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104岁生日
千秋伟业,薪火相传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87年前,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
陈毅同志率部东进抗日
初抵高淳
他的风采深深印刻在当地百姓心中
92岁的姜敬祖老人
用一段“陈毅住我家”的亲身经历
为我们揭开了历史温情的一页
以下口述由高淳区新四军研究会理事
王贵桃整理
△姜敬祖老人
○我叫姜敬祖,今年92岁,家住淳溪街道姜家村。我的父亲姜铨192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校,民国年间任高淳县中学美术音乐教师。87年前,陈毅司令员率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抗日抵达高淳,我父亲曾邀请陈司令在我家住过3天。当时我才四五岁,陈毅住我家的事,只是隐隐约约有点印象,详细情况还是母亲邢祥美后来告诉我的。
○翻阅黄历,陈司令住我家,是1938年农历五月,端午节刚过两天。五月初七下午,陈司令和百余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由父亲带路,从县城步行7里到我村的。陈司令有一匹白马,当天他没骑,马上驮着两只书箱。部队到达村前姜家桥,陈司令站在桥上看了一会儿村庄和周边地形地貌,笑着说:“嘿嘿!姜先生,你们这个村子前有小桥流水,后有万亩良田,风光蛮不错的,怪不得你要请我们来住上几天哟!”
△陈毅用过的桌凳
○进村第一个巷口第二幢房子就是我家。陈毅一行进了我家院子,白马系在院中一棵桂花树上。家里突然来了几个挎枪的陌生人,母亲有点害怕。父亲向母亲介绍:“这位是新四军的大官陈司令,要在我家住几天,他们是好人,打日本鬼子的,别害怕。”陈司令走上一步,双手抱拳笑呵呵地说:“大嫂,不用劳驾你啰,我们自己来吧!”面对亲切和蔼的陈司令,母亲连连招呼他进屋坐下。
△姜铨夫人邢祥美
○陈司令叮嘱警卫员,住在我家要做到三点:一要挑满水缸,不要大声喧哗;二要打扫院子,不要积存马粪;三要自己做饭,不要给姜先生家增添麻烦。
○听母亲说,陈毅住我家,生活很简单,每顿两个蔬菜,三天只吃过一次鱼。母亲几次提出替他洗衣服做饭,他总是婉言谢绝。
△姜铨夫人接受记者采访
○父亲与陈司令年龄相仿,知识面宽,两人在一起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美术音乐无话不谈,有时还下围棋。陈司令《东征初抵高淳》那首长诗手稿就是在我家写的,“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正是我村农家生活的写照。
○母亲告诉我,陈司令住我家,严格管教官兵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讯兵拉电话线不小心折断村民姜传清一根桃树枝,陈司令严肃批评,亲自道歉并赔偿银元1块。五月初十早晨,警卫员挑满水缸,打扫干净院子后,陈司令离开我家。父亲恋恋不舍,并肩送行至村东姜家祠堂。陈司令回头弯腰亲了亲我的额头,挥手告别乡亲,跨上木船东征。
△姜铨先生家院子大门围墙
○木船驶出二里路,陈司令发现挎包里夹带了父亲的一本鲁迅小说《药》。“咦!这书是姜铨先生的呀,得物归原主。”他马上招呼船工靠岸,让警卫员跑步送回。
○87年弹指一挥间。我已从一个幼童成为四世同堂的九旬老人,我家的房屋也已改造过两次,陈毅使用过的物品部分已被文保部门征集,惟有院墙门头和东边围墙略加修葺,保持了抗战时期的原貌。我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段光荣的历史,陈毅东进抗日初抵高淳,曾经住过我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陈毅住我家》的故事,不仅是珍贵的红色记忆,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生动诠释了新四军严明的纪律与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见证了革命先辈在危难时刻深入群众、播撒火种的赤诚。
这是高淳红色热土上永不褪色的印记,
我们将代代守护这份记忆!
让先辈的精神之光,照亮前路!
编辑:马睿群、金 芮
校对:赵 卓
责编:宋 涛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