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杨瀚森没讲什么远大理想,也没抛出金句式的豪言壮语。记者问他保持好心情的秘诀,他说了这么一句:
“永远不要为8小时以后的事情担心。即使它8小时内会发生,也别太焦虑。”
这句话一出来,我脑子里直接蹦出一句话:慢节奏的力量,真的开始回来了。
在如今这个“卷疯了”的年代,一个球员不谈数据、不谈拼搏,而是谈“别焦虑”“保持开心”“跟身边人好好相处”——说实话,这种心态,不光是球场稀缺资源,整个社会都该抄作业。
你回头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有点“内燃机”那味了?
手机24小时亮着,日程精确到分钟,KPI、目标、短视频、鸡汤文,全在告诉你一个事儿:你不拼命,你就完蛋。
就连打篮球的,也有人天天盯着数据骂:“你看看人家17岁进NBA,你呢?还在CBA打基础。”
但谁规定的人生非得踩着节拍器走?杨瀚森偏不。他偏要慢一点,再慢一点。不是偷懒,是沉着。
你仔细想想:NBA历史上那些真正活得久、走得稳的球员,哪个不是节奏感极强的人?邓肯、诺维茨基、约基奇——哪个不是“我不急,你急你先上”那挂的?
现在球迷都爱快节奏,觉得年轻人就是要一飞冲天。但杨瀚森这波,给你上了一课:不快也行,但得稳。
有些人听到“慢节奏”,就开始误会了:哦,是不是“佛系”?是不是“躺平”?
真不是。
杨瀚森打得一点都不佛。他在今年男篮集训里,是训练最狠的几个人之一,热身赛拼了命上场,在NBA夏季联赛里被分配垃圾时间照样拼命抢板、对抗、跑位,从没摆烂。
但与此同时,他又能在采访里说出那句:
“不管在哪里,都要保持开心,努力跟身边人好好相处。”
这说明他不是“退一步海阔天空”那种逃避,而是主动选择在高压下给自己调频。就像高压锅开一条气缝,不是泄压,而是自我保护。
要知道,中国体育的舆论环境不是谁都扛得住的。
随便打两场球,评论区就会有人说你是“下一任姚明”,下一场输了,又变成“骗国家饭吃的混子”。
所以能稳住心态,不焦虑、不抱怨,是种本事,更是自我掌控力的体现。
你发现没有?
现在那些每天在网上说自己“要成功”“要改变世界”的人,其实大部分都还在迷路。
反而那些安安静静、不声不响的人,一步步就走到了前面。
杨瀚森就是“静音”挂的。他不整活儿,不作秀,也没啥标签感,不靠争议吸粉,只靠实打实的比赛数据和态度给自己铺路。
你很难从他嘴里听到“我要证明自己”这种高调话,他更多说的是“做好自己”“和大家好好相处”。
你别觉得这听起来“鸡汤”。这其实是现代社会最难得的能力:
在所有人都争着往前冲、往上爬的时候,你能安住自己,不被别人节奏带跑。
这种慢节奏,不是慵懒,而是清醒。
你想想看,如果杨瀚森也被裹挟了,会怎么样?
他可能为了赢关注而主动打鸡血、刷存在感,甚至在媒体面前喊出“我明年一定进NBA”的大话。
但问题是,这种“虚假节奏”最后只会把人逼疯。你越喊口号,别人盯你越死;你越想快成功,越容易在第一场失败时崩掉心态。
你再看看杨瀚森,他反其道而行,不急、不吼、不强调结果,只说:
“我想每天都开心一点。”
这一句话,把人生重心从“结果导向”切换到了“过程掌控”。
这就像开车,别人都踩着油门狂飙,但他知道,方向盘才是最重要的。
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去哪;不焦虑,是因为他信得过自己能到。
讲真,我一直觉得“钝感力”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
太多年轻人情绪敏感、神经脆弱,朋友圈一个没点赞都能让人整夜睡不着,别说面对几亿网民的舆论战了。
但杨瀚森身上,有一股很罕见的“钝感力”。不怕外界声音、不被带节奏、不自我内耗。
这不是什么天赋,是训练、是选择、是生活教出来的本事。
他要是没有这个“抗干扰能力”,早就在球迷“下一代姚明”或“你不配进国家队”的骂声里崩了。
现在呢?他照样上场,照样在采访里微笑,说:“我不想为8小时之后的事情烦恼。”
这心态,比三分准头还难练。
很多人只看到杨瀚森的篮球潜力、身体天赋、未来身价,却忽略了这位少年背后的“慢节奏哲学”。
但我觉得,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他跑得有多快,而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一下,看看方向、喘口气、补补血。
杨瀚森,就是用“不焦虑”“不抱怨”的方式,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慢但有力”的存在。
他不会火速暴红,但他也不会轻易熄灭。
在这个时代,能慢下来的人,才是能跑得最远的人。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