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中小学即将开学,为了让孩子们顺利从“假期模式”转换到“开学模式”,8月27日,记者采访了绵阳市中心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张芸,为学生和家长送上一份实用的开学收心指南。
张芸表示,让孩子收心,总体来说,要教会孩子学着调整作息、定小目标、掌握情绪小技巧,主动适应开学节奏;家长则要做好“陪伴者”和“支持者”,尤其是对敏感的孩子,要多些引导,遇到孩子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联动学校、借助专业力量。
孩子们暑假期间,生活规律可能被打乱。突然要回归早起忙碌的学习状态,有些孩子可能会闹情绪,有的甚至直接表示“不想上学”,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开学综合征”。
生活习惯+心理调适+家长稳情绪
三招应对“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里很常见的就是情绪波动或是“不想上学”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急于说教。正确的做法是↓
◎先“接住情绪”。可以蹲下来,跟孩子共情,比如说:“一提上学就不开心,是不是心里有点接受不了呀?是担心作业没写完被老师说,还是其他问题呢?跟爸妈说说呗。”先让孩子愿意把心里的顾虑倒出来,而且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刚开学一下子不适应,有点不想去学校,这是很正常的事,可以举例如:某某家的哥哥或妹妹也跟他妈妈闹情绪呢,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不是“出格”的,是被接纳的。等孩子情绪缓和了,再慢慢聊学校里有意思的事,帮助孩子消解抵触。
◎调动孩子积极性。可以给孩子开学加点“仪式感”,让孩子满怀期待。比如陪他一起准备开学用品,让他自己挑新文具,让孩子从对新东西的期待延伸到对开学的期待。还可以聊聊校园食堂的“美食”,还有和关系好的同学见面一起玩的事,从而慢慢调动孩子的上学积极性。
◎除情绪调节外,调整作息很关键。假期里一些孩子“晚上熬夜,早上睡到中午起”,开学突然早起,家长可以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帮助孩子过渡:比如开学前一周开始调整,第一天比假期早睡10分钟、早起10分钟,第二天再往前调10分钟,每天微调10-20分钟,一周下来基本就能贴近上学时的作息了。调整过程中用鼓励代替催促,减少孩子抵触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遇到开学期间,孩子情绪持续低落(两周以上),甚至拒绝社交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求助”。
◎和学校联动。如平时定期跟班主任、学校的心理老师聊聊孩子的状态,家校合力,共同为孩子助力。
◎要善用专业资源。先弄清楚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情况,比如开放时间是每天下午课后,还是周几有心理老师在,告诉孩子:“要是在学校觉得心里堵得慌,随时可以去辅导室跟老师说,老师不会批评你,只会帮你想办法。”
要是学校层面解决不了,记得咱们有区级、市级的心理辅导热线,比如心理援助热线12356,打过去就能直接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
必要的时候,带孩子去医院的心理科做专业评估,别觉得“去医院就是心理出了大问题”,其实早一点让专业人员介入,能更快帮孩子调整过来,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家长也会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因此着急催促,这是不行的,家长必须自己先稳住情绪,父母情绪稳了,孩子心里才踏实,只要用科学的方法陪着孩子慢走,孩子一定能平稳度过开学的心理适应期。
(涪江观察记者 彭雪 文/图)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