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常州火车站,一个年轻人拖着行李箱冲进检票口。他要赶最早一班高铁去上海,不是为了外滩的日出,也不是为了迪士尼的早鸟票,而是为了排队领一部手机。9月19日清晨,当上海静安寺地铁站的灯光刚刚亮起,Apple静安店外已经坐了30多个人。他们中有人来自苏州,有人来自杭州,最夸张的是这位常州小伙——为了iPhone 17,他一夜没睡,单程通勤4小时。这不是2010年乔布斯发布iPhone 4的狂热年代,也不是黄牛能靠排队赚半年工资的黄金时代。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连年下滑、折叠屏手机满街走的2025年,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一部iPhone如此“折腾”?这30个人的队伍,到底藏着多少被忽略的消费真相?
当记者在静安店看到“仅30人排队”时,第一反应或许是“苹果不行了”。毕竟,十年前iPhone 6发售时,上海南京东路店的队伍能从步行街排到外滩,黄牛把16GB版本炒到过万;五年前iPhone 12首发,北京三里屯店凌晨就排起百米长队,有人带着折叠椅和棉被通宵值守。但今天,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最大旗舰店”的Apple静安店,发售日清晨6点只有30人排队,甚至有顾客惊讶地说:“哪知道这边没什么人。”
这种“冷清”是真的冷清吗?如果对比中山公园店“暂未有人排队”的景象,静安店的30人反而显得有些“热闹”。更值得玩味的是排队者的构成:有人为了“第一时间体验”,有人担心“电商不确保发货”,还有人直言“高内存版本溢价也有人买”。这30个人,其实是一场消费分化的缩影——真正的“果粉”依然愿意为“首发”买单,但更多普通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
苹果的“仪式感”正在遭遇双重冲击。一方面,智能手机创新进入“挤牙膏”时代:iPhone 17的芯片性能提升15%,摄像头多了个“星空模式”,屏幕刷新率从120Hz提到144Hz——这些参数在普通用户眼里,早已无法构成“非换不可”的理由。就像那位常州顾客说的:“更喜欢iPhone Air这种薄款手机,手感好。”当核心需求从“性能”转向“手感”,说明连资深用户都对创新感到疲惫。
另一方面,消费理性正在觉醒。过去,买iPhone是“身份象征”,是“社交货币”;现在,年轻人更愿意为性价比买单——华为Mate 70卖5999元,小米Ultra只要4999元,而iPhone 17起步价就要7999元。电商平台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预售开启后,iPhone 17的销量增速比去年下降了23%,反而是定价更低的iPhone Air预订量增长了17%。那位从常州赶来的顾客,其实代表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他们既对苹果有品牌依赖,又对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创新感到犹豫,只能在“熬夜排队”和“期待薄款”之间寻找平衡。
“凌晨2点出门坐车,晚上也没睡好,想第一时间拿到新手机。”常州顾客的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记忆——我们是否也曾为某个“限量款”彻夜排队?是否也曾为了“首发”付出远超商品本身价值的时间成本?这种看似“疯狂”的行为背后,藏着比“喜欢”更复杂的心理机制。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iPhone就是最典型的“符号商品”:它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中产身份”“科技品味”“精致生活”的标签。常州顾客说“去年常州的货不多”,这句话暴露了符号消费的另一个侧面——稀缺性。当商品变得稀缺,符号价值就会被放大:“我能买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这种优越感比手机本身更诱人。
但今年的情况有点不一样。“高内存的手机还是挺有市场的,溢价也有人买”,这句话暗示了符号消费正在分化。过去,买基础款iPhone就能获得“符号价值”;现在,只有“高内存”“稀缺色”“定制版”才能成为新的社交货币。这就像买包:过去背LV老花款就算“成功”,现在必须是限量款、联名款才能在朋友圈脱颖而出。这种分化的背后,是消费主义的内卷——当所有人都有iPhone时,你必须用更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与众不同”。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确保能发货”的焦虑。那位排队顾客说:“电商平台在售17系列手机,到货后需当面签收并激活,但不确保能发货。”这句话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预售、抢购、秒杀的电商时代,消费者连“买到商品”的基本安全感都在流失。为什么宁愿凌晨2点坐火车去排队?因为线下提货是“确定性”的——只要排到队,就能拿到手机。这种对“确定性”的追逐,本质上是对消费环境不确定性的反抗。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消费焦虑”与“消费理性”并存的时代:有人为了符号价值熬夜排队,有人为了规避风险选择线下,有人干脆放弃首发等待降价。常州顾客的“凌晨2点的火车”,既是个人选择,也是这个时代消费心理的一面镜子——我们既被品牌符号裹挟,又在努力挣脱这种裹挟;既渴望通过消费证明自己,又对消费背后的陷阱充满警惕。
