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台湾出版了一本大学教材《近代两岸十大名将领导风范》,这本教材的编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分别将国共双方各五名将领选入其中,并分别根据个人经历、性格、学识等赋予了不同的称谓。
编撰者表示,编写过程中,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原则,超越政治偏见,从道德操守、智慧学识和领导才能等角度,去认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并强调他们历史地位是经得起考验的,他们历史价值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本书中十个国共两党将领都是谁。
共产党方面
红军之父——朱德元帅。
毛泽东评价朱德八个字: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道德经》里这句话的原意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这种无声之音,包含了世间一切声音的本质,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寓意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不会拘泥于某种形态,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
蒋介石评价朱德:他外表看似普通,实则深藏不露。朱德的这种特质使得他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让人无法轻易看透他的真实水平。
这种外表收敛沉稳而内心坚韧强大的人格,正是朱德在中国革命极为复杂的局势中,能够处变不惊、游刃有余的关键。
朱德是四川省仪陇县人,家里是佃农,后来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他早期的军事和政治活动中,朱德展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任陆军讲武学校教官和滇军旅长期间,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投身护法战争,对抗段祺瑞领导的北洋军阀势力。
朱德后来出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云南省警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他目睹军阀割据、战乱频发的中国,痛切国家发展无望。这也让他毅然觉悟,中国要彻底改变现状,就得像俄国那样搞一场彻底的革命,用革命把旧世界的肮脏完全埋葬。
朱德同志在近四十岁时毅然选择了追随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决定,促成了后来他与毛泽东历史性的相遇,让他们一道为中国革命开创了新篇章。
从滇军名将成为南昌起义负责人,从井冈山会师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八路军总司令到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丰富的战争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教育了无数革命队伍中干部战士,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井冈山艰苦岁月,“朱毛”成了红军的代名词。毛泽东曾说“没有朱,哪有毛?”。
在长征途中,朱德坚决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斗争。毛泽东说他“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毛泽东对朱德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贡献,称其是“人民的光荣”。
周恩来评价朱德长达67年的革命生涯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标志性篇章"。
朱德的革命实践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其影响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坐标。他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红军政工——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位参加了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的人。一直到他去世,始终伴随毛泽东,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带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开赴形势复杂严峻的山东创建抗日根据地。罗荣桓深入基层,广泛发动民众,同时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与军事训练,一一五师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迅速成长为山东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山东成为八路军最强根据地。
抗战结束时,山东根据地发展到2400万人,有正规部队27万余人,地方武装和民兵近200万。中共党员20万人,占全国党员的五分之一。
毛泽东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在解放战争中,山东成为我军进军东北、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战略基地,山东进军东北的部队有7万余人,成为后来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留在山东与新四军合并的部队有20余万人,也是后来华东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出动的兵员总数在100万人以上。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抗战时期罗荣桓在山东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
到东北后,罗荣恒出任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红军时期,23岁的红四军军长林彪,与几位政委都合不来。毛泽东钦点罗荣桓担任红四军军委书记。毛泽东后来说:“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与他不是团结得很好吗?”
