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围剿升级!特朗普加税欧盟抢技术,中国企业遭受双重打压

文 | 普朗鸣

编辑 | 普朗鸣

美国总统特朗普刚放话,要对中国的稀土、电动车相关产品加100%的关税,欧盟紧接着就爆出个计划,2025年11月要出新规,强制在欧洲做生意的中国车企、电池企业,把核心技术转给当地企业。

美国关税挡路,欧盟逼着交技术,美欧这波操作到底想针对中国什么?中国企业该怎么扛住这两重压力?

2025年10月这波对华贸易摩擦里,美欧的动作配合得特别精准,之前欧盟就拿中国政府给补贴导致产能过剩当理由,对中国出口的电动车加了35%的关税。

这政策一出来,中国电动车对欧洲的出口量一下子就降了28%,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11月到2025年9月,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12%掉到了9%。

没办法,为了绕开这个关税,中国车企只能选择在欧洲本地建厂,比亚迪就在匈牙利建了整车厂,宁德时代去德国搞了电池基地,土耳其也成了中企往欧洲卖货的重要节点。

可关税的坎还没完全迈过去,新麻烦又来了,2025年10月14日,彭博社曝了个料。

欧盟11月要针对战略行业出新规则,中国企业想在欧盟建厂、卖车或者生产电池,必须把核心技术分享给当地的欧洲企业,小到电池正极材料的配比,大到电机控制系统的代码,都得交出去。

欧盟说这是为了提升自家产业竞争力,但其实他们就是盯着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优势不放。

而且就在欧盟这新规爆料的前两天,美国那边也出了狠招,特朗普公开说,要对中国稀土、电动车相关产品加100%关税,还说中国对美国特别敌对。

稀土可是电动车产业链的命门,电动车的永磁电机里,必须用稀土做关键材料,没它电机根本转不起来。

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环节的产能占比超过85%,也就是说,欧洲和美国的电动车车企,上游原材料很大程度上得靠中国供应。

特朗普这加税的招,不光想拦住中国电动车出口,还想卡住全球电动车产业链的上游。

这两重压力简直是对中国企业的前后夹击,出口到美国要面对翻倍的关税,想在欧洲扎根又得被迫交出辛苦研发的技术。

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已经投了20多亿欧元,要是不接受技术转让的要求,前期投的钱可能就打水漂了,可要是接受了,多年攒下的核心竞争力就会被削弱,以后在全球市场说话的分量也会受影响。

欧盟这波强制要技术的操作,最让人不待见的就是双标太明显,往前推10年,西方媒体还老批评中国要求外资企业转让技术。

2015年有个德国车企进中国市场,按当时的政策得跟中方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分享部分汽车制造技术,那时候欧盟还去世贸组织投诉,说中国这做法违反公平竞争原则。

结果现在,欧盟自己搞起了强制要技术,甚至比当年他们批评的做法更直接。不是合资分享,而是不交技术就不让你做生意,这根本不是公平竞争,就是把中国企业的研发成果白拿。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外交部回应这事时,用三个反对直接点破了欧盟的不合理,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涉企业正常经营,反对借提升竞争力搞保护主义和歧视。

这三点其实戳中了关键,世贸组织一直明确反对成员国用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企业转让核心技术,因为这会毁了全球的创新环境,而欧盟现在的做法,正好违反了这个基本原则。

何况欧盟说的提升竞争力,本质上就是想走捷径,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技术上的领先,不是靠抢来的,而是靠长期投入。

从2015年到2025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累计超过5000亿元,还建了全球最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从电池原材料加工到整车组装,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技术和产能撑着。

欧洲车企想靠强制要技术缩小差距,不光不光彩,效果也未必好,技术不是简单交个图纸就行,还得有配套的生产工艺、管理经验和人才团队,就算拿到了技术文档,短期内也很难真正用起来。

美欧这双重打压,已经开始引发连锁反应了,而且最后会波及到我们普通消费者。

除了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大公司,很多中小型中国车企和电池配件厂商也面临选择,要么退出欧美市场,要么接受苛刻的条件。

供应链层面的影响更明显,全球电动车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欧洲车企70%的电池都靠中国企业供应,比如德国大众、法国标致的电动车,大部分电池都来自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要是中国企业因为技术转让的要求,减少对欧洲的电池供应,欧洲车企的电池采购成本可能会涨30%以上。

咨询公司麦肯锡已经预测了,要是欧盟这新规真落地,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均价可能会涨2万欧元,这部分成本最后肯定得由消费者承担。

美国加100%关税后,中国电动车企业想保住美国市场的销量,不是自己扛下关税成本,就是涨价。

现在已经有部分出口美国的国产电动车品牌,计划把售价提15%-20%;而且这些车型的零部件,还会间接影响国内市场。

更长远的影响是,全球企业搞创新的热情会下降,要是强制技术转让成了常态,没人愿意再花大价钱搞研发了,毕竟辛苦研发的成果可能被强制要走,谁还愿意投钱?

中国车企最近几年之所以愿意在技术上发力,就是因为能靠技术优势在市场上赚钱。

要是这赚钱的路被断了,以后投在研发上的钱肯定会减少,最后导致全球电动车技术进步变慢,消费者能选的好产品也会越来越少。

面对美欧这双重打压,中国企业没坐以待毙,而是在主动找破局的办法,我们要把国内市场的根基扎得更稳。

很多车企开始加大在国内的研发和产能投入,比亚迪计划2026年在国内新增3个研发中心,重点攻克电池能量密度和自动驾驶技术。

同时,国内的充电基础设施也在加速完善,2025年国内充电桩数量预计能突破600万个,进一步提升电动车的使用便利性,这样企业应对海外压力时,就有更稳的大后方。

还有我们要拓展更多元的市场,既然欧美市场门槛提高了,中国企业就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拉美和中东。

这些市场不光没有苛刻的技术要求,还能享受到当地的低成本优势,生产的车还能卖到整个东盟地区,正好避开了欧美的关税和技术壁垒。

而且中国一直坚持用合作破对抗,虽然美欧在搞围堵,但中欧汽车产业的互利基础还在。

欧洲车企在中国市场也赚了不少钱,宝马、奔驰的电动车,在华销量占它们全球销量的40%以上。

中国外交部回应时强调基于市场原则合作,互利共赢,其实是在提醒美欧,搞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合作才能让双方都受益。

美欧这波双重打压,更像是因为焦虑搞出来的非常规操作,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领先已经是事实,靠关税和强制要技术,根本拦不住这个趋势。

现在中国企业只要守住技术优势、稳住多元市场,就能扛住短期压力,我们也不用太担心买不到好车,毕竟中国车企的产能和技术储备,足够支撑国内市场。

而且随着东南亚等新市场的开拓,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划算的车型出现。国际贸易的核心应该是让消费者受益、让技术进步,而不是搞围堵、抢技术。

美欧现在的做法,终究会因为违背市场规律难以为继,而中国企业靠实力和合作走出的路,才是长久之计。

信息来源:
欧盟欲逼中企向欧企移交技术,中方表态--拜新闻

欧盟考虑强制中企转让技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三个”反对”阐明立场--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财经   中国企业   欧盟   技术   电动车   中国   欧洲   关税   电池   美国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