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农家表示来买米的中国人很多,每次买10袋20袋(600kg),然后拿回去换成5kg的小包装在横滨中华街卖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2月26日报道及相关消息,日本米价的最新消息:
价格数据:2月10至16日这一周,日本全国超市5公斤装大米的均价高达3892日元,约合人民币19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90%。
影响情况:截至2月,日本家庭恩格尔系数攀升至28.3%,为1982年以来最高水平,低收入群体被迫转向低价米或减少主食消费;
仙台食物银行大米捐赠量锐减50%,餐厅因成本压力掀倒闭潮,东京部分超市重启“每人限购2公斤”政策。
后续预测:专家预计3月储备粮投放或使米价回落10%-15%,但新米上市前流通量仍短缺,投机性囤积可能加剧。
然后,日本媒体开始制造“中国人转卖者”当成了“米价上涨的罪魁祸首”话题。
例如,在2月18日播出的《Live News It!》(富士电视台)节目中,提到中国人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日本米倒卖的帖子,节目还采访了一位购买了300公斤大米的中国女性。
2月16日的《Good! Morning》(朝日电视台)节目也采访了一位千叶县农民,透露曾有中国人试图购买600公斤大米,准备在横滨中华街出售。
同日的《真相报道BanKisha!》(日本电视台)也报道,新潟的米生产商接到外国人表示“无论多少都愿意购买”的联系。据处理此事的人说:“应该是中国人。”
再然后,社交媒体上也有很多声音认为:“如果不建立防止转卖的制度,就会变成金钱游戏”“如果国家不管理大米,就会被中国人买光!”
1、前日本农林水产省官员指出,外国游客日均大米消费量仅占日本总消费量的0.5%,且多数游客停留时间短,无法对全国性米荒造成实质影响。即使假设在日华人有倒卖行为,日本法律允许个人年销售20吨以下无需备案,个别案例无法解释全国性短缺。农民如果没有报告,将大米流入黑市,虽然不是不可能,但如果被发现,会面临不超过50万日元的罚款,而没有理由冒这个险。
2、日本政府长期推行“减反政策”,通过补贴限制水稻种植面积,人为制造供给不足。同时,拥有100万吨储备米却延迟投放,直到2025年2月才释放21万吨陈米,进一步加剧民众不满。农协垄断产业链,通过“减耕保价”策略推高米价,而非市场供需失衡。
3、2023年日本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水稻产量大幅下降,质量受损,直接推高市场价格。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暴露了日本农业现代化滞后、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
4、稻农数量从1970年的466万户锐减至70万户,且以老年人为主,劳动力短缺和技术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应对市场波动。
面对民众对政府应对迟缓的批评,日本媒体通过渲染“中国威胁论”,将责任外部化,缓解执政压力。
类似手法曾用于福岛核污水排放、海鲜滞销等事件,形成甩锅惯性。
2022年将鲜鱼涨价归咎于中国抢购,2023年又将咖啡价格波动与中国榴莲消费关联,此次大米事件延续了这一叙事逻辑。
疫情期间,媒体常常报道“医疗崩溃是因为繁华街的年轻人外出饮酒”。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