“记者离开静安店时,现场排队约30人,秩序井然。”这句话看似平淡,却藏着苹果的“中年危机”。遥想十年前,苹果店外的排队总能引发媒体狂欢:有人倒卖排队位置,有人因为插队打架,甚至有黄牛雇人装病博取同情。那时的“排队”是一场闹剧,是商业奇观,是苹果“统治力”的象征。但今天,“秩序井然”成了常态——没有黄牛炒作,没有疯狂拥挤,甚至连媒体都懒得蹲守。
这种变化,本质上是消费代际更替的结果。70后、80后是苹果的“黄金一代”:他们见证了功能机到智能机的革命,亲历了iPhone 4“重新发明手机”的震撼,对苹果有深厚的品牌忠诚度。但90后、00后是“后苹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时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成长过程中见证了华为、小米、OPPO的崛起,对“洋品牌”没有天然的崇拜。就像那位常州顾客说的:“更喜欢iPhone Air这种薄款手机,手感好。”他的需求不再是“苹果”这个品牌,而是“手感好”这个具体体验——当品牌忠诚让位于功能需求,苹果的“神话”就很难再续。
另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是“线下取货”的仪式感正在消解。过去,排队取iPhone是“朝圣”:穿上印着苹果logo的T恤,和陌生人聊最新的iOS系统,拿到手机后第一时间发朋友圈炫耀。但现在,取货更像是“完成任务”:排队、签字、激活、离开,全程不超过10分钟。社交媒体的变迁也加剧了这种消解——十年前,发一条“拿到新iPhone”的朋友圈能收获上百个赞;现在,大家更关心“你手机壳哪买的”“有没有优惠链接”。当“首发”不再能带来社交优越感,排队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大半。
苹果当然也在自救。它推出iPhone Air走轻薄路线,试图吸引年轻用户;它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投入,想解决“常州货不多”的问题;它在电商平台搞“预售+次日达”,想降低线下排队的必要性。但这些努力,在“创新乏力”和“价格高昂”面前,显得杯水车薪。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华为超越,跌至第二;2025年第一季度,iPhone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11%,而同期安卓阵营增长了8%。
“秩序井然”的30人队伍,其实是苹果从“宗教”回归“商业”的标志——它不再是那个让消费者疯狂的“科技神坛”,而只是一个卖手机的品牌。这未必是坏事:当神话褪去,苹果才能真正看清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当排队不再疯狂,我们才能更理性地思考:一部手机,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凌晨2点坐火车去买?
“我想早点来取货,哪知道这边没什么人。”静安店顾客的这句话,或许会成为未来消费史的注脚。当排队不再是“必须”,当首发不再是“荣耀”,当品牌不再是“信仰”,我们终于可以问自己:消费的尽头是什么?
是“第一时间体验”的快感吗?那位常州顾客熬夜排队,拿到手机后可能只是发个朋友圈,然后继续用旧手机——因为新手机的功能他其实“用不上”。是“规避风险”的安全感吗?电商平台“不确保发货”的背后,是商家的饥饿营销,是消费者的被迫妥协,但这种妥协正在被更多人拒绝——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等现货”“等降价”,而不是为不确定性买单。是“溢价也有人买”的投资吗?但手机是消耗品,不是理财产品,高内存版本的溢价最多维持一个月,之后就会“腰斩”,所谓的“投资”不过是自欺欺人。
消费的尽头,或许是“真实需求”的回归。有人需要手机拍照好看,所以买小米Ultra;有人需要续航持久,所以选华为Mate;有人喜欢轻薄手感,所以期待iPhone Air。当我们不再为品牌符号、社交货币、稀缺焦虑买单,而是为自己的真实需求消费,才算真正拥有了“消费自由”。
那位从常州赶来的顾客,其实离这种“自由”很近。他说“更喜欢iPhone Air这种薄款手机”,这是真实需求;他凌晨2点坐火车,是被“去年常州货不多”的焦虑裹挟。真实需求与焦虑之间的拉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消费的常态。
离开静安店时,记者看到30人的队伍依然秩序井然。他们中有人在刷短视频,有人在聊家常,有人在反复检查预约信息。阳光照在Apple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这场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苹果的品牌光环,陌生的是消费者的冷静与疏离。
或许,iPhone 17发售日的这场小雨,不仅浇湿了排队者的头发,也浇醒了我们对消费的执念。当“凌晨2点的火车”不再是新闻,当“30人排队”成为常态,当“溢价”不再有人追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最好的手机,是适合自己的手机;最好的消费,是忠于内心的消费。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