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茶单大更新,3款暖身润燥又抗寒的茶叶,总有1款适合你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浮生六记》中,沈复与芸娘在秋窗下“烹苦茗,折花枝”。

秋日的清寂与茶汤的暖润相融,成了寻常日子里最动人的景致。

秋叶起,木叶微焦,檐角的风铃随凉风生韵。

空气里浮着桂花的甜香与草木的清寂。

此时最宜褪去日间的奔波,寻一处安静的角落。

架起红泥小炉,烧一壶山泉水。

听水沸时的咕嘟声,看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

茶汤腾起的氤氲热气里,藏着对抗秋凉的暖意,也藏着安放心绪的诗意。

若说最适合秋冬煮饮的茶,莫过于老白茶、红茶和武夷岩茶。

老白茶陈醇、红茶甜润、武夷岩茶厚重。

三种茶各自携着时光的韵味,为秋冬增添了几分雅趣与温存。

《2》

秋冬煮饮佳品一:老白茶。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说得正是老白茶的珍贵之处,是极少数能越陈越香的茶。

不同于绿茶的清爽、普洱的浓烈,老白茶的制作堪称“返璞归真”。

仅经过了萎凋、干燥两道工序,最大程度保留了茶叶的养分。

新茶经过陈化,褪去了青涩,变得温润醇厚。

叶片中的黄酮类物质随时间沉淀,赋予了它出众的抗氧化能力。

秋冬的清晨和午后,最适合煮一壶老白茶。

取2-3克近期常饮的2018寒露茶《寒山韵》,投入茶壶慢煮。

初沸时茶汤呈浅杏色,带着淡淡的药香。

再沸时汤色变深,枣香、药香交织弥漫。

倒进白瓷杯中,暖气流淌指尖,一口入喉,温润感蔓延至五脏六腑。

那温醇的滋味,仿佛将整个秋冬的暖阳都喝进了心里。

老白茶的妙处还在于兼收并蓄,或泡或煮都风味极佳。

既能用盖碗细品其层次,又能以茶壶慢煮其醇厚。

就像是秋日里的老友,静默相伴却暖意融融。

《3》

秋冬煮饮佳品二:正山小种红茶。

明代《茶疏》有言:“茶宜冬饮,寒夜客来茶当酒。”

秋冬饮红茶,比喝酒更能暖身,也更有妙处。

作为全发酵茶,茶叶在酶促反应中完成了彻底的转化。

茶多酚转化充分,褪去了刺激感,留下的只有温润甜醇。

性子畏寒或脾胃虚弱者饮用也无负担,堪称秋冬的温润君子。

秋冬气候干燥,口鼻咽喉常感干涩。

此时喝上一杯红茶,身心都会感到舒畅不少。

选红茶时有个诀窍,需要避开滋味浓烈、涩感明显的品类。

选茶标准是“鲜醇清甜、香气悠长”。

今年上新的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红茶《胭脂红》,就符合这样的标准。

干茶条索紧结匀称,冲泡后茶汤橙红明亮。

入口是天然的蜜香和花果香,咽下后回甘持久。

仿佛有清泉流过,瞬间缓解秋燥带来的紧绷感。

秋冬午后泡上一杯,搭配几块桂花糕,暖意与惬意便一同涌来。

《4》

秋冬煮饮佳品三:武夷岩茶。

“武夷茶,高下共分三等......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这是清代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对于武夷岩茶的盛赞。

“工夫”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武夷岩茶的风骨和韵味。

生于丹霞地貌的岩缝之间,茶树汲取了岩石的矿物质精华。

再经各种繁复工艺雕琢,最终成就了“岩骨花香”的独特气质。

泡武夷岩茶要用盖碗,水温要足。

沸水冲入的瞬间,茶叶在碗中舒展,各种香气扑鼻而来。

焦糖香率先溢出,紧接着木质香、药香浮现。

茶汤入口,初觉绵柔,随机岩韵显现。

滋味饱满厚重,咽下后喉间回甘悠长,余韵不散。

此前喝过的正岩肉桂《天心岩肉桂》,岩韵突出,香高而不燥。

滋味醇厚回甘,就很适合秋冬饮用。

秋冬之时,捧一盏岩茶在手。

看汤色橙黄透亮,闻香气馥郁持久。

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犒赏,也让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5》

王维曾写下“行到水穷处,坐到云起时”。

秋冬的闲适,大抵也藏在这样的从容里。

老白茶的陈韵是对时光的馈赠,红茶的甜润是对自然的偏爱,武夷岩茶的厚重是匠心的雕琢。

三种茶汤,三种滋味,却同样藏着对抗寒凉的力量。

在寒气乍起的秋冬里,选一款适合的茶。

看茶叶在水中舒展,闻香气在室内弥漫。

不仅驱散了身体的寒凉,更抚慰了岁月的匆忙。

愿茶友们在这个秋冬,有茶相伴,暖意长存。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美食   秋冬   茶叶   白茶   茶汤   红茶   温润   暖意   滋味   醇厚   佳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