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关店!暴跌14%,昔日手机一哥跌落神坛,靠伪中产支撑销量

16年来首次,苹果第一家直营店居然要关了,消息刚传开就炸了锅。

曾经黄牛加价几千、果粉凌晨蹲守抢新机的疯狂场景,一去不复返。

更扎心的是硬数据:今年苹果股价暴跌超 14%,中国市场份额被国产品牌全面碾压。

从身份象征变成了“装面子”的标签,从排队抢购到无人问津,苹果到底怎么了?

当国人不再买单,当iPhone沦为“打折货”,苹果究竟还能撑多久?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苹果帝国的裂痕

7 月 28 日,苹果中国官网更新了一则公告:

将在2025年8月9日晚8点,正式关闭大连百年城苹果直营店。

这是苹果进入中国16年来首次关闭直营店,打破了“只升级不关闭”的惯例。

这家位于大连市中心的店铺,从2015年10月24日开业至今,见证了苹果在中国市场近十年的起伏。

有顾客感慨:“以前新iPhone发布,这里总是人山人海,现在连店都要关了。”

表面上看是因为商场经营问题,但背后却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系统性危机。

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3.9%,排名第五,被华为、vivo、OPPO、小米全面超越。

出货量仅有960万部左右,同比下滑明显,而这种下滑趋势还在加速。

并且从5月开始,苹果股价就在193美元到216美元之间反复震荡,投资者信心明显不足。

24位华尔街分析师中,虽然多数仍给出“买入”评级,但目标价普遍保守,反映出对苹果前景的谨慎态度。

这也就说明,曾经“卖肾买iPhone”、连夜排队的狂热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伪中产才买打折苹果”的嘲讽。

以前买苹果是身份的象征,现在反而成了“装面子”的标签,这更是反映了消费者心态的根本转变。

而苹果还在垂死挣扎,开启“左右互搏”模式。

8月16日,深圳万象城的新店开业,装修极尽奢华,但同一时间,各大电商平台的iPhone 15系列降价幅度超过20%。

虽然降价带来了短期营收增长,第三季度大中华区营收预计增长4.4%,但品牌定位的根基已经动摇。

这种战略上的精神分裂,正在透支苹果最宝贵的品牌价值。

手机王朝的兴衰规律

而苹果如今的状况,也不过是走上了“前人之路”。

回顾手机发展史你会发现,对于手机开发商来说,创新研究、紧跟潮流是最重要的。

1984年摩托罗拉推出“大哥大”,定义了移动通信。

那个砖头般的DynaTAC 8000X,售价3995美元,在当时是绝对的奢侈品。

凭借模拟技术,摩托罗拉称霸近20年,但当数字通信兴起时,他就立马被淘汰了。

可等到它真正意识到危机时,诺基亚已经崛起。

而2000年代的诺基亚,曾占据全球40%以上市场份额,却在智能机浪潮中覆灭。

即使当时的塞班系统,是智能手机的里程碑,但面对iOS和Android的冲击,但诺基亚的傲慢让它错失转型良机。

这就导致出货量一路走低,这个芬兰巨人最后只能将手机业务卖给微软,黯然退场。

2007年,乔布斯手持iPhone走上舞台,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苹果成为新的王者。

那场发布会改变了世界,多点触控、App Store、完整的生态系统,苹果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智能手机。

接下来的十多年,iPhone成为行业标杆,每一代新品发布都引领潮流。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行业的发展铁律。

当5G、AI、折叠屏成为新的技术浪潮时,现在轮到苹果的反应慢了半拍。

iPhone 15系列被批评缺乏创新,“挤牙膏”成为苹果消费者最常用的形容词。

曾经定义触屏智能机、创造App Store生态的苹果,现在却要反过来模仿国产手机。

灵动岛被认为是抄袭国产手机的设计,而iOS的某些功能更新,也能看到Android的影子。

从被对标的对象,变成了被超越者。

当苹果开始'适应世界',一家公司开始跟随而不是引领时,衰落就开始了。

技术落后与战略迷失

而这次,苹果面临的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下滑,更是全方位的技术落后。

在AI技术上,苹果落后国产品牌2年以上,Apple Intelligence姗姗来迟。

当华为、小米、OPPO都在大谈AI手机时,苹果还在强调隐私保护。

虽然隐私很重要,但在AI时代,这更像是技术落后的借口。

一位开发者直言:“Siri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而国产手机的AI助手已经能写文案、做总结了。”

而硬件上的创新,几乎是停滞的状态。

当国产手机充电10分钟就能用一天时,iPhone还在坚持20W的“环保充电”。

当三星、华为的折叠屏手机已经迭代到第五代时,苹果连一款折叠屏都没有。

曾经引以为傲的iOS生态优势,也在国产系统体验提升、跨平台互联互通普及的背景下相对削弱。

鸿蒙系统的流畅度已经不输iOS,小米的澎湃OS实现了全场景互联。

更重要的是,国产系统更懂中国用户,本土化功能做得更好。

而苹果供应链的转移,更是陷入战略困境。

苹果产品涉及2700个零部件,依赖700多家配套工厂,其中仅30家能在中国以外运营。

从螺丝钉到芯片,从包装盒到精密仪器,中国完全是一套无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

印度工厂的良品率仅85%,远低于郑州的98%,物流成本增加20%,配套供应商严重不足。

而印度工厂生产的iPhone,返修率是中国的三倍。

很多复杂工序,印度工人需要培训一年才能达到中国工人三个月的水平。

中国完整的产业生态无法复制,为降成本而牺牲品质,最终损害的是苹果的品牌价值。

越南、印度看似人工成本低,但算上培训成本、物流成本、品质损失,其实并不划算。

更关键的是,创新需要生态,而不仅仅是组装工厂。

“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带来了短期财报的好转,但长期代价巨大:

毛利率承压,品牌溢价能力下降,用户心智定位改变,陷入与国产品牌的价格战泥潭。

苹果当下最应思考的,是如何创新,再一次重新走在当下智能手机的领先路上。

结语

大连闭店,不仅仅是一家门店的关闭,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它标志着苹果在中国市场从“神坛”跌落的转折点。当果粉不再排队,当iPhone不再是身份象征,当创新变成跟随,苹果帝国的黄昏或许已经到来。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故事,会在苹果身上重演吗?时间会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

1.环球网-2025-07-29——《苹果回应首次在中国关停直营店》

2.界面新闻-2025-07-25——《深圳第三家苹果零售店将于8月16日开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科技   中产   神坛   销量   昔日   手机   苹果   三星   中国   诺基亚   印度   华为   中国市场   摩托罗拉   智能手机   国产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