在东北期间,中央军委的命令是攻打锦州,林彪得悉敌人向东北增援时,内心摇摆,坚持回师长春。
罗荣桓知道后,直接找到林彪指出他的问题,林彪最终下了先打锦州的的决心。
1963年,罗荣桓去世,毛泽东为他写下了人生中唯一的一首悼念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信赖、器重和万分惋惜之情。
很少参加这类活动的林彪,也拖着病躯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并为罗荣桓题词悼念:良师益友。
毛主席在1955年元帅评审前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典范,几十年从不为个人名利争短长。”
罗荣桓在自己的革命生涯中,专注于政治工作,并在该领域中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和军队建设作出卓越贡献。因此,他又被人们尊称为“政治元帅”。
红旗军神——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毕业于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历任川军旅参谋长、团长,国民政府暂编第15军军长,在军阀混战中打出名声,四川人称他为刘“军神”。
在军阀混战中,他看清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逐步接受并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27年,他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底奉命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是“科班出身”的元帅。
刘伯承一生为革命出生入死,9处负伤,失去右眼,其军事生涯及年龄仅次于朱德。
中央黎平会议后,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刘伯承在部署红军夺取遵义时强调:“现在我们的日子比较艰难,既要仗打得好,又要伤亡少,还要节省子弹。”他指挥部队化装成敌人,诈城夺取遵义,“打个便宜仗。”攻打娄山关时,采取正面佯攻侧翼抄袭的战术,实现“夺关快、伤亡少”。
到了金沙江,前有大河、后有追兵。毛泽东却风趣地说:“人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
刘伯承叫先遣分队换上国民党军的服装,乔装夺取了渡口。红军主力部队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刘伯承执行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在彝海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宝贵时间。
刘伯承抗日战争期间任129师师长,刘伯承指挥部队坚持主力与游击队相结合、内线与外线相互策应、运动战与伏击战相互穿插的作战方针,取得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役胜利,被誉为“华北抗战‘三战三捷’”。
解放战争期间,他与邓小平指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威震国民党首都南京,揭开人民解放军反攻序幕。
建国后,刘伯承基于“建军必建校”“治军必先治校”的认识,主动请辞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自告奋勇办军校。
花甲之年的刘伯承带头学习,勤奋工作,译外籍、制条令、编教材、上大课,使一大批从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泥腿子”将军得到了正规教育,为解放军培养了一大批既有实战经验又富理论素养的德才兼备的高、中级人才,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崇禧称他是红军“第一号悍将”。
朱德称他“具有古名将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刘伯承是一位具有革命家的智慧、军事家的韬略和学者风范的杰出领导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综合秉赋非常高,是正规职业军人的楷模,被人们盛赞为当代中国难得的军事家。
红旗儒将——陈毅元帅。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带领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到达井冈山。在这里毛泽东和陈毅初次见面,在之后长达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1940年,陈毅率领新四军北上支队,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从此新四军在苏北站稳脚跟,开创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在“皖南事变”后,负责重建新四军,出任代理军长。
1945年9月,陈毅就近接替赴东北的罗荣桓经略山东。当时国民党军派10万主力部队沿津浦路疯狂北进,接连拿下省城济南、重镇泰安等地。而山东主力部队几乎调空。
这时的陈毅不要说打开山东局面,就是守住原有成果也岌岌可危。
