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日本游客涌入上海,打着旅游幌子不去游玩不吃美食,为啥来?

有一种久违的热闹,正在上海的街头巷尾悄然上演——日本游客越来越多。

根据上海官方披露的数据,仅2025年上半年,上海的入境游客就达到了415.8万人次,这其中,日本游客的数量更是同比大涨超过了50%。

不做游客,做“研究员”的静默观察者

最有意思的反差,首先来自这批数量暴增的日本游客。

和以往那种举着小旗子、几十人扎堆喧哗的旅行团完全不同,现在的日本游客,

他们不去外滩人挤人的观景平台抢位置,不热衷于在网红小吃店门口排两个小时的长队,甚至连打卡拍照这个动作都变得极其吝啬。

比起知名的地标,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普通的街道、书店、城市公共空间里。

在衡山路、在安义夜巷、在那些即使是工作日深夜依旧灯火通明的便利店旁,你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行程表简单而固定,甚至枯燥,只是静静地看。

这种“反常”的背后,正如一些日本游客在闲聊中透露的那样,他们来上海,并不是为了寻找“风景”,而是为了确认一种“未来感”。

日本社会高度成熟后的某种停滞感,促使他们急切地想看一眼——一个依然在高速奔跑、充满活力且极度安全的城市,到底长什么样。

所以,他们不吃美食,吃的是“氛围”。不逛景点,逛的是“生活状态”。

他们想看到的是,这座城市里年轻人的脸上挂着什么样的表情,街边的商业是否还在迭代,夜晚的街道是否依然给人安全感。

对他们来说,上海展示出的那种向上的力量、那种对于未来的确定性,才是最致命的吸引力。

提着购物袋的“狂热信徒”

如果我们把视线从安静的街道转向喧闹的商圈,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国庆长假期间的上海,简直成了一个巨型的全球购物场。即便在平日里略显矜持的高端百货商场,这几天也彻底“疯”了。

走廊里因为餐厅爆满而临时加摆了一长列餐桌,甚至还有不少外国游客因为抢不到座,干脆坐在角落里休息。

据新世界大丸百货的数据,仅仅10月1日这一天,商场的销售额就飙升到了1225万元,比去年同一天增长了近12.74%。

还有商场在假期里日均客流量直接突破5万人次,八天的销售目标直指3亿元。

欧美游客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海外客源,在商场里的表现简直可以用“凶猛”来形容。

过去他们来中国可能只是为了“看稀奇”,但现在,他们是真切地认可了中国制造的文化价值和商品力。

那个“世界工厂”的旧标签正在剥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创意和吸引力的消费天堂。

“说走就走”背后的推手

之所以突然之间,上海就涌入了这么多想来“看看未来”或者“买买买”的外国人,除了城市本身的魅力,政策的推手功不可没。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简直就像给外国游客发了一张“任意门”的通行证。

一张机票、一本护照,哪怕是一时兴起,也能说走就走,低门槛”极大地释放了积压已久的好奇心。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的风也刮得正劲。

当数以百万计的海外网友透过屏幕,看到主播在上海深夜安全的街道上闲逛,在便利店里吃着花样繁多的零食,在商场里体验极其先进的支付手段时,那种“被种草”的冲击力是直观且巨大的。

于是,好奇心战胜了偏见,行动取代了观望。他们不再满足于网络上的只言片语,而是决定亲自飞过来看一看。

在上海看见风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庞大的入境群体中,混杂在普通游客中的,有大量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商务考察团和企业高管。

如果说游客是在看热闹,那他们就是在看门道。对于很多日本企业负责人来说,上海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地,更像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风向标”和“雷达”。

他们感到震撼的点往往非常具体:这里的便利店居然已经进化到了这种程度?无人零售和AI应用为什么能如此普及?移动支付和物流速度是如何做到这种极致效率的?商圈里层出不穷的新业态到底是怎么跑通的?

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日本游客不扎堆逛景点,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其实是带着任务来的。

他们把上海当作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场,试图从中拆解出未来的商业逻辑。

这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认可。当昔日的“老师”开始频频来观察“学生”的作业,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里的创新浓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所有这些——无论是购物的狂欢,还是安静的观察,最终都汇聚成了一种对城市精神气质的深度体验。

那些在安义夜巷里只是坐着发呆的日本年轻人,或者是在新天地酒吧街闲逛的欧美夫妇,当你问他们到底喜欢上海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往往出奇一致。

他们会提到两个关键词:“安全”和“能量”。

他们不仅仅是在旅游,更是在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和对照。

看着那些为了梦想打拼的年轻人,看着那些哪怕深夜依旧忙碌但充满烟火气的小店,他们看到了“未来不是灰色的”可能性。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到上海、来到中国。

他们不再满足于道听途说,不再被刻板印象束缚。

他们扛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带回去的不仅仅是玩偶或者是精致的工艺品,更是一份关于中国的全新认知。

当他们在朋友圈晒出外滩的灯火、晒出购物小票、晒出街头无人机的表演时,其实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这里不仅有历史,更有未来。不仅有秩序,更有让人心跳加速的活力。

这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和认可,比任何广告都更具说服力。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旅游   日本   幌子   上海   游客   美食   未来   外滩   安义   商场   中国   城市   景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