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富士康?工厂全线搬迁,10万员工丢饭碗,原来央媒早有预警

上海康桥工业区,曾是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的热土,二十年里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辉煌。

如今,昌硕科技这个被誉为“小富士康”的巨头搬走了,十万个岗位一夜消失,数万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这背后不仅是工厂搬家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全球产业链重塑的风暴。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全球产业变革?未来我们的“世界工厂”牌照还能守得住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残酷的成本账本

作为苹果、惠普等国际品牌的核心代工厂,昌硕曾是上海康桥工业区的“发动机”。

巅峰时期,有近10万员工在这里组装手机、笔记本,流水线上的螺丝刀每天要重复数千次动作,它支撑起了数万个家庭的生计。

但制造业的游戏规则很简单:谁的成本低,订单就给谁。

有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月薪已达7000元左右,而在越南、印度等地,工人工资仅有1000-2000元。

这悬殊的差距让国际品牌的订单像候鸟一样飞向更低成本的区域。

2024年,苹果将32家中国企业移出供应链名单,同时计划将印度生产的iPhone占比提升至25%。

因此,作为苹果的老伙伴,昌硕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跟着订单走,要么等着被淘汰。

很显然,昌硕选择了前者。

因为,昌硕的账本上,从来不止有“工资差”这一笔账。

作为苹果核心代工厂,它的命脉系在别人的订单上:巅峰时,苹果订单占其营收的72%,但它从未想过挣脱。

2015年智能手机爆发期,同行富士康已开始研发自动化生产线,昌硕却在扩建人工流水线。2020年新能源风口来临时,富士康接下特斯拉订单,昌硕却仍在为苹果的 iPhone 13 贴屏幕。

这种战略惰性,让它在成本上涨时毫无还手之力,昌硕的选择,与其说是“逐利”,不如说是“被迫就范”。

新机会正在萌芽

昌硕撤离后,上海及周边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突然热闹起来,新能源技术、数控机床操作、充电桩运维等课程报名人数激增。

穿着工装的工人们挤在报名处,指着墙上的课程表讨论:“新能源电池封装难不难?数控机床操作要学多久?”

那些曾经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贴屏幕的手,此刻正紧紧攥着报名表,争先恐后地报名。

他们争抢学习的新能源技术、数控机床操作,恰恰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最紧缺的技能。

从流水线上重复拧螺丝的熟手,到主动拥抱技术的学习者,这种身份蜕变不仅是个体应对危机的自救,更暗合了中国制造向“技术创造”跃迁的整体节奏。

当一个个“昌硕”完成迁徙,低端制造留下的空白,正被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填补。

那些掌握新技能的工人,成为了连接新旧制造时代的关键纽带。

得益于这种人才基础,华为、小米、荣耀等本土品牌趁势崛起,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小米去年研发支出突破百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颠覆行业认知,这些企业在扩张中创造的技术岗位,薪资甚至超过了传统代工的巅峰水平。

但比品牌崛起更深层的,是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

在昌硕旧址附近,一栋崭新的比亚迪电子研发中心已经悄然封顶,这里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的生产。

那些曾经密密麻麻的工位,如今变成了自动化生产线和研发实验室。

这不仅仅是一座工厂的转型,更是整个长三角制造业的缩影。

央媒的预言成真

“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代工模式注定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出舒适区。”早在数年前,央媒的预警就已经为企业点明了方向。

如今看来,昌硕的搬迁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不是“世界工厂”的失守,而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

有人担心东南亚会取代中国的制造地位,但现实远非如此。

越南工厂的工人流失率是中国的3倍,培训成本居高不下,印度工厂连合格的螺丝都需要从中国调货。

3小时内配齐产业链零件的“中国速度”,更是东南亚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优势。

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底气,从来不止于低成本,更在于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4000万技能工人的储备,以及年均增长的研发投入。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额达3590亿元,同比增长40%。

比亚迪电动车已进入76个国家,在德国市场销量超越特斯拉。

这些“新名片”的崛起,正在填补低端制造外迁留下的空白,这证明中国制造业不是在衰退,而是在以更高级的形态生长。

昌硕的撤离或许让人惋惜,但放在产业升级的长周期里看,它更像是一次“新陈代谢”。

近10万岗位的波动,是制造业从“组装”向“创造”转型的必经阵痛。

就像当年纺织厂工人转向电子制造业,如今的代工从业者,也正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找到新的坐标。

结语

从依赖廉价劳动力到比拼技术创新,从承接订单到定义标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真正的竞争力,不在流水线上的重复劳动里,而在实验室的研发突破中,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里。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网——2020-09-22——《观中国丨制造业“转移”东南亚?多半只为换个“马甲”》

2.北青网——2024-11-20——《向新而行 活力满满》

3.新浪财经——2022-11-23——《从收购传闻到重启招聘,果链大厂和硕的冷暖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财经   饭碗   全线   工厂   员工   中国   新能源   制造业   工人   订单   苹果   东南亚   中国制造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