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你头发怎么越来越多颜色了?是最近流行吗?”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李阿姨刚做完头发的肩膀上,那抹鲜亮的栗棕色格外惹眼。家里孙女打趣她新换的造型,李阿姨却有点神情恍惚。她和小区的王阿姨、郑叔叔几个人,几乎是每个月一次,每次换个颜色,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但最近一个段子,让她开始犹豫:有网友说,“染发,是横竖都是死,不染,白得快,染了,有风险”。更让她忐忑的是,电视上突然播起了央视新闻,话题正是“频繁染发的健康风险”。

到底“频繁染发”真的会致癌吗?朋友圈转发的说法是真是假?哈佛大学的报告、央视的官方提醒,普通人应该如何看待?
许多人以为,现代染发剂都标榜无刺激、低致敏,频繁染发没什么大问题。但其实,“无害染发”并非全然没有风险。
哈佛医学院曾对超过11.7万名中老年女性进行了长达36年的随访,发现经常性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人群,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的发生风险有5%—14%不同程度的提升。尽管数据并非铁证如山,但已经足以引起重视。

央视健康频道也在一期报道中指出,染发剂中常含有对苯二胺、对氨基苯酚等芳香胺类化学物,长期暴露在高浓度、频率高的染发环境下,确实有被人体吸收,增加身体负担甚至诱发慢性疾病或致癌的可能。
不只是化学风险,不规范操作时导致头皮炎症、过敏反应、头屑增多也是常见的健康隐患。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群体中,长期染发引发头皮敏感的比例高达21.3%,这一数字不容小觑。
不适感增加,头皮敏感和过敏高发
短期内,很多人会觉得染完发后头皮有点痒、有些微红。其实,这是染发剂成分破坏了头皮的屏障。一旦发生广泛过敏性皮炎,情况最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呼吸道过敏。

头发本身变脆、易断、光泽下降
染发剂频繁使用,会让毛鳞片反复开放,导致水分流失。调查显示,频繁染发的女性头发断裂率较未染发者提升约13.8%,头发容易枯黄、分叉,整体显老态。
有害物质或被皮肤吸收,长期积累带来系统性负担
尤其在染发中有小伤口、头皮炎症时,更容易让对苯二胺、氨基酚等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哈佛研究指出,长期每月至少染发1次者,部分人群中芳香胺代谢物可测量提升,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可随时间排出,但累积风险并不为零。
癌症风险数据相关性悄然上升
虽然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证明“染发直接致癌”,但是权威流行病学杂志《BMJ》发表的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每年染发次数大于8次的女性群体,血液肿瘤和乳腺癌的新发率分别高出未染发组6.5%和7.1%。

拉长染发间隔,控制每年频次
专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染发应每隔3-6个月一次为宜,切忌每月甚至每半月高频操作。
选择正规品牌、低致敏成分的染发剂
正规产品会明确标注环保认证、低苯胺、无铅汞,有权威机构检测报告。不购买三无产品,选购前可看国家药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风险预警名单。
染发前做好皮肤过敏测试,全程规范操作
染发剂用前最好做耳后皮肤测试,留意是否有红痒刺激。施染过程中尽量避免头皮上色,出现破损、炎症则应推迟染发。
此外,染发操作后彻底清洗头皮残留,减少染发剂在头皮的停留时间,也有助于降低吸收率。有调查表明,规范操作洗护后皮肤致敏率可下降33%以上。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染发产品风险预警通告.
吴文娟等.染发对头皮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
段莉萍.头发护理与健康管理.《中国健康美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生活圈》栏目2023年专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染发剂抽检报告.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