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构建的中国水网,犹如一条地下长江静静流淌,改变着北方地区的命运。
清晨,北京丰台区的居民李先生提起水壶烧水,发现壶底不再有厚厚的白色水垢。自来水的硬度从过去的每升380毫克降至120毫克,这个变化源于十年前通水的南水北调工程。

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河北邯郸的苦水营村。村民付书明回忆:“过去我们喝含氟高的井水,全村人满口黄牙,出门都不敢张嘴大笑。” 而现在,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中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35%,水资源量却只占7.2%。这种“北缺南丰”的格局,严重制约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这个宏伟设想开启了南水北调工程半个世纪的规划论证。
经过分析比较50多种规划方案,专家们最终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三个调水区,形成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2002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2013年11月,东线一期工程通水;2014年12月,中线一期工程通水。 至此,中国地图上悄然出现了一条“地下长江”。

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成我国水资源 “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的总体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世纪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东线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公里,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
工程建设面临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世界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总干渠穿越黄河的交叉建筑物,不仅规模大,其建筑物的布局、形式等直接与黄河河势相关。技术人员比喻穿黄工程的隧洞施工如同 “牙膏里打洞” 。
工程技术人员因地制宜,以镶嵌式方法先建立支撑结构和固化结构,再通过注浆让土壤变硬,使得隧洞施工变成可能。耗时5年,穿黄工程终于贯通,长江水与黄河水实现有史以来首次“擦肩而过”。
截至2025年11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完成2024—2025年度调水任务,累计向北方调水64.73亿立方米。 整个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765亿立方米,相当于近3000个西湖的水量。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年间,1.85亿人的饮水品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工程通水前,北京城区供水保证率最低不足75%,现在提升到95%以上;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

南水北调的水质优势明显。中线工程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以上,东线工程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北京市自来水的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居民们发现家里烧开水的水垢明显少了。
在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省10余个省辖市用上南水;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南水已由原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城市的主力水源。
2024-2025调水年度,鹤壁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实际供水5281.72万立方米,达年度计划水量的106.23%,超额完成供水任务。 通水以来,该工程已为鹤壁市71.5万人提供了优质水源。

南水北调不仅解了北方居民的口渴,更解了北方大地长久以来的“饥渴”。通水以来,中线工程已助力沿线50多条河流生态复苏。
华北地区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北京市地下水水位自2016年以来累计回升超过3米,2023年底浅层地下水水位比2015年同期回升11.01米。
断流40多年的滹沱河实现全域复流;河床沉睡40年的北京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流动;白洋淀淀区面积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连续三年向京杭大运河补水,助力千年古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泉城”济南重现四季泉水喷涌的景象。
曾经被称为“酱油湖”的南四湖,如今已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青头潜鸭重返南四湖定居,成为水质改善的最佳证明。
南水北调不是简单的“抽水”工程,而是一条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线。工程通水后,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

据统计,南水北调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洋特钢因用上南水,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每吨水的综合利用成本还降低了约1元钱。
东线一期工程显著改善了京杭运河航运条件,山东济宁段内河航运通江达海,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明显提升,京杭运河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南水北调还提高了黄淮海平原50个区县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让“中原粮仓”河南、“华北粮仓”河北、“大国粮仓”山东的仓廪更加丰实。

为回报水源地,北京和天津与河南、湖北、陕西建立对口协作机制。10年来,北京市共安排资金50亿元,实施项目1177个,形成南北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离不开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在丹江口库区,清漂志愿者吴远志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浪河流域打捞河面垃圾,已出动清漂船1000余次,清漂水域达5000平方公里。

为确保输水安全,南水北调工程应用了先进科技。中线工程全线有1万多个摄像头,平均500米左右安装一个,还配备64个节制闸。无人机取水监测、电动清漂船等高科技设备也投入使用。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副总经理黄爱国介绍,集团在中线工程沿线两侧设置全封闭隔离网,安装10万余支安全监测仪器、1万多部监控设备,并综合运用北斗卫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数字孪生工程等先进技术。
这些措施结合人工巡查,实现对工程运行状态全天候监控,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南水北调的征程并未结束。2022年7月,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至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安乐河口,输水线路总长194.7公里。

工程建成后将联通南水北调工程与三峡工程,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
2023年5月发布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水利部规划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西线工程、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
东线二期和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西线工程将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这些工程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水网,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不只是一条调水线,更是一条生命线。它悄然改变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也让北方大地焕发新的生机。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