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猛买全球石油,却大减俄油订单,中俄到底出了什么事?

文 | 人文社

| 人文社

«——【引言】——»

中国最近大手笔买油,把全球新增石油库存的九成都装进了自家油罐,可同一时间,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却大幅缩水,引发不少猜测。

有人觉得是中俄关系出了问题,也有人怀疑是不是“翻脸”了。

但真相,真有这么简单吗?

在全球囤油大战里,中国为什么率先出手?

最近,我国的原油进口和储备动作让全世界侧目。

从海关公布的数据看,今年前九个月,我国平均每天进口原油超过1100万桶,并且其中约100 万至120 万桶每天被直接送入库存,而不是马上进入炼厂。

这背后不是简单“趁便宜买买买”的心态,而是一种制度化、战略化的动作。

比如:石油储备被纳入法律范畴,加上全球地缘风险加剧,再加上将石油视为金融资产的一部分——这些叠加在一起,促成了我国在石油市场上的“抢位”行为。

过去,石油储备更多是国家紧急情况的应急手段。

如今,我国将战略石油储备的责任写进法律,让“储备”从可做变成必须做。

这意味着全国上下、国有企业、地方炼厂都在被动或主动的加速扩建储油设施、提升储备规模。

储油能力接近20亿桶、储备天数在不断攀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世界各地的政治动荡、海上运输路线的不确定、对关键石油通道的威胁,让石油安全不再是“停留在书本里”的话题。

我国对外原油依赖度超过70%,如此高比例使得任何外部断供风险都不可小觑。

于是,大量原油被“先囤”下来,作为“不能掉链子”的防护线。

石油不仅仅是炼油的原料,它还具备对冲美元、规避风险的金融属性。

在美元汇率走动、地缘政治制裁频频、市场需求结构转变的背景下,将外汇或购买力转化为“实物油”储备,成为一种稳资产、保安全的策略。

同时,我国的大量购买也在实质上影响全球供需格局——当很多国家观望时,我国却在大手笔买入,从而对油价形成底部支撑。

为何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会出现下降?

看起来似乎矛盾:一方面中国在疯狂囤油,另一方面却从传统大供应国俄罗斯进口原油量却在下滑。

是不是意味着中俄在能源合作上出现裂痕?

并不完全是这样。

原因主要分为三大类——结构调整、物流成本、进口来源多元化。

中国的炼化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重质原油需求上升、炼厂要求更精细、更适配新环保标准。

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原油都能“轻松”进入炼厂,而俄罗斯原油在某些指标(如运输路径、品质适配)上不再拥有过去那种绝对优势。

与此同时,加拿大、厄瓜多尔等国家原油的进口得到提升——这更多是“谁更合适谁来”而不是“退出”。

从俄罗斯输油至我国,尤其通过乌拉尔、东西伯利亚、北极航道或中亚转运,需要承担更长路线、更复杂通道或更高运输成本。

随着全球油价整体低位,运输成本就更显“分量”。

当可选供应国越来越多、品质适配越来越重要时,运输成本就成为一个不能忽略的变量。

能源安全里一个关键词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国近年来强调进口来源多元化,不仅要从中东、非洲、拉美、东欧获得原油,还要通过不同通道、不同供应商降低对单一国家、单一路径的依赖。

于是,从俄罗斯的进口量虽变少,但不代表没合作,而是我国在“分散风险”优化结构”上的主动调整。

数据也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同比下降约14.7%至约2431.5万吨。

与此同时,通过哈萨克斯坦等中介通道的俄油合同正在谈判中。

这些都说明,即便数量有所下滑,合作的形式正在变化。

中俄能源合作并未破裂,而正在转向“质”的层面

若只看数字可能觉得“好像中俄关系要松动了”,但若换一个视角看,就能发现,合作关係正在从“量”的互输向“链”的互联、从“油”的买卖转向“通道+产业+多领域”的延伸。

在传统意义上,中俄能源合作多以原油、天然气输华为主。

但如今,双方的合作领域正在扩展:例如北极航道运输、石油管道技术升级、林业资源、农业开发、木材深加工等。

能源贸易不再是唯一标签,而成为更广泛“产业合作链”中的一环。

我国与俄罗斯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中,持续强化能源市场话语权、联合应对国际制裁、共同维护能源供应链稳定。

这种合作的框架超越了单一交易关系,具有更高层次的战略意义。

比如,通过哈萨克斯坦转运俄罗斯原油、北极航道开发等,都在推动中俄能源合作从传统路线走入更广、更新、也更隐蔽的路径。

虽然这些通道还不能立即完全替代旧有线,但其潜力在未来几年慢慢释放。

这种改变意味着:即便现在从俄油进口比例暂时下滑,也并不意味着中俄合作中断,而是正在“换挡”“升级”。

这样一个大布局里,我国的角色正在悄然变化

我国不再仅仅是“买油国家”,而是在全球石油市场中开始获得更多主动权。

从“被动进口”向“主动储备+市场塑造”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既在内部建起“能源护城河”,也在外部调整话语权与议价能力。

通过在全球新增库存中大规模吸纳,我国的采购力度成为市场重要变量。

分析师指出,如果中国停止采购,全球油价可能跌至每桶50美元出头。

这种“底盘支撑”效应,让我国在油市中扮演了更为关键角色。

虽然看起来囤油规模庞大,但也并非毫无挑战:一方面,全球需求增长趋缓,新能源替代加速;另一方面,储备的效益如何转化、储油与出油如何有效配合、库存如何管理都将考验我国的能源治理能力。

进口来源虽然多元化,但通道建设、品质适配、成本控制依然是任务。

中俄合作的走向

未来的中俄关系可能更多体现为“合作是稳固的,但方式不同”。

不再是单纯买油、卖油,而是通道建设、长线合同、物流体系、产业链合作,乃至金融与结算体系上的变革。

这个过程可能看上去“不那么戏剧化”,但却更具持久力。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大规模囤油、调整俄油进口份额,绝不是简单的“亲疏”变化,而是能源安全战略、市场主动布局、合作模式进化三种力量协同产生的结果。

透过这层镜子看中俄关系,就不会被“数字变动”吓到,更能理解背后那条“平稳而深远”的轨迹。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未雨绸缪,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

国家能源局——中国石油储备能力与能源安全战略

中国海关总署——2025年1-9月俄罗斯对华石油供应量减少8.1% 天然气减少16.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财经   什么事   中国   订单   石油   全球   原油   我国   俄罗斯   能源   通道   国家   储油   中俄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