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呈现出两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和银行破产案例增多。这两个现象背后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进程,同时也对普通储户的资金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从五月起,有两类存款应尽量取出,否则就可能会遭受惨重损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01 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兼具存款属性和投资特性的金融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颇受关注。这种产品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存放于银行作为存款保障本金安全,同时将小部分资金投资于衍生金融工具以博取更高收益。从产品设计原理来看,结构性存款确实为投资者提供了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但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
从市场环境分析,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美联储持续加息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外汇等资产价格震荡明显。这种市场环境使得结构性存款中投资于高风险资产的部分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在五月这个时间节点,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欧洲银行业风险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市场剧烈波动,进而影响结构性存款的投资收益。
从监管政策角度看,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结构性存款的规范管理。2021年银保监会就曾发文要求商业银行严格区分结构性存款与其他存款产品,不得变相高息揽储。这种监管趋严的态势意味着银行在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上需要更加审慎,可能影响产品的收益空间。同时,监管部门也要求银行充分揭示产品风险,这使得投资者对结构性存款的认识更加理性。
从产品特性来看,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结构往往较为复杂。常见的有二元结构(达到条件获得高收益,否则获得低收益)、区间累积结构(收益与标的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表现相关)等。这些结构设计虽然理论上能够提供较高的潜在收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受到市场波动、产品设计、银行操作等多重因素影响,最终实现的收益往往与预期存在差距。
因此,通过以上各种分析可以看出,结构性存款并不适合所有储户,这类产品更适合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对金融市场有基本了解的投资者。普通储户如果仅看重宣传中的高收益预期,而忽视产品风险,可能会面临收益不及预期甚至本金受损的情况。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这种错配风险更为突出。
部分中小银行出于揽储压力,可能在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上过于激进。这种激进策略在市场环境向好时或能实现双赢,但在市场逆转时可能给银行带来风险。近期个别银行出现风险事件,也提醒投资者需要审慎选择产品发行机构。
此外,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期,不少结构性存款产品最终仅能实现最低收益率甚至零收益。这种情况在2020年疫情冲击市场和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期间都有明显体现。投资者如果仅凭过往业绩做出投资决策,可能会产生认知偏差。
当前市场上保本理财、大额存单等低风险产品收益率已有明显提升。相比之下,结构性存款的风险收益比优势正在减弱。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更加透明、风险更可控的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从操作层面建议,投资者如果决定继续持有结构性存款,应该密切关注产品挂钩标的的市场走势,及时了解产品净值变化。同时要定期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产品风险特征相匹配。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确实需要考虑将资金转移至更加稳健的产品。
02 高息揽存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银行为吸引储户资金,普遍采取高息揽存策略。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从金融监管角度而言,高息揽存行为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市场利率自律机制的约束,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从利率水平来看,当前国有大型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维持在1.9%左右,这与央行基准利率基本保持一致。相比之下,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普遍高出30-50个基点,维持在2.3%-2.6%区间。而部分激进的中小银行更是将利率推高至2.85%以上,明显偏离市场正常水平。这种非理性的价格竞争,本质上反映了中小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的结构性困境。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高息揽存的运作机制,就可以发现其风险传导路径。中小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资金后,必须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进行配置。在优质信贷资源已被大型银行占据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往往被迫投向高风险领域。具体表现为:一是向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发放高利率贷款;二是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如委托贷款、信托计划等;三是投资于房地产等周期性强的行业。这种"高成本负债-高风险资产"的错配模式,在经济下行期极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从金融稳定的视角来看,高息揽存至少带来三重风险:一是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当经济增速放缓时,高风险资产的违约率上升,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二是系统性风险。中小银行通过同业市场相互拆借,形成复杂的风险传染网络。个别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三是储户利益受损风险。虽然我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但50万元的保障上限对高净值客户保护有限。
当然,监管部门的政策取向也值得关注。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规范存款利率。2021年出台的《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银行建立科学的负债定价机制。近期监管部门约谈部分激进揽储的银行,释放出强化监管的信号。可以预见,未来对高息揽存行为的监管将日趋严格。
对储户而言,需要建立理性的收益风险观念。高利率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在选择存款产品时,不能单纯比较利率高低,而要综合考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例等关键指标。特别要注意的是,部分中小银行通过"智能存款"等创新产品变相提高利率,这些产品往往存在合规性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储蓄贷款机构危机、日本在90年代银行业危机中,都出现过因高息揽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这些教训表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利率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体系失衡。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更需要防范此类风险。
总的来说,业内人士关于上述两类存款风险的提醒具有现实依据。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上面两类存款的投资风险确实有所上升。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既要看到潜在收益机会,更要充分认识其中风险。尤其是储户应当理性看待存款收益,避免因追逐高利率而陷入风险。
此外,中小银行应该转变经营思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发展特色业务来增强竞争力,而非依赖价格战。监管部门则需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为中小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