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跑过的是赛道,留下的是温情!美丽水区展现待客之道,用马拉松圈粉跑友

在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赛事中,水磨沟区多部门协同发力,为选手提供安全、高效的赛事保障服务,向各地跑友展示出热情似火、团结奋进的新气象新面貌。

志愿者团队,默默守护

凌晨四点,当城市还在沉睡,志愿者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布置补给站,准备物资,熟悉服务流程。

在七道湾南路与红光山路交汇处,水磨沟区文旅局干部阿尔斯兰正手持对讲机协调现场。他是该段赛道的现场指挥。阿尔斯兰说:“在水磨沟区段的赛道上,有我们的志愿者、喷雾降温车、如厕点和医疗救护点,大家协同发力,为跑友提供温暖、贴心的服务。”

志愿者统一着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引导,有的分发补给。

25公里补给站组长古丽米热说:“看到选手们经过时疲惫但坚定的眼神,我们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她一边熟练地递出水杯,一边说道,“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资补给,更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击掌,都可能成为跑者继续前行的动力。”

医疗点的武粮京说:“我们准备了冷喷缓解肌肉酸痛,还有藿香正气水、创可贴。”比赛中,一名跑者出现小腿抽筋,志愿者和医疗人员迅速上前处理。跑者道谢后重新投入比赛。

每个点位的志愿者都经过了严格培训,能够为跑者提供专业、贴心的服务。从补给物资的递送,到路线指引,再到应急救助,志愿者们的全方位服务保障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赛道旁一道动人而可靠的风景。

文化长廊,涌动活力

本届乌鲁木齐马拉松以“城市全景赛道”为核心亮点,起终点均设置在位于水磨沟区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途经水磨沟区、米东区等六大城区,将乌鲁木齐的历史底蕴与现代风貌有机串联。

水磨沟区在赛道沿线设置了10处主题氛围点,不仅为选手助威,也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在南湖市民广场西门,“楼兰姑娘”与现代舞者共同演绎《胡璇舞》,长袖翻飞,舞步翩跹,再现丝路风情。该表演点属于水磨沟区“丝路有戏”沉浸式演艺园区的一部分,舞者们的表演引来跑者阵阵掌声。

沿途还安排了拉拉队、民族歌舞、非洲鼓、街舞、腰鼓、变脸等多元表演形式。宏大广场前,300名拉拉队员呐喊助威,《美丽新疆》《拉拉宝贝》《锅庄舞》等节目接连上演;龙盛街路口,《石榴花开同欢庆》用舞蹈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来自广东的林景桂说:“为了参加这个马拉松,我专门提前过来感受新疆的天气。新疆这里第一次在市区办的马拉松特别的热闹,特别的有气氛。新疆人民好热情,好欢迎外地的朋友过来做客。”他此次挑战全程马拉松,并说:“希望我跑出一个好成绩,安全完赛。”

乌鲁木齐市第136小学教师罗丰浪说:“我这是第一次参加乌鲁木齐马拉松,到第7公里时腿脚就跟不上了,也想过放弃。但看到前面有退役老兵,还有老大爷都在坚持,我就一路跑到了终点。此次心情非常激动,如果有下次,我一定还参加。”

赛事收官,温暖留存

来自广东的胡昌玉说:“我第一次来新疆,昨天刚到,准备跑完再玩几天!”

随着最后一位跑者通过终点,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志愿者的工作仍在继续。他们整理物资、清理场地,脸上带着疲惫而满足的笑容。

大学生志愿者陈怡洁说:“虽然累,但特别值。看到那么多跑者对我们挥手、说谢谢,就觉得一切都有意义。”

更为感人的是那些“非赛事志愿者”——沿街商户主动提供免费热水,观看市民组成临时啦啦队,一声声“加油”“坚持!”此起彼伏。这些微小却真诚的举动,让马拉松超越竞技,成为一座城市温情的集体表达。

当最后一名跑者穿过水磨沟的街道,赛事虽然已经落幕,但掌声并未随之消散。这场体育盛会仿若一枚文化针脚,将奔跑者、市民、志愿者与文化景观细细缝合。

跃动的身影、绽放的笑容,正是水磨沟区开放、包容、奋进的生动写照。美丽水区以赛为媒,文旅体深度融合,借助马拉松焕发新活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新动能。

正如完赛选手林景桂所说:“新疆人民好热情!”这句话或许正是对水磨沟、对乌鲁木齐办赛初衷的最好回应。一场马拉松,跑过的是赛道,留下的却是一座城开阔的胸襟、温暖的人情和文化的回响。

未来,水磨沟区仍将继续奔跑——以文化为魂,以服务为基,在每一次相遇和每一次欢呼中,书写新的美丽城市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体育   乌鲁木齐市   水磨   水区   赛道   马拉松   温情   美丽   志愿者   新疆   乌鲁木齐   赛事   城市   文化   选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