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写下这句诗时,香山居士的注意力想必没有在如镜无波的碧水上,而是对水中的夏日珍品翘首以盼。炎炎夏日,一汪碧水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同时,更有诸多闲情逸致。
除了鸡头米、莲蓬,水中的夏日珍品还有菱。菱更被美誉为“水中落花生”,主要体现在它的食用价值。菱,准确来说应当叫“菱角”,不过我个人偏爱前面那个字。在民间“菱角”又别称“龙角”,这个称呼不太准确,两者外形上还是有较大区别。倒是水牛角与之有几分相似,而且两者都喜待在水中。
小时候生活的江南中部遍地可见池塘,我对垂钓之事无甚兴趣,平时经过池塘也从不多看一眼。然而到了夏日,一只只菱跳出池水来到了眼前,也将夏日的欢愉悉数奉上。每年夏日菱都会登场,与孩子们虎视眈眈的白糖棒冰,还有身披星辰的天牛构成季节里的欢笑。
有次和母亲一同乘车,邻座女孩手执一袋菱,我向女孩讨要了几只依然不过瘾。无奈之下,母亲只好问明所购之处,下了车搭乘反方向的班车去买,那一大袋菱都未能等到第二日早晨。母亲至今作为笑谈。民以食为天,为了美食奔走从不用引以为耻。
老家夏天有一道菜叫“菱角蓬”,所食者乃是菱的茎叶。菱角蓬总是与我喜爱的绿豆稀饭一同端上夏日的饭桌,奈何里头被放了青辣椒,怕辣的我只能敬而远之。据说菱也可炒食,我还是喜爱它的原汁原味。一入油烟,味道往往就差之千里了。
我一直好奇菱为何要长四只角,尤其侧面那两只弯曲的角显得多余,剥食的时候还有些麻烦。尽管这么想,夏天来到眼前的菱始终都有四只角,两只笔直,两只弯曲。它坚定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形态,从不以食者的好恶为转移。同样始终如一的,还有它的滋味,亦是夏日的滋味。
定居杭城之后,竟发现一种两角菱,就如钱塘江岸林立的玻璃楼般陌生。唯有远离了家乡山水,才得以见识全新的菱。虽然满足了先前的想象,体形却不同,外皮也更加坚硬。这种菱,可谓毫无亲近感。
我也是后面才知悉,可食之菱有多种。长三角市面上常见的是乌菱,又称“两角菱”。外壳老而黑,“资格”也老,通常要费力才能掰开。如此费劲,让食菱一事也少了些许趣味。遍看乌菱那老家伙,两只弯角傲慢地挂起,让人气得直接用刀刃劈开,吃掉了果肉后就丢进垃圾桶。
两角菱形似水牛角,脾气大概也有相近之处,倔强之中还透着那么一点矜持。四角菱虽然多长了两只角,模样看似严厉,性情却更为平易近人。含在齿间只轻轻一碰,粉糯饱满的果肉已在舌尖上跳跃。接下去,便是满嘴香甜。
无论是两角菱还是四角菱,果肉都是甘如饴糖,粉糯似老面,食之可补五脏而除百病,还能够轻身。菱角中也有长相和蔼可亲的,譬如嘉兴南湖的菱,外形圆润无角,形似一只元宝,因而别名“元宝菱”。无论是名字还是长相都很讨喜,就像一位憨实的后生。听人说还有一种红菱,只在朋友圈见过,却无缘一品其味,该是得等合适的机缘。
周五下了班后,忽然想到今年夏天尚未食菱。常去的大马弄这会儿已经散市,在附近菜场跑了好几个摊位都没见到菱的身影,最后带着一丝侥幸走进菜场外的水果店。店主略带遗憾地告知,今天确实卖过菱,不过已在几个小时前被一名顾客包圆了。店主还笑着说,开店多年,一口气买那么多的顾客还是头一回见。我带着失望离去,却也对那名顾客的行为大加赞赏。情难自抑、不顾一切,方是真真正正的热爱。
跟友人抱怨这么大的杭城难以买到一袋菱,友人哑然失笑,现在网上应有尽有。我顿时醒悟,去网上下了一大单。商家还打来电话确认,大概以为我写错了数量,生怕后面退货麻烦。我顺便询问是否知道一种四角菱,商家却表示从未听说。
回到家,正巧菱也送达。拿出西湖边排队买到的莲蓬,与菱一起摆上桌。再翻出久置的酒杯,倒上冰镇酸梅汤,夏天可以闲坐下来品尝。若是四角菱也到场了,这份夏日闲情当真绝了。那就等下一个机缘巧合吧。
同一“菱”字有多种形态,好似岁岁夏日不尽相同,却同样叫人深享其味。“菱”之差异,也是脚下这片厚土的奇妙性情。
原标题:《夏天将尽,你吃菱了吗》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王力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