兵力太少,陈毅就集中优势兵力专打敌人薄弱环节,夺取津浦路中间的几座关键城镇,切断徐州与济南之间的联系,为华中部队北进、山东部队南下赢得了空间。
1947年初,山东、华中两部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所部九大司令员都是能征惯战的骁将,也不泛许世友这样桀骜不驯的人物。陈毅直言,谁也不要给老子跳,两大股部队合起来到山东打大仗,是中央的决策。
陈毅说,你们不要一只眼看我一只眼看粟司令,中央明确,我压阵,粟司令专一负责指挥,谁也不能有二话。
陈毅的虚怀若谷,让九大纵队司令心服口服。
因为粟裕背后有陈毅镇场子,粟裕才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把九个纵队的调动操纵自如,可见陈毅领导艺术之高明。
1947年1月底,国民党军采取密集靠拢的队形缓进,南北两线夹击一步步逼近临沂城,迫使华野在此决战。
在敌强我弱的关键时刻,陈毅提出:弃临沂北上,打莱芜,吃掉北线李仙洲集团。粟裕依此设计了莱芜战役,造就了3天歼灭5.6万国民党军的神仙仗。
陈毅元帅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1936年冬季,国民党军把留守中央苏区的陈毅围困在了江西梅山。搜山的敌人多次与他擦肩而过。
他在生死攸关时刻写出著名的《梅岭三章》,其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诗句豪迈磅礴,彰显出陈毅大无畏的革命者品格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盛赞陈毅“上马能打仗,下马能赋诗”。
陈毅一生坦荡无私、爱憎分明。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在出席陈毅追悼会时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劳。”
红军骠骑——粟裕大将。
粟裕未接受过正规军校的培育,是唯一一个从普通战士走上野战军指挥员岗位的将军。他通过多年的征战经验和辛勤摸索,让他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达到很高的造诣,是中国最具有天才的军事家之一。
粟裕指挥果断,战略战术机动灵活,在用兵方面忽奇忽正,大开大合,经常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一系列经典战役的胜利。称其成为红军骠骑,并不过分。
他先后三次担任先遣部队指挥,率领部队四次跨越长江天险,取得过七战七捷的惊人战绩,转战八个省份,曾六次在战斗中负伤,历经九死一生的危险处境。
他参与指挥了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十余次重大战役,创造了百战百胜的辉煌战果。
淮海战役中,粟裕以60万人对国民党80万大军,实现歼灭敌军55.5余人,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毛泽东称赞道:“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的吃下去了”。
孟良崮战役中,毛泽东说:“这场战役中国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林彪说他“粟裕打得都是神仙战”。
作为红军长征后的留守部队,在三年多的游击战争阶段,粟裕成功带领挺进师完成了由常规作战向游击战术的战略转型。
他敢于突破常规向中央军委呈递了战略构想。因其卓越的战略眼光获得采纳,并成功转化为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最终促成《淮海战役》战略规划的确立。
粟裕将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丝毫不考虑个人利害关系,曾两次主动辞让司令职务,这种崇高品质充分体现了真正革命者的精神境界与思想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粟裕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在任期间,他为推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导实现了我国武装力量从单一兵种结构向多军种协同作战体系的重大转型,使我军整体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引领军队建设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粟裕一生光明磊落,从未因个人恩怨与他人结仇,也绝不滥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或损害他人权益。
当遭遇他人的攻击时,他始终拒绝采取报复手段。
他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一生都秉持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他在北京三十多年时光,一直住在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旧宅里。这座简朴的平房充分体现了他选择清贫生活的坚定态度。
粟裕将军生前唯一的遗愿是让骨灰分散在八个曾经征战过的省市。这些地方承载着他与战友们共同的战斗记忆,他希望以这种方式永远陪伴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
