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水患兵燹说武汉


原创 谢力军

武汉三镇两江交汇,九省通衢,控扼长江,接引南北,“形胜之地”成就了武汉的大与盛。这是武汉的荣光,武汉人满满自信的背后自有坚挺的理由和不容置疑的感情寄托。

其实,与其他一些古老城市相比,武汉在华夏民族演进的历史中,很长时间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出名很晚。几千年中原逐鹿,从繁华古都长安、开封和洛阳南下,遇到的第一门户是襄阳城,再顺流而下是荆州,离武汉这块蛮荒之地还远。直到晚近时分,航运逐渐发达,上海开放之风逆流而上,武汉开埠,渐次成为中部的经济中心;清末张之洞在武汉兴教、开办实业,武汉作为内陆城市率先向现代转型;辛亥首义,各路豪杰荟聚武汉,一时间全国瞻目,风光无俩。

历史上武汉也不止一次建过“都”,但实为地方政权,且短命。

首次有记载的建都,是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鄂州)建国,国号吴,当年就迁到了建业(今南京)。后来传到他孙子孙皓手上,公元266年复迁武昌,上下怨声载道,很快又回了老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公元557年,陈霸先杀南梁的主子自建陈朝,南梁旧臣王琳在郢州(今武昌)拥时年9岁的萧庄上位。仅两三年功夫,仍亡于陈,王琳携萧庄奔北齐。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萧庄旋于齐都邺城(今河北临漳)愤懑而亡,终年29岁。短命的皇帝,短命的都城。

又过了七、八百年,到了元末。本来在江州(今九江)折腾的陈友谅,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败北丢命,部下在武昌立其子陈理为帝,此为1364年。翌年,朱元璋兵临城下,陈理出降,签城下之盟,时年13岁,又一个双短命。

接下来是我们熟悉的史事。1911年辛亥首义后成立的武汉“鄂军都督府”,是当时行使全国性职权的机构。1926年底,因应北伐形势,在武汉成立国民政府,历史上首次将三镇合称为武汉(军政府第二年就因“宁汉合流”而取消)。两次均不足一年,临时从权的印迹明显。

看来,战略要冲不等于建都佳地。

作为兵家重镇的武汉地域,数千年兵戎之争未有止息。人祸不断,天灾频仍,武汉给予我们的,除了盛大和荣光,更有无边的苦难与悲伤。

武昌蛇山南侧陈友谅墓




武汉地域江河纵横、河港交织、湖泊星罗,号称拥有湖泊166个,大型湖泊汤逊湖、东湖、梁子湖更是声名远播。

以水为傲的城市,深受水患之苦。

有记录的最早水患,应该是大禹时期,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洪水泛滥时期。与武汉有关的传说是:大禹借助龟驼来“息壤”筑堤,蛇拱通河道,后来龟蛇化为龟山与蛇山镇守江流。有人说大禹治理的是黄河,扯不上武汉。差矣,大禹治水是上古全体华夏先民的壮举和共同记忆。《庄子·天下篇》中言“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可见是大禹和其父鲧两代人与之搏斗了数十年的、覆盖华夏的滔天大水。可以佐证的,是《尚书》所述,禹娶安徽涂山氏之女为妻、三过家门不入之事。安徽有“淮”有“江”,无“黄”。至今安徽涂山仍有多处大禹纪念遗址。而现今晴川阁旁的汉阳江滩上,一组大禹治水的浮雕、雕像,提醒人们这场上古洪水与武汉的渊源。

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晴川阁旁的大禹治水雕像和浮雕墙




历史走入现代,有三次大水给武汉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1931年,长江沿岸多处溃堤,波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四川等省,受灾之惨烈以武汉为最。7月下旬,洪水从多处溃口漫入,整个汉口,半个武昌,部分汉阳均浸泡在洪水中,街道成了运河,门板、澡盆,甚至棺材都被用来当水上交通工具。全市50余万人口全部成灾民,半数人无家可归,待赈者十几万人,数以千计的尸体漂浮在水中。当局采取了严厉的管制手段,颁布戒严令,无数人被驱赶到郊区,很多人在那里死去,而被怀疑有不轨行为的人被当场“处理”。全国有十分之一的人沦为灾民,死于水灾、饥饿,以及瘟疫者不下200万人。

1931年武汉大水(江汉关)

