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2小时,央视3次点名苏炳添,释放2大信号,原来刘翔没说错

文|言午玉

编辑|黄毅来了


从中山古镇的田径场到奥运决赛的赛道,从风驰电掣的“飞人”到大学院长与科研者。

苏炳添用二十余年时光,定义了“中国速度”的模样。

如今,随着他职业生涯最后一战圆满落幕,央媒12小时内的三次点名,释放出两大信号。

人们这才发现,刘翔当年的评价真没错。

1、一场跨越赛场的精神礼赞

近日,广东奥体中心的灯光将跑道照得如同白昼。

当36岁的苏炳添踏上男子四百米接力决赛的起点,观众席上“苏神”的呐喊此起彼伏。

发令枪响,作为第一棒的苏炳添依旧如弹射般冲出,他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二十年生涯的沉淀。

尽管广东队最终以第四名收官,但这位“中国飞人”的表现,早已赢得所有人的认可。

当他左腿绑着肌贴缓缓走下赛道时,现场突然响起粤语金曲《讲不出再见》的旋律。

歌词“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与观众的掌声交织,让这位见惯大场面的老将红了眼眶。

“能坚持到今天,在我的家乡跟大家说再见,我感到非常荣幸。”

拿起话筒的苏炳添声音微颤,他向着观众席深深鞠躬,将这场谢幕变成了最庄重的致意。

而在赛场之外,央视新闻在社交平台连续三次“点名”,更让这场退役之战超越了赛事本身。

从赛前预告“苏炳添最后一战”,到赛后致敬“传奇老将”,再到转发退役感言、送上祝福。

央媒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不仅完成了对苏炳添的礼赞,更传递出中国体育发展的深层逻辑。

而这份厚重的敬意,并非源于一时的高光时刻,而是根植于一段布满荆棘却始终向上的漫长征程。

2、“亚洲飞人”的追梦年轮

回溯苏炳添的运动生涯,称得上是一部中国短跑的“进化史”。

其中既有突破瓶颈的高光,也有伤病困扰的挣扎,每一步都写满了曲折与辉煌。

2009年山东全运会,20岁的“小苏”首次参赛便闯入男子百米决赛。

虽然仅获第六名,但他在接力赛中的表现,却让教练看到了其身上的可能性。

彼时的中国男子百米,还笼罩在“黄种人难破10秒”的论调中。

没人预料到这个来自广东中山的少年,会在未来改写历史。

三年后,伦敦奥运会的跑道,成了苏炳添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作为中国短跑史上首位晋级奥运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他对自己的表现却并不满意:

“对手还是太强大了,节奏和其他方面完全被带乱了。”

次年的第十二届全运会,苏炳添将成绩提升至10秒12,仍不敌巅峰状态的张培萌。

站在领奖台上,望着那块失之交臂的金牌,他不禁怀疑,自己的上限或许就止步于此。

为了突破瓶颈、拉近与世界顶尖选手的距离,苏炳添在2014年将起跑脚改为左脚。

这一决定在当时足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意味着他要推翻数十年的肌肉记忆,从零开始。

但苏炳添的态度却非常强硬:

“总在十秒附近徘徊没有意义,要想突破,就要敢于壮士断腕。”

而命运也似乎眷顾了这位勇敢的挑战者。

历经一年的刻苦训练与沉淀,苏炳添成功跑出9秒99的佳绩,成为真正意义上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

2017年全运会,苏炳添早已是外界公认的夺冠热门。

他私下悄悄打印了退役报告,期待着拿到男子百米金牌后,就圆满结束职业生涯。

然而天不遂人愿,赛前他意外拉伤右大腿后肌,再一次错失金牌。

全运会结束后,苏炳添回到家乡完成了婚礼,很多人猜测他会就此淡出田径场。

可他却在新婚五天后就迅速投入到伤病治疗和恢复性训练,直言“我不甘心以遗憾收场”。

这份执念支撑着他走过伤病,也为四年后的爆发埋下伏笔。

2021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记录。

两个多小时后,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以9秒98斩获第六名。

要知道,此时的苏炳添已经32岁,这本是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下滑的年龄阶段,他却仍在突破。

不仅如此,一个月后的全运会上,他更以9秒95的成绩,首次夺得全运会男子百米冠军。

从曾经与金牌失之交臂的不甘,到登顶全运的荣耀,苏炳添用拼搏打破了“年龄定律”,成为中国短跑的不朽传奇。

如今,随着第五次全运之旅圆满落幕,他正式宣告退役,但那份执着追梦的精神,已然薪火相传。

3、央媒点名背后的时代信号

“传奇不落幕,致敬热爱!愿中国短跑,越来越强!”

央媒这句饱含敬意的祝福语,从来不止是对苏炳添退役的情绪共鸣,更藏着两层深意十足的信号。

在竞技体育“唯金牌论”的当下,央视新闻却将镜头对准苏炳添与观众挥手时眼中的泪光。

文字间没有纠结于成绩,而是细数他从追梦少年到亚洲飞人的蜕变。

这种超越胜负的叙事,正在重塑着大众的体育认知:

体育的真谛在于突破自我,绝非仅仅征服对手。

而“愿中国短跑越来越强”的结语,则为三次点名画上了最具深意的句号。

这条看似朴素的祝愿,实则传递着中国田径从“引领”到“传承”的发展信号。

苏炳添的退役不是终点,而是新一代运动员接棒的起点,正如刘翔当年在采访时所说:

“中国短跑的希望,在于有人敢走我们没走过的路,更在于有人愿意把路铺给后人。”

如今,苏炳添的职业生涯恰恰印证了这句预言,两代飞人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

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正是中国体育走向成熟的生动写照:

我们不再执着于“唯一的英雄”,而是期待“不断延续的传奇”。

写在最后

当全运会的灯光渐渐熄灭,苏炳添的身影已定格在中国田径的史册中。

央视新闻的三次点名,不仅是对一位老将的致敬,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呼唤。

这份精神,藏着刘翔横空出世时的意气风发,映着苏炳添告别跑道时的不舍眷恋,更闪着年轻一代眼中的坚定光芒。

部分参考文献:

新华网|《致敬“亚洲飞人”苏炳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体育   信号   央视   小时   刘翔   全运会   中国   短跑   飞人   亚洲   男子   金牌   职业生涯   精神   伤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