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禁过春节”的5年,上班族取消休假,谁敢过节就抓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里,春节几乎从没断过。王朝换了,制度变了,哪怕战乱、饥荒、迁徙,过年这事,大多数人家总还是坚持着。

但有那么五年,春节是真的被明令禁止了。不是不提倡,是不准过。

贴春联不行,放鞭炮不行,拜年也不行。商铺不能关门,单位照常上班。

谁真敢私下庆祝,一旦被发现,轻则罚款,重的直接拘留。

1929到1934年,正值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春节就被当作“旧时代的包袱”处理了。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节日整顿,它背后藏着更深的政治焦虑和文化判断。那几年,很多人都忘不了。因为太荒唐,也因为太真实。

一、为何一定要对春节下手?

时间拉转到1928年,当时的中国表面上来看,的确是统一了,但是内底里却是一团乱麻。

南京国民政府着急想要做出一些立竿见影的改变,于是把目光放到了立法之上,试图把春节给去除。

其实废旧历这个事儿,1912年孙中山就提过。他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们国家用阳历,那就是在向全世界的人宣告:旧时代翻篇了。只是当时的废除还是有所保留,民间也依旧可以过“旧年”,政府照样两套历法一起用。

但是到了1929年。国民政府这一次下达了一个全新的命令:自此以后,全国所有机关、学校、店铺,春节这几天,一律不准停。谁敢休假就是顶风作案。这

个命令浅白点来说,就是国家决心废除春节。

可问题是,春节在中国老百姓人心中早就已经根深蒂固。政府说改口容易,但是百姓怎么可能改的了心里的习惯。

于是就出现了一幅古怪的景象:官方把春节当成“封建尾巴”,恨不得立马割掉;老百姓却像守着家门口的老树一样,不肯松手。

后来禁令内容又进行了一次补充:大年三十不准放鞭炮,初一不准互相拜年,店铺不能关门歇一天,卖春联的人得把摊子撤干净。

谁家备点年货,都可能被以“违令”名义收走。那几天,警察巡逻的目的不是维持秩序,而是盯着谁敢有“过年的迹象”。

北方有城市甚至派便衣溜进民宅,只因为闻到一点饺子的味道,就断定对方偷偷过年,把一家大小带到派出所训斥。

其中,还有最让人难受的,是对上班族和学生的强制要求。

公务员大年初一必须到岗,迟到算“违纪”;老师学生照常上课,可是孩子们哪里提得起神,他们心里都明白:今天本该是穿新衣、磕头拜年的日子,现在却要在教室坐一天。谁还有心思去学习。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规定实在是太荒唐,它带着一种脱离现实的固执。

当时的国民政府竟然天真的认为,只要把春节给去除,中国就可以马上变得现代似的。可是却没想到如此草率去行动,只会伤害中国百姓的情感。

1929年的春节,街上没有年味,家里不敢亮灯,孩子不能放炮,店铺照常营业,人人心里都憋着一股说不出口的郁气。

春节这个被千百年生活磨出来的节日,竟然在1929年这一年因为一些荒唐的理由而停摆了。

二、民间是如何反制的

禁令一下,全国百姓肯定是听到了,但要真的照做,其实根本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春节不是谁发明的制度,它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积累的习惯。你说停就停,老百姓怎么可能会做到。

那几年里,每家每户都在想办法,明面上不说,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贴春联这事最典型。白天不敢动,等到半夜街上安静下来,家里人打个手势,谁去门口贴两张。贴得快,贴得歪都无所谓,赶紧干完赶紧回屋。

第二天天亮前,再拿白纸往上糊一层,装成什么也没发生。春联还在,只是藏起来了。

而放鞭炮更有意思。成串的放不了,声音太响。孩子们就把整挂拆散了,一个一个揣袖子里。挑个巷子没人经过的空当,点火就跑。响一声算一声,算是给自己留个念想。警察要真追,早跑没影了。