国民党方面
国军的纳尔逊——黄百韬将军
黄百韬是直隶天津人,生前是国民党军陆军中将。
他早年跟从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北伐时期,随军投奔蒋介石。因为作战勇猛兼才华出众,得到蒋介石的青睐,送他到陆军大学深造。
抗战爆发后,他到第三战区担任顾祝同的参谋长。再后来,经顾祝同举荐黄百韬任25军军长。
黄百韬赖以起家的25军,由多支杂牌部队混杂在一块组成。
孟良崮战役,张灵甫的74师被围困,唯有黄百韬的25军,真刀实枪地进行了救援。
七十四师被全歼,张灵甫阵亡,顾祝同和汤恩伯、黄百韬需要承担责任。黄百韬却将责任一力承担,最终被蒋介石撤职留任,戴罪立功。
黄百韬打仗,一向坚韧和果敢,但他不是有勇无谋之莽夫,颇谙章法韬略。
粟裕发动豫东战役,正当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之时,黄百韬突然率部进攻粟裕侧翼,减轻了正面的压力。黄百韬还亲自率领冲锋队夺回了不少阵地,迫使粟裕后撤。
蒋介石为此颁发给黄百韬青天白日勋章,同时破格提升他为第7军团司令。
他率领25军以及后来的第7兵团,先后参加苏北系列攻坚战、孟良崮增援战、南麻临朐增援战、胶东扫荡战、大别山战斗、盐南战役、豫东战役等战役。其战功及作用仅次于第5军和第18军,给华野造成了巨大伤亡。
黄百韬把被中央军瞧不起的由杂牌军组建的第7兵团带成了王牌军,在淮海战役中,与黄维的第12兵团,邱清泉的第2兵团并称国军三大主力之一。
海战役开战前,毛主席特意叮嘱粟裕:要先打黄百韬兵团,因为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一旦被围,邱清泉、李弥等都不会尽全力相救。
此时,黄百韬通过情报分析也得出结论,华野主力集结于鲁南,目标就是吃掉他的第7兵团。他向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建议,集中全部力量于徐州四周,在华野中野尚未会合之前各个击破。
刘峙没有听他的意见,导致后来黄百韬兵团被分割包围在碾庄。黄百韬的部队一共不到8万人,却整整坚守了15天。尽管给华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还是没等来援军,导致全军覆没,最终黄百韬举枪自杀。
在得到黄百韬的死讯后,粟裕长舒一口气:终于不用紧张了。
对于自己的手下败将黄百韬,粟裕将军说:“若双方兵力相等,谁输谁赢还不一定。”
得到粟裕如此评价,可见黄百韬确非等闲之辈。
黄百韬不是一介武夫,他廉洁朴素,爱好读书,擅文章诗词,文武双全。
尽管黄百韬兢兢业业,以死效忠,也终究难挽国民党一溃千里的败局。
狄青再世——邱清泉将军
邱清泉是浙江永嘉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前为陆军中将。他博学多才,精通英、德文,擅诗词,喜好军事学术研究。
邱清泉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他曾经做过蒋介石侍从室副官,很多人把他看成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邱清泉阵亡后,蒋介石为他亲笔写下了“碧血丹心”四个字,悬挂在邱清泉的灵堂上。
邱清泉是黄埔军校“注重实用,不尚空谈的”理念的坚定践行者。他先后参加南昌战役、淞沪战役等重要战役务。他骁勇善战,不惧牺牲,曾多次率领部队冲锋在前线,因而被人们称为“战场疯子”。
邱清泉曾经到德国柏林军官学校进修,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这段经历使他掌握了先进军事理论与战略战术,并培养了他严谨的军事素养。
1939年11月,日军大规模进攻广西,旨在贯通粤桂铁路。在此紧要关头,邱清泉带领第5军,奉命死守昆仑关。
12月中旬,日军集结精锐力量猛攻昆仑关。邱清泉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依托山区地形多次设伏,给予装备优越的日军沉重打击。
在激战中,日军派遣众多坦克冲锋。邱清泉凭借坚固的阵地和优势地形,亲临前线指挥士兵运用手榴弹与炸药包,有效摧毁多辆日军坦克。
战斗历经40天,第5军在邱清泉指挥下,以少胜多,成功抵御日军攻势,并给予敌军沉重打击。
昆仑关大捷轰动全国,邱清泉率领的第5军成为抗日英雄的象征,极大地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蒋介石亲自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他也因此获称“昆仑虎将”,成为国民党军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
抗战时期,邱清泉率领的第5军历经数十战役,毙伤日军数万。因其卓越战功,该军被誉为“抗日模范军”,彰显其英勇与贡献。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战役初期,邱清泉率第二兵团被困陈官庄,解放军屡劝其降,然他坚持抵抗,抱定垂死挣扎之心,拒绝投降。
随着外围阵地不断被突破,解放军包围越来越小,邱清泉身处绝境。部属频劝其接受投降,他仍然固执己见,坚决不降。
12月末,陈官庄阵地濒临失守,邱清泉下令全军将士誓与阵地同生共亡,拼死抵抗。
1949年1月6日,借着夜色掩护,邱清泉携数名警卫员在混乱中突围。但在突围途中,他们不慎陷入解放军的埋伏,邱清泉不幸身中七枪,他坚持到生命的尽头,也未选择屈服投降。
这位昔日华北威名赫赫的将领,最终却在淮海战役中落得悲惨结局,与他往昔的辉煌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金门恩主公——胡琏将军
