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养鱼种菜溜小鼠,其他国在干啥?老外:决不能输给中国

哈喽大家好,老武今天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空间站的进步,中国空间站的食物和外国对比。

前阵子刷到神舟二十一号发射的新闻,一眼就注意到个牛事儿——从发射到对接才花了3.5小时,刷新了最快纪录!

当时还琢磨:现在太空任务都这么高效了?

没等我缓过劲,又刷到宇航员在空间站吃烤翅的视频,几个人围着,吃得满脸笑,那股子满足劲儿,跟咱在地面聚餐没啥两样。

这时候才反应过来:中国空间站早不是以前那冷冰冰的太空实验室了,里头藏着好多有生活气的事儿——种菜、养鱼,甚至还能溜小鼠。

反观其他国家的空间站,好像还在解决基础驻留问题,也难怪外国网友看了都急:绝不能输给中国!

咱中国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种菜,连去了太空也没落下。

之前就有消息说,空间站里的胡萝卜已经扎根长叶了,生菜更是早就端上了宇航员的餐桌。

可能有人会问:货运飞船能送够食物,太空种菜不是多此一举吗?

其实还真不是。

宇航员每次在空间站要待6个月起步,封闭又单调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觉得孤独、压力大。

这时候看着眼前绿油油的植物,哪怕就几棵生菜、几株胡萝卜,心里也能摸着点生命的活力——就像在沙漠里见着绿洲、海上见着陆地似的,悄悄就把心理负担卸了不少。

而且太空种菜可不是随便撒把种子就行。

得解决一堆技术难题:怎么精准给植物浇水施肥?怎么用灯光模拟地球的日照?中国空间站的空间植物栽培装置就是专门干这个的,能主动控制水分养分输送,还能用LED灯调光照,确保微重力下植物也能正常长。

现在不光能种生菜、胡萝卜,还试成了再生栽培——简单说就是让植物能反复长、多次收。

这可不是小事,要是将来去月球建基地、去火星探索,总不能一直靠地球运吃的吧?有了这技术,就能在太空自己种粮种菜,为长期生存打基础。

除了菜园子,空间站里还有更有意思的住户——鱼和小鼠。

不过别误会,鱼不是用来吃的,是研究微重力下水生生物怎么生长;小鼠也不是宠物,宇航员偶尔溜它们,其实是观察它们的行为和身体变化。

这些实验看着不起眼,却是在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铺路。

你想啊,人在太空待久了,骨骼、肌肉都会有变化,通过研究小鼠的反应,就能针对性设计锻炼方案,避免宇航员回地球后身体不适。

比如之前观察到小鼠在微重力下肌肉流失更快,咱们就给宇航员加了抗阻训练设备;发现鱼的平衡感会受影响,也能帮着改进空间站的生活环境。

这些看似细碎的研究,其实都是在给未来的深空探索踩坑。

最让我觉得新鲜的,还是宇航员的伙食——以前总以为太空食品就是压缩饼干、脱水米饭,吃着没滋没味,现在居然能吃到烤翅这种带烟火气的东西!

这背后靠的是一整套完整的航天食品系统。

首先得有靠谱的快递员:天舟货运飞船是主力,每次都能给空间站送几百公斤食品;今明两年青州货运飞船还要首飞,到时候运输能力更强,甚至能装利剑二号这种专用设备,连需要冷藏的食材都能送。

其次是食品本身的包装学问:既要保证营养不流失,又得方便在微重力下操作。

比如有些食品包装有特殊的开口,能避免食物碎屑飘得到处都是;加热设备也是定制的,能精准控温,烤翅、热汤都能做。

连吃剩的垃圾都有专门的收集装置,防止变成太空里的漂移物。

这套系统看着简单,却是长期太空任务的关键。

要是将来去火星,单程就要半年多,没有这样的食品保障,根本撑不下来。

现在中国空间站的这套技术,其实就是在为更远的深空探测练手。

中国空间站的这些操作一曝光,外国网友可坐不住了,尤其是看到烤翅视频后,不少人怂恿国际空间站也搞太空烧烤,还喊着绝不能输给中国。

但稍微了解情况的都知道,这事儿其实不现实。

国际空间站建造时间早,快30年了,设计理念跟中国空间站差不少——内部设备的线束又多又乱,不像咱们的空间站这么简洁。

烧烤需要加热设备,还可能产生高温或火星,在国际空间站那种老环境里,一旦出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有外国网友也调侃:要是把烤翅骨头扔进去,那些平时只能吃奶昔类流质食物的宇航员,说不定会像追骨头的狗一样围过来。

这话虽然夸张,却点出了差距:咱们的空间站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生活便利性,而国际空间站现在还在解决设备老化、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连基础的驻留体验都没跟上,更别说搞烟火气的操作了。

其实空间站里的这些日常,只是中国航天的一小部分。

现在咱们还在为更远的目标做准备:

新一代的孟州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计划2026年首飞,这些都是为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做技术验证;还有浩龙航天飞机在研发,未来可能成为更灵活的太空运输工具。

这些计划不是空想,都是一步步推进的——就像太空种菜,从最初的实验性种植,到现在能收获生菜、胡萝卜,再到未来可能种主粮,每一步都在为长期太空探索打基础。

比如孟州飞船的载重量更大,能送更多人去月球;揽月着陆器能精准落在月球表面,为后续建基地做准备。

更有意思的是,太空里的技术还能反哺地球。

比如太空种菜用的精准灌溉、养分供给系统,拿到地球农业上就能用——帮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特别适合西北缺水地区。

还有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研究,结合基因编辑、AI技术,能培育出更耐旱、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挑战。

之前有网友调侃空间站的蔬菜是全人类最贵的菜,但其实它们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既关乎人类能不能在太空长期生存,又能帮地球解决实际问题。

就像咱们研究太空里的植物光照,反过来优化了地面大棚的LED补光技术,让大棚蔬菜长得更快、更有营养。

结语

现在再看太空种花家这个说法,真不是网友瞎编的,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必然方向。

从神舟飞船到空间站,从太空种菜到载人登月计划,咱们走的每一步都很扎实。

外国网友的对标和较劲,其实也说明中国航天的进步已经被国际社会看在眼里。

当然,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未来咱们也会和其他国家合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能靠自己的技术实力,为人类探空贡献更多力量,这本身就值得骄傲。

看着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吃烤翅、照料蔬菜、观察小鱼,那种在太空安家的感觉,让人觉得月球基地、火星定居点不再遥远。

接下来青州货运飞船首飞、孟州飞船测试、载人登月……中国航天还有好多值得期待的事。

作为普通人,咱能做的就是多关注这些进步,为航天人加油——毕竟在探索宇宙的路上,每一点突破,都在拉近人类和星辰大海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科技   中国   小鼠   他国   空间站   老外   太空   宇航员   飞船   孟州   火星   月球   植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