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者逐渐增多,医生提醒:50岁后,尽量改掉4个坏习惯

“你怎么把钥匙放进冰箱了?”清晨六点,66岁的李阿姨在厨房里急得团团转。她刚想找钥匙出门散步,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昨晚还放在桌子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她开始频繁忘记东西的位置,甚至有时刚吃过早饭,却仍嚷着“我还没吃”。家人原以为只是年纪大了偶尔健忘,直到有天李阿姨认错了亲家,甚至埋怨老伴儿:“你是谁?为什么坐我家客厅!”这一幕让全家绷紧了神经:这还只是单纯的记性差吗?

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年痴呆”,并不是“人老了必然的健忘”,也绝非“记不得小事”这么简单。近几年,该病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正持续升高,很多人以为它离自己很远,但权威医学研究明确提醒:老年痴呆的隐匿征兆,甚至可以在发病前34年就出现。更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我们自以为健康的日常习惯,竟可能在悄悄加速大脑衰退的进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提前”被老年痴呆盯上?你以为的良好生活方式,真的安全吗?到底该如何识别风险信号,在未病时就做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第3点,许多人都忽略了!

别急,我们先来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的误区,再详细解读可操作的5大防护攻略,帮你守住记忆力、远离痴呆烦恼。

很多人总以为,上了年纪偶尔找不着东西、记错人脸是“正常现象”。但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属于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仅“健忘”只是冰山一角。权威调查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约占所有痴呆患者的70%,其余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类型。

早期特征多隐蔽,除了最近刚发生的事情难以回忆,还有以下3类危险信号:认知错误:如常识性理解出错、做事“卡壳”。生活能力变弱:不仅仅是记性差,还有工作、处理事务、走路等能力都下降。精神异常:逐渐对人冷漠、变得易怒或疑神疑鬼,有些患者还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焦虑。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关键蛋白“Tau蛋白”在正式发病前34年就可升高,生物成像也在症状出现前11-15年可疑点。换句话说,当你开始频繁感到健忘、做事乏力、甚至觉得与人交往变累,此时大脑功能就可能已拉响警报。而严重时,患者甚至可能无法自理,长期卧床,出现免疫力下降、呼吸和泌尿道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平均生存期仅有5-10年

更诡异的是,早期病情极易被忽视,以致很多亲属等到“行为异常”或“遗忘亲人”等极端表现时才被惊觉,却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有没有简明直观的判断方法?临床医生建议关注3句“口头禅”:
“没人关心我!”(情绪突变、孤独);
“吃饭了吗?我不喝水。”(答非所问);
“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行动遗忘)。

如果家中老人经常出现这些话,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不可忽视的日常习惯,这些行为,竟可能加速“老年痴呆”找上门

很多人提到阿尔茨海默病都是谈“遗传”“命运”,但实际上,后天生活方式影响巨大。医生提醒:50岁后,以下4个看似无害的习惯,可能正在蚕食你的大脑健康,早改早受益!

(一)极端清淡饮食,蛋白脂肪摄入不足
一味追求低油低盐甚至全素,容易造成B族维生素、优质蛋白、脑组织必需脂肪酸的缺乏
研究显示,长期素食、油盐摄入极低的人,出现大脑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的风险为正常饮食者的1.6倍。均衡膳食才是关键。

(二)过度讲究卫生,精神压力过大
一项涉及全球192个国家的大型调查发现,卫生条件越好的国家,痴呆发病率反而更高。专家分析,长期沉溺于“洁癖式”卫生习惯,易诱发慢性焦虑、强迫症,精神层面负担加重,间接影响认知衰退。

(三)睡眠时间过长,昏睡比失眠更危险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药学院与美国癌症学会的联合调查指出,每天睡超8小时的人中风风险高达146%,连续9小时则痴呆风险约2倍于常人。长睡不是滋养,而是潜在疾病的信号,昏睡恰是痴呆早期常见表现

(四)每次起身“眼前一黑”
2023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重磅研究表明,经常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变换体位眼前发黑)的人,罹患老年痴呆风险比正常人高出1.22倍。别轻视身体的小变化,它往往是神经退化早期的“隐形信号”。

除此之外,长期晚睡熬夜、过量饮酒、久坐缺乏运动、慢性用药不合理等,也都被证实与痴呆发生密切相关。

守护记忆不走丢,医生建议这样做,科学护脑的5项实用攻略

想要远离阿尔茨海默病,守住记忆的防线,一定要未雨绸缪、日常防护。以下5招,经权威数据验证,值得参考!

1.均衡饮食,脑营养不缺位
每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禽类、鱼虾、牛奶、蛋)、OMEGA-3不饱和脂肪酸(海鱼、坚果)、新鲜蔬果和杂粮的摄入,适量而不过度节制油盐,多样化食物组合;每周吃3次深海鱼对维护脑功能尤为有益。

2.调整睡眠,规律作息比补觉更重要
坚持每日固定作息时间,力争22点前入睡、7小时左右为宜。白天适量午休但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过度昏睡,每日监测清醒度和活力状态。

3.适度运动,每周中等强度锻炼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55岁以上人群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广场舞、游泳),这样可以显著降低认知障碍和慢性病的发生概率

4.训练大脑,延缓退化斑斑点点
养成定期学习新知识、下棋、拼图、背古诗、写字、用手工做小物等习惯,让大脑不断“动”起来。哈佛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指出,脑力训练可使痴呆高风险人群的认知下降推后近5年

5.主动社交、保持情绪健康
组团旅游、亲友聚会、参加兴趣班、多交流。社交活动不仅调整情绪,还能提升“脑活跃度”。抑郁孤独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高出36%,多互动快乐心态同样“养脑”!

遇到“起身眼前一黑”等异常时要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明显记忆削弱、生活不能自理等现象,更应尽早到神经内科正规排查诊断。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膳食指南》
3.《脑健康与老年认知障碍防治共识》
4.《世界卫生组织痴呆防控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养生   习惯   医生   痴呆   认知   大脑   风险   健忘   蛋白   世界卫生组织   老年痴呆   哈佛大学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