胡链是陕西渭南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官至陆军一级上将。
胡琏参加过北伐,也参加过军阀混战,后加入陈诚的第11师,成为国民党“土木系”一员,深得陈诚赏识。
抗日战争开始后,胡链率部在淞沪战场之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击毙日军数千。
1943年5月25日,日军集结了两个师团、一个旅团共10万精兵逼近石牌要塞。胡琏率第11师守备石牌要塞的核心阵地。大敌当前,恶战在即,胡琏当夜修书5封,与家人作别。
在给其父的信中写道:“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并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也足慰……”
战斗打响以后,陈诚电询胡琏:“有无把握守住阵地?”胡琏当即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战至29日,胡琏对团长们发令:“从明天起,我们将与敌人短兵相接……战至最后一个,将敌人枯骨埋葬于此,将我们的英名与血肉涂写在石牌的岩石上。”
日军久攻不下,士气完全丧失。到了31日晚,日军纷纷掉头东逃。石牌保卫战让日军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伤亡,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因为在石牌要塞保卫战中的杰出表现,蒋介石授予胡琏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第18军副军长。
胡琏多疑善变,攻战必先求稳,战场嗅觉异常灵敏,一有风吹草动就能马上察觉,然后迅速脱身。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被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包围在宿县双堆集地区。1948年12月12日,粟裕下令总攻,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乘坦克分头突围。黄维被解放军俘虏,胡琏乘另一坦克侥幸逃出了解放军的包围圈。
双堆集作战之后,杨勇曾经说过:“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不愿俘虏十个黄维。”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胡琏被蒋介石任命为金门防卫司令。在金门战役中,胡链率部成功阻击我军进攻,导致解放军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
毛泽东曾经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
蒋介石感叹说“无胡琏则无金门,无金门则无台湾”。
胡链68岁时,本着“学然后知不足”,进入台大历史研究所学习,在台大3年间除了因病住院请假外,竟未缺过一次课。
临近毕业,他选定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宋太祖的雄略之面面观与今昔观》,大纲已初步拟好,并准备写5万字,却因心肌梗塞于1977年6月22日猝然去世。
巴顿第二——刘玉章将军
刘玉章陕西兴平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由于在中原大战带领部队冲锋时负伤导致没有头发,他在军中被誉为“光头将军”。
刘玉章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过北伐战争,率部参加了1933年古北口战役和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先后担任过营长、副团长、少将师长、52军中将军长等职位,其率领的第52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备受蒋介石重视。
在台儿庄战役中,刘玉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多个值得借鉴的作战策略,其中“短距离、短时间、集中火力”的战术至今仍被记录在案。
解放战争的后期,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往往一处防线被突破,全线土崩瓦解,毫无战斗意志和还手之力。然而,在这一片颓势之中,刘玉章竟能两次率部展开大规模反攻,给我四野与三野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与阻碍。
1948年10月,锦州之战爆发后,52军原本计划跟随廖耀湘兵团行动,但刘玉章敏锐地洞察到形势变化,主动向卫立煌申请前往营口进行防御,做好了随时从海路撤退的准备。廖耀湘兵团被全歼后,东北野战军全力进攻营口,意图截断国民党军海上的逃生通道。
刘玉章一面紧急请求海军支援,一面组织部队伺机展开反击。刘玉章通过佯装败退、提前埋伏、发动突袭等战术,连续发动了四次反攻,每次都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战果,造成我军大量人员伤亡。
国民党海军赶到后,他为了确保撤离过程的秩序井然,刘玉章下达了严格的命令:待本部所有士兵全部上船后,军官方可最后登船,如有违反者,当场格杀勿论。
