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相爱相杀”的瑞幸与库迪

在北京国贸写字楼的电梯间内,瑞幸与库迪的广告比邻相对;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大堂中,两家的咖啡机几乎同时闪烁出取餐提示;成都春熙路的转角处,瑞幸与库迪的门店隔街相对,玻璃窗上的促销海报各展风采。这场由中国两大新兴咖啡品牌联袂出演的“相爱相杀”大戏,正在中国消费市场最为火热的舞台上精彩呈现。

瑞幸与库迪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一场围绕价格、点位和流量展开的商业博弈,实际上揭示了新消费时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深层逻辑。在看似零和博弈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共生共荣的商业辩证法。

瑞幸与库迪的纠葛源于创始人团队的复杂关联。瑞幸由陆正耀、钱治亚等人创立,凭借创新的互联网模式和激进的市场策略迅速崛起,短短几年间便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头部品牌。

然而,2020年瑞幸因财务造假事件陷入危机,陆正耀等核心管理层被迫离开。此后,陆正耀带领原班人马再度出击,创立了库迪咖啡,试图在咖啡赛道再创辉煌。这种特殊的渊源使得瑞幸与库迪从诞生伊始就注定成为彼此最为直接的竞争对手,二者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更蕴含着创始人团队的尊严与野心。

瑞幸采用“自营树标杆、联营扩规模”的混合模式,构建起近3万家门店的庞大网络,既通过自营门店把控核心体验,又借助联营模式快速渗透三线及以下城市,实现了规模与品质的平衡。其2025年第三季度联营门店收入同比增长62.3%,远超自营门店的47.7%,证实了该模式的商业有效性。

库迪的扩张速度堪称行业奇迹。从0到1万家门店,瑞幸咖啡用了6年,而库迪仅用了2年。库迪采用“零加盟费+毛利分成”的联营模式,打破了传统加盟体系的资金壁垒。这一模式显著降低了加盟商的前期投入门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加入。

库迪还将“店中店”模式发挥到极致。2024年5月,库迪推出便捷店型“COTTI Express”,面积仅需6-12平方米,可嵌入便利店、药店甚至菜市场。这种被业界称为“寄生店”的模式使库迪门店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25年6月底,其门店总数突破15000家。

相比之下,瑞幸则收紧加盟政策,推出“带店加盟”模式,筛选更优质的加盟商。两种模式各有优劣,但共同推动了中国咖啡门店数量的爆发式增长。

业内人士表示,库迪和瑞幸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瑞幸越来越像霸王茶姬,库迪越来越像蜜雪冰城。”

价格战是瑞幸与库迪竞争中最为直观、最为激烈的战场。库迪的策略简单直接,以9.9元的价格战打开市场缺口,通过高密度布点,尤其是紧贴瑞幸门店的“贴身战术”,迅速抢占消费者心智和市场份额。反观瑞幸的竞争策略已从“抢市场”升级为“筑壁垒”,通过产品创新、品牌绑定与运营效率提升,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瑞幸凭借1.123亿月活用户的私域流量池,以及接入大模型的智能点单系统,构建了行业难以逾越的数字化护城河,其原材料成本占比控制在39.5%的行业低位。而库迪的数字化布局仍处于追赶阶段,在用户留存与运营效率上存在明显差距,这使其在面对持续低价冲击时,只能依赖资本补贴应对,缺乏持续跟进的底气。

除了价格,产品层面的对决同样精彩。瑞幸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爆品营销能力,接连推出了“生椰拿铁”和“酱香拿铁”等现象级产品。其中,酱香拿铁创造了瑞幸的单品销售新纪录——单品首日销量突破542万杯,首日销售额突破1亿元。

反观库迪,除了米咖外,没有太多出圈的爆品。当瑞幸和茅台联名引爆市场时,库迪紧跟着推出五常大米搭配金奖咖啡的“米乳拿铁”,不仅预告海报上打出“酱香,还是米香”,还有门店配上文案“深夜的酒伤胃,清晨的粥暖心”,矛头直指瑞幸的酱香拿铁。

自财务造假事件发生后,瑞幸已在公司利益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架构、人才组织等方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全面重塑,形成了相较于库迪的一项竞争优势。接下来,瑞幸步入“守城”阶段,而库迪处于“攻城”阶段,双方的竞争将持续聚焦于“供应链为王、差异化突围、资本耐力考验”这三大方向。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瑞幸与库迪的竞争逐渐从咖啡杯延伸到生态位的场景争夺。瑞幸延续轻食与IP联名策略,强化咖啡消费场景。通过与知名品牌、IP合作推出联名产品,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瑞幸还推出“下午茶套餐”,将咖啡与轻食搭配销售,提升客单价,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此外,瑞幸还收缩价格战范围,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上,修复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

库迪则加速多元化发展,试点“热食便当”“便利店啤酒”,甚至推出1平方米“极限店型”,通过高频刚需场景(如午餐)填补咖啡消费低谷。库迪试图打造“咖啡+ 便利店”的跨界业态,提升客单价,拓展消费场景。

当市场渗透率达到一定阈值后,单纯依靠价格与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必然面临转型压力。瑞幸已经开始布局高端产品线与海外市场,库迪则尝试复合业态寻找新增长点。这种战略分化预示着竞争将从“存量厮杀”转向“增量创造”。

从行业影响而言,瑞幸与库迪的竞争加速了市场洗牌进程。一方面,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优势,压缩了中小品牌和独立门店的生存空间,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二者深耕下沉市场并实施低价策略,极大程度降低了咖啡消费门槛,促使现制咖啡从“轻奢饮品”转变为“日常消费品”。这种竞争态势不仅让消费者从中受益,更迫使整个行业在产品创新(例如咖饮品牌密集推出茶饮新品)、店型优化(轻量化店型逐渐普及)、供应链升级等方面不断进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美食   陈琦   咖啡   模式   市场   竞争   行业   品牌   策略   场景   产品   价格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