年夜饭也不能明火执仗地搞。过去一家人坐满一桌,那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团员味。

禁令那几年,大家把饭拖到深夜吃,碗筷轻轻碰,声音尽量压低,吉祥话也要压着嗓子,生怕别人听到。

而值得一说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有租界,外面不让过年,租界里却没人管。于是每到过年,成群的人往租界涌。表面上说是去拜访朋友,实际上就是钻进去放松一下。买两斤年糕,吃个热汤圆,看几串烟火,算是找回点本来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有钱的商人脑子转得更快。表面搞“阳历庆典”,说是响应国家倡议。实际上桌上什么年菜都有。他们还找人写“国历春联”,看上去是“庆祝元旦”“实业救国”这种官方爱看的字眼,往门上一贴,谁都挑不出毛病。但是真正的春联,却挂在屋里。

天津的相声演员也没闲着。段子里挤进几句话,听的人都懂。当时有一段很有名,说“为啥咱过年叫迷信,外国人过圣诞就不是?”逗哏挠挠头,说不知道。底下的人哈哈笑。笑声里是什么情绪,大家心里有数。

这些行为的确有些不起眼,但是正是这些背后的小动作,让春节没有被埋没。

老百姓也知道不能够跟政府硬碰硬,但是他们也不会就此“投降”,他们就要是用这种方法来告诉政府:有些东西不是你一句政令就可以废除的。

三、财政吃紧,禁令松动

最为讽刺的还在于,政府最初下这个禁令,是奔着“改造国民”的大目标去的,可没想到,头几个春节过去,不但人心没带过来,账也慢慢带歪了。

有一点他们当时没有想到,春节不仅是节日,它还是一条账目线。老规矩,年根底下清账,是买卖人和工商业最重要的节奏点。

一年忙到头,谁欠谁、谁得结、谁要退,这个节算得明明白白。

你把春节一刀砍了,很多人就顺水推舟,说:“没过年啊,那账自然也不用清。”债主一听头都大,追债都没名目。银行也倒霉,收不上来贷款,坏账蹭蹭地涨。地方税务那边更是吃不消,一年下来没收成,财政口袋越掏越空。

江苏那边最早扛不住,1932年财政厅长写了份报告递上去,说得也不遮掩:“比起往年,税收少了三成。

这还不算完。你说公务员不让放假,理论上是提高效率,结果呢?人到了,心不在。上班的人一脸阴郁,该批的文件堆着没人动。一个春节下来,办公桌上纸堆能堆出半个人来。

到了1933年,社会上开始有声音了。不是上街游行那种,是商会、地方仕绅、文化人、甚至一些国民党内部的人,开始集体写信、提建议。理由很实际:春节如果再不让过,那中国人的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于是,到了1934年春节前,风向真的变了。

《中央日报》头版罕见地打出“恭贺新禧”四个字。这不是哪位编辑偷懒,这是放风了。铁路部门也开始加开春节列车,暗示大家可以放心回家了。

上海的街头,小摊贩开始慢慢露头,灯笼年货悄悄又摆了出来。虽然没人明确宣布“禁令解除”,但从上到下都知道,这事儿,差不多算是过去了。

笔者说

最后,笔者再来总结几句。

那五年时间,春节被明令禁止,使得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老习惯,一夜之间成了“违章行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太可笑,太荒唐!

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春节不只是“过年”那么简单。说深的,这是一个民族最深处的生活方式。这些不是制度给的,是人心里长出来的,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了的。

那荒唐的5年,我们全体中国人提了个醒:文化这东西,能变,但不能硬掰。能调,但不能拔根。拔了,就断了。

而那五年,就是这根线快要断的时候。我们该记住这事。

参考资料

江蓠:《春节的两次“封杀令”》,《民生周刊》

方志河北:《涨知识丨民国时期为什么曾废除春节?》,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2021-02-1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历史   上班族   春节   禁令   中国人   国民政府   中国   荒唐   租界   人心   政府   老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