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女排光辉的战绩背后,那位瘦高、不善言辞、总挂着微笑的福建汉子陈忠和,总是被低估得最厉害。
他是黄金一代的主帅,是三代女排的见证人,却也曾是最卑微的陪练,最“无名”的英雄。
出身农村,不是大腕运动员,没什么耀眼的主力经历,却偏偏在排球界,一路干到了“神坛”。
比起热搜常客,他的高光时刻要靠比赛成绩来“硬抠”。
上世纪70年代末,陈忠和成了中国女排的“御用影子兵”。
他刚21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却不是去球场拼主力,而是被选中扮演别人。
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演”——模仿世界各国对手的打法,而且没资格喊累。
不仅要顶着疲劳模拟世界各国打法,还要承担日常喂球、陪打、发球、扣球、封网等高频机械性重复劳动。
一天上千次挥臂、起跳,晚上回宿舍胳膊几乎举不起。
别人比赛有主力、有替补,他一个陪练受伤了还得自己贴药,肌肉拉伤要自己揉,骨头响了也得忍着走上训练场。
教练组说他是“最省事”的人:不用安排替补,不用调配时间,永远在岗,堪称当年体育系统的“996劳模”。
更别提评职称、出国交流、领奖金这些事——陈忠和在这套体系里,连合照都常常在边角模糊一片。
但他没离开,也没怨言。
每次中国女排赢球,他都像一个在幕后推石的人,看着别人登顶,自己却不声不响地退场。
哪怕站在领奖台下方,擦着汗给姑娘们鼓掌,也不觉得委屈。
如果说排球给了他方向,那么生活就给了他“拐弯抹角”的锤炼。
哥哥突遭车祸,作为最小的儿子,陈忠和突然成了全家最“可靠”的存在。
而那时他才刚入国家队,还没摸清排球体系的脉络,便得背起家庭重担。
几年后,母亲突然中风,生活无法自理,父亲在他最忙碌的训练周期突发脑溢血。
最狠的一次打击出现在1992年,爱妻王莉莉在一次出行中突发事故离世,留下一个3岁孩子。
当时正值国家队备战巴塞罗那奥运最关键时段,陈忠和几乎是在崩溃边缘“踩钢丝”前行。
家里失去了支柱,队里又不能缺人,他白天带训练,晚上带孩子,连掉眼泪都得挑在无人的角落。
有时候,他也会发怔,排球到底带给了他什么:荣誉还是名声?
好像什么也没有,又好像什么都没少。
悉尼奥运前夕,父亲突然重病,病危通知书飞到了他手上。
他从封闭训练营请假回到病床前,没待上几小时,就又被安排回国家队带队集训。
排球没救他亲人,但保住了他的理智,可这种隐忍,很多人没法理解。
在球迷心中,教练就是光环、是气场,是高举奖杯的风采。
但在陈忠和身上,那种“光”藏得太深,几乎是自带消音效果。
从陪练熬到教练,他用了16年辅佐出五位女排主教练,可谓“人类女排编年记忆库”。
在他眼里,每一个战术调整、每一次换人布阵,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攒下无数实战经验换来的沉淀。
真正让他“从影转明”的,是2001年出任主教练。
但上任也没清闲多久,很快就摊上了“让球风波”,差点没把他一口气憋进ICU。
2002年,女排为了绕开强敌,在小组赛中“操作性失利”,导致整个世锦赛变成了“让球现场教学版”。
媒体火力全开,球迷怒刷“下课”评论,就连内部会议也拉紧了发条。
陈忠和一时间成了所有人情绪的集中投影,也难怪,有人说他是“排球场上最不幸的幸运儿”。
上任不到两年,冠军没捧热,先背上“假打丑闻”的黑锅。
舆论攻势之猛,连心理医生都劝他“别看新闻”。
有段时间,他的生活被“隔音”处理了:手机不响,电话线拔了,媒体联系不上,连门铃都换成了静音模式。
唯一还在发声的是烟头——那年生日,他收到最多的不是祝福,而是烟灰。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情冷得滴水成冰的时段,一幅画挽回了他那根几乎要断掉的神经。
画的是一朵向日葵,金边醒目,不是大师手笔,而是赵蕊蕊的随手涂鸦。
画上写了十二句话,全是队员写下的“真心话”。
不是战略分析,也不是战术建议,而是实打实的情感输出。
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关上了门,出了一次短暂的神,然后,火力全开。
那年的釜山亚运会,中国女排对上韩国队直接打出10:0的分差,用得分回应质疑:没垮,也没藏。
那场比赛之后,没人再问“陈忠和能不能行”,而是开始琢磨“他到底怎么把女排调教成这样的”。
后来,2003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姑娘们一路横扫,捧回17年来第一座世界冠军奖杯。
这回没有让球,没有计算,全是“硬刚”。
而等到2004年奥运会,剧情就更像“体育界大女主爽文”。
决赛上,中国女排0:2落后俄罗斯,全场气氛凝固,网友开始“超前点播”心碎结局。
结果场边的陈忠和,一口气调整阵容、战术、心态三合一,女排连扳三局拿下金牌。
那一刻,很多人记住了领奖台上的灿烂笑脸,却忽略了场边那个站着落泪的中年男人。
对外界来说,那是中国女排的复兴节点,但对他个人来说,那是一份迟到的“祭品”。
这场金牌,不只是为国争光,也是“为父守灵”。
拿完奥运金牌之后,陈忠和没有继续冲刺媒体封神榜,而是选择了“原地降温”。
2008年后他低调卸任,结果第二年就被调到福建省任体育局副局长。
别的主帅卸任后转型搞商业、写书、上节目,他偏偏选了一个继续当“后勤”的活儿。
有人笑他“离开高位不习惯”,他却安之若素。
上下班打卡,批文件、开会、巡点、带后备人才,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直干到2017年,年满60岁的他告别行政岗位,转而进入政协系统,继续服务体育外事交流工作。
换了角色,却没换初心,真正的变化,是生活节奏。
终于,他不再是只在“家中走廊出现两次”的隐形爸爸,不再是“逢年过节靠微信拜年”的遥控丈夫。
儿子小时候对“爸爸”这个角色的认知,是“那个穿西装、戴眼镜、在电视里站着不动的男人”;
现任妻子李东红几乎独自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量,就连怀孕期间,也选择默默流产,只为不让他分心。
这个曾把全国排球战略装进脑子的人,终于开始学会背菜谱、写家庭购物单、研究扫地机器人哪款静音。
他不再是女排的主心骨,而是家里的“日常管理员”。
在中国体育的词典里,“成功”多半和冠军、领奖台挂钩。
但有些人,不靠成绩也足够伟大。
陈忠和是那种愿意走十年、二十年寂寞路的人。
如今,他已退隐,坐在小屋看电视里的女排姑娘们继续冲击世界。
没人再喊他“陈导”,可所有人都知道,没有这个男人,中国女排不会有今天。
如果你也有坚持了很久还未被看见的事,也许陈忠和的故事能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在拼。
参考资料
辅佐五任主教练 陈忠和从卧薪尝胆到笑傲江湖.中新网 [引用日期2024-12-14]
亚运排球|2002亚运陈忠和立军令状 不夺冠就辞职!.手机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12-15]
陈忠和幕后人生依旧跌宕 妻子曾经为他毅然流产.福州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4-12-15]
60岁的前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卸任福建体育局副局长.东北网 [引用日期2024-12-15]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