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御厨秘方外流!射洪这碗面藏着百年传奇

在诗酒射洪的晨雾里

一缕缕银丝般的空心挂面

正沿着竹竿舒展身姿

这看似寻常的农家景象背后

藏着一部跨越两百多年的家国传奇


▲鸟瞰大榆镇龙凤泉村


01

同源不同流

一碗挂面牵出的百年渊源


在陕北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一项始于明万历年间的空心挂面技艺曾被《舌尖上的中国2》镜头定格——细若发丝的面条布满蜂巢气孔,入水不糊、久煮不烂。这项被列为非遗的千年手艺,却与千里之外的射洪有着隐秘渊源。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陕北榆林市的吴堡县,“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了近千年。



历史的长河总暗藏巧合。据史料记载,杨氏家族在明朝崇祯年间,由湖北麻城迁到金山党家铺白店村(今射洪市大榆镇龙凤泉村),置办盐业。杨氏第七世祖杨凤鸣赴京应试高中武状元,任命为卫千总,负责北京战防安全。杨凤鸣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严谨的防卫策略,深受皇帝恩典,随后派其到陕西平叛。


▲杨凤鸣故居·杨家大院



在得胜回京途中,当地村民为表感谢杨凤鸣和军中将士,特地烹饪了一碗热乎乎的空心挂面,麦香裹挟着山野气息直抵肺腑,碗中面条细若游丝,入口却柔韧鲜香,让杨凤鸣和将士们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图源网络



彼时陕西空心挂面已流传千年,而射洪的传奇,正从这碗面开始——班师回朝后,嘉庆皇帝为奖励其军功赏他良田和金银时,杨凤鸣却只向嘉庆皇帝求赐会做挂面的御厨,将制面技艺带回了射洪龙凤泉村。


▲嘉庆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话说御厨随杨凤鸣入川到达射洪后,杨凤鸣宴请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品尝御厨的挂面时,发现龙凤泉村的泉水甘冽清甜、与关中水质迥异,而用村里泉水做出来的挂面,不仅汤底清澈透明,口感鲜美,与细滑的面条相得益彰,简直令人陶醉。


▲彩色村道串起远山新绿,老村在花果香里换了容颜。



豪爽的杨凤鸣也乐意让御厨把制面手艺传授给乡亲们,经村民们反复试验,终以“八工序”替代陕西“四醒四酵”,让面条在发酵中吸足水脉灵气,孔洞更密、麦香更醇。自此,这碗“同源不同流”的空心挂面,在巴蜀之地扎下了根。


▲青石井台,辘轳低语,龙凤泉村的古井在晨雾中静卧,青苔斑驳的井壁倒映着百年时光。


02

十八时律动

龙凤泉村的活态历史密码


面条大概是世上最温柔的主食。


清晨揉着惺忪的睡眼,抓一把挂面丢进沸水,看银丝在锅里舒展成云,煎一个黄金蛋,搭一碟脆生生的泡豇豆,呼噜一口下肚,连晨雾都染上麦香。


▲图源网络



加班深夜归家时,灶火未起先烧水,烫几片青菜,舀一勺肉臊,热汤浇透的空心挂面吸饱酱汁,筷子轻轻一挑,从舌尖暖到胃底,疲惫都化作云雾散去。


▲图源网络



可寻常挂面总叫人意兴阑珊……机器压的面失了魂,煮久了软烂如棉絮;急火催的缺了骨气,嚼三下就粉身碎骨。直到遇见龙凤泉村的空心挂面——每根仅0.8-1毫米细,中空似竹,滚水三沸即起。汤头顺着柴火气孔钻入芯里,每一根都饱浸鲜香。入口弹滑如绸,麦香混着高汤在齿间迸溅,连吃三碗仍觉喉头生津。



“我们龙凤泉村这个面也可以上《舌尖》了!”尝过的村民总这么感叹。当工业化流水线吞噬了食物本味,村民们正用十八小时的手作古法,守着面条最原始的感动。


▲龙凤泉村空心挂面“八工序”。



清晨六点,龙凤泉村的灯已次第亮起。

“和面要冬温夏凉,水温差一度,面就少一分活气。”做面的老师傅舀起一瓢村里的井水,手腕翻飞间,面团渐如绸缎般光滑。从和面、切条、盘条发酵、上棍,八道工序环环相扣,须在18小时内一气呵成。



与陕西挂面“七擀三压”的刚劲不同,射洪挂面讲究“以柔塑形”,盘条要180圈螺旋缠绕,指尖力道须如春风拂柳;晒面的时候竹竿间距必隔三指,让丘陵之地的晨雾浸润孔洞;切面时刀落三寸六分,暗合节气之数。



可以这么说,陕西的空心挂面是黄土地的风骨,射洪的空心挂面却是龙凤泉水的精魂。


▲龙凤泉村村民杨素灿骄傲地展示着空心挂面。


“陕西的面像秦腔,酣畅淋漓;我们的面像川剧,百转千回。”村民杨素灿轻捻一根挂面,对着光可见细密气孔,“这才是‘空心’的真谛——让汤汁钻进去,把鲜味锁进来。”



03

老手艺新生

一碗面带活乡村烟火气


“以前务工往外跑,现在挂面厂机器一响,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村民郭小丽在包装车间忙碌着,她身后的榆之云面坊,正通过“联村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本村及逍遥才子村、金鹤村、海棠村等周边6个村(社区)以土地入股、就近务工实现增收。


▲村民郭小丽已是面厂技术熟练的手艺人。




“以前在成都跑销售,月薪六千却顾不上家。”返乡青年陈攀正整理着面坊的设备,“家里需要人照顾,去年我咬牙辞工回来,没想到在榆之云面坊当上技术组长,平时再学学直播带货,待遇好、时间自由还可以照顾家里。”


▲返乡青年陈攀回到家乡、扎根故土,让创业的热情与大自然的馈赠交织成美好的生活画卷。




“村里建了标准化车间,但老规矩没丢——青砖砌的发酵房还在使用,露天晒场更是整洁宽敞。”龙凤泉村党总支书记胥洪兵告诉小编,“去年光挂面产业就给村集体增收18万元,老祖宗的手艺,真成了‘金饭碗’。”


▲大榆镇龙凤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胥洪兵说起村里的特色产业,如数家珍。




当陕西非遗遇上射洪匠心

当明朝武状元遇见现代乡村振兴

大榆镇龙凤泉村的空心挂面

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6

标签:美食   射洪   秘方   传奇   挂面   陕西   面条   嘉庆   晨雾   舌尖   村民   榆林市   气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