使得52军一万余名官兵安全撤至葫芦岛,成为了蒋介石派往东北的十几个军中唯一一支成建制逃脱的军队。之后,蒋介石迅速为52军补充了人员和装备,并将其调往上海。
刘玉章抵达上海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形修筑防御工事,构建起了一个密集而复杂的火力网,其中子母堡众多,让进攻的解放军防不胜防。
上海战役爆发后,解放军对月浦发起进攻,连续多日都未能攻克,而解放军方面伤亡人数高达九千余人。
刘玉章在察觉到整体局势对国民党军不利后,再次向上级申请,由21军接防阵地,而他自己则率领52军大部成功逃脱。
先后与我两大野战军对阵,并且两次都能成建制地全身而退,刘玉章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逃到台湾后,国民党军队人才凋零,刘玉章得到了迅速提拔。他先后担任台湾防守区司令、金门防卫司令官、台湾警备总司令等重要职务,1969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1981年,刘玉章在台北病逝。
东方隆美尔——孙立人将军
孙立人是安徽庐江人,陆军二级上将。他身高1米85,是标准的美男子,还是篮球国手。
孙立人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被学校保送到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军事。马歇尔、巴顿等名将均毕业于该军校。校方给他的毕业评语写到:禀赋优异,超越同侪。他不多言,但仁慈温顺,尊敬长官,对人诚实友善……有男儿志气,肯负一切责任,我们坚信他将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人。
抗战全面爆发后,孙立人率税警总团第4团参加淞沪会战,7次击退了强渡苏州河的日军,是造成日军伤亡最多的部队之一。
1942年,孙立人带领38师,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当时在缅甸仁安羌,日军已将英军围困了两天两夜,英军已危在旦夕。孙立人接到英军求救后,率一个团800多人连夜奔驰,迂回包抄,激战一昼夜之后,击败了7倍于己的日军,救出英军7000余人,以及被俘传教士、记者约500人。死里逃生的英军见到孙立人的部队,激动地高呼:“中国万岁!”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出征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盟军入缅作战初期唯一的大胜仗。为此,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孙立人“帝国司令”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丰功勋章,蒋介石授予云麾勋章。
之后,他率领新38师,以伤亡仅为敌人八分之一的代价,在胡康河谷歼灭日军第18师团2500多人。
孙立人被盟军誉为“东方隆美尔”。在史料中,日军谈到仁安羌战役,高度评价了孙立人,尊称他为 “中国军神”。
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将军升任新一军军长。他率先开启了反攻缅北战场的帷幕。
面对日军的精锐18师团,孙立人发明了一种叫“奇正战法”的战术,先派出一股部队绕到日军的后方潜伏下来。然后正面进攻,打得正酣之时,潜伏在日军后方的部队突然袭击,这一招十分奏效。
在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孙立人指挥新一军,以伤亡17000余人的代价,共击毙日军33000余人,伤75000余人,解放被日军占领区域5万平方英里以上。
彻底粉碎了日军在缅甸的防御体系,为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上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
1945年8月15日,孙立人率部队进入广州接受日军投降。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将随身佩戴的有600年历史的日本皇家传国指挥宝刀,主动呈献给孙立人。
孙立人后任东北绥靖副司令官,因作战不利被调离东北。1955年因“孙立人案”被撤职软禁于台中近33年。1988年获得言论及行动自由,1990年病逝。
台湾“监察院”于1988年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
以上便是在台湾历史教材中的十位将领,岁月长河可能会冲淡无数人的痕迹,但这样的杰出人物,会因为不同的历史地位铭刻在人们心中。
作者在开篇中说:“国共战争曾是我们历史上一个令人惊悸与痛苦的烙印,也是形成当前海峡两岸分治的重要因素。过去双方在政治、经济、心理各方面的严重对峙下,仇视多年,并透过教育、宣传方式极力贬抑对方。因此,在此书中将重新用客观、公平的态度来检视国共战争时期双方的军事将领。”
如今,当年参与国共战争的主要人物都已离去,但该书引领读者抛弃政治的立场,透视客观的现实,欣赏不为历史洪流淹没的英雄人物,开启了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的一个新途径、新视角。
毕竟,两岸翻看的是同一本书,记述的是同一个历史,是剪不断的一家人。
参考文献:
扬子晚报:悍将胡琏数次逃生堪比九尾狐
凤凰网:被低估的陈毅:表面嘻嘻哈哈,为何九大司令仍俯首帖耳令出必行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