地、伤天害理的丑事,却没得到任何责怪和惩罚,他们除了深感意外,就便信心大增,原来,攻击中国并不需要太大的成本。
再后来就是“九一八”事变,同为军人,装备先进数量充足中国军队轻轻一击就溃退了,那再多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了。国人解释,张学良是为了维护东北军利益、通盘考虑整个形势做出的决定,而在日本人看来,东北军没有作战的胆量和实力,中国军队概莫如此。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为展开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人已迫不及待,处处跃跃欲试,而华北驻军、平津守备司令宋哲元却认为凭自己的外交努力可以平定事端,本人密集出入于日军司令部,甚至于和日军组织开展足球比赛、捐赠图书等文化活动,想依此缓和气氛,湮灭日军剑拔弩张的气息。不知当时身临其境的国人有何感想,日本人肯定是笑的前仰后合,满脸是不屑的表情。
其后不久,日本高级军事参谋松井实根以蒋介石留日期间和自己建立私人友情为托词,私下找到蒋介石,大言不惭地提出要蒋给予日军合法居住权,遭到严厉拒绝。
这么多事件联系起来看,指向了同一个事实:中国的当权派很软弱,中国的统治很落后,军队不够强大,总之一句话,中国当时一盘散沙,拧不成一股绳,侵略中国无需承担责任和付出太多的代价!
这可能是那代日本人多年来积累的共同认识,渗透到他们的骨髓里,潜意识里比比皆是,行动上肆无忌惮,蛮横张狂。
我们不得不假设,要是我们当时的政府更民主进步,当家人更强大,更有些脾气,多一些林则徐、左宗棠,少一些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汪精卫之流,也许,我们在国际舞台就更能站得直一点,大大降低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的可能性,概不会有淞沪会战的惨烈、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