1954年,长江出现千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枝城以下1800公里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当时武汉堤防不到30米高,水位最高时达到29.73m,几乎与堤面持平。经过100个日夜艰苦奋战,最终战胜了洪水。10月初,洪水退至警戒水位以下。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沔阳、洪湖、鲁湖、梁子湖、黄天湖、荆江、监利等地,先后十余次分洪,为武汉减轻了压力,赢得了时间。然而,上自枝江下至鄂城的长江两岸,上自襄阳下至汉口东西湖的汉江两岸,损失惨重。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农田受淹4755万亩,庄家绝收,损毁房间427.6万间,受灾人口1888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

更近的,是1998年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尽管这次洪水略小于1954年,抗洪条件和动员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损失仍然十分巨大。

另一大类天灾就是瘟疫。武汉是瘟疫高发、频发地区。在《三国志》中,即有赤壁之战前曹军不服水土、瘟疫蔓延的记录(有说是急性血吸虫病)。近代开始,有了较连续和自觉的记载。据《湖北通志》(民国卷)和《武汉市志》(1990年版)资料,19世纪的中叶、下半叶到20世纪上、中叶,瘟疫流行十分频繁,清代有记录的武汉疫灾共有8次。选摘部分:

“同治十一年(1872)夏秋,武昌大疟疾”(《湖北通志.民国劵76》;

“光绪元年(1875)春,武昌府之兴国州,疫”(援引出处同上);

“清光绪十四年(1888)秋,汉阳府之沔阳州大疫,民多死”(出处同上)。

“1931年特大洪水之后的1932年,三镇疫病流行,死于霍乱、痢疾、伤寒、天花等症者计7067,同时,霍乱流行,死亡1541人”。(《武汉市志·大事记》

武汉吃尽了天灾之苦。

1954年大洪水中在武汉江汉关加固堤防的人们




说过水灾,再说火患。

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中,记载了1810年的汉口大火:“延烧三日三夜,约计商民店户八万余家,不能扑灭。凡老幼妇女躲避大屋如会馆寺庙,亦皆荡然无余,死者枕藉。”

我想说的火患,是兵燹之祸。

地理学家顾祖禹有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武汉乃四战之地,各路豪强枭雄欲问鼎中原,都有武汉这个考场在等着,等英雄来开挂,或者挂了。

最早有载的,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40年,楚灵王联合12诸侯,发动吴楚之战。楚灵王从郢都(今荆州古城北郊)移镇夏水,据《水经注》,沔阳县以下的汉水称夏水。夏口,意即汉水入江处。那时的武汉区域并无地方建制,也没什么规范的地名。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就是这个楚灵王。这样一个角色,大败也正常,最后众叛亲离,自缢了事(见《史记·楚世家》)。

真正给楚国致命打击的,是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这是吴楚之间的决战,吴国大将是孙武与伍子胥。吴军以3万水陆之师远程奔袭,大败20万楚军于汉水,旋直捣郢都。此战被史学家列为“东周时期第一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经典战役之一。主要战场一说就在今武汉东西湖的柏泉山、钜龙岗和辛安渡一带,事见《东西湖区志》和《夏口县志.1920年版》。对于这样的“经典战役”,我的关注点不是《孙子兵法》的神奇,还有伍子胥占领郢都后的鞭尸。我总忍不住在想,汉水江底,还有东西湖这片古战场地下,埋藏了多少嵌着绿锈斑斑青铜箭镞的士兵骸骨?

柏举之战




发生于武汉地区的著名战争还有赤壁之战。南宋时岳飞扎营鄂州(今武昌),四次北伐都不是武汉的战事,略。

都知道屠川,但屠川后紧接着的屠武昌似乎不那么“出名”,其实同样惨烈。张献忠屠川后的1643年春,连陷广济、蕲州、蕲水等地,占一地,屠一城。进入黄州时百姓都逃走了,便驱赶妇女铲城,之后将妇女全部杀死填入沟堑(见相关《县志》)。接着张很快就攻陷了汉阳、武昌,将楚王朱华奎放竹笼沉入江中,尽杀其宗室。将男子二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录用为兵,其余全部杀掉。清代文人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述较详:

献忠以武昌民众,不能顿杀,开城驱之入江,焚香三枝,与众刻期。如香尽而犹在城内者,尽杀。民争趋出。蹂死万计,不能出者,杀之。凡驱民三十万,溺之於江。江水尽赤,浮尸千裏。予是时闻有流至镇江者,真人间大凶贼也。有自楚来者云:xx将屠武昌时,大雨如注,雷声轰烈,xx驰马呼曰:上天怒得紧了,何不快杀,遂如砍瓜截菜者然。数十万众不能遽杀,乃启城逼入江中。

字字血腥,不忍卒读!

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是近现代史家经常引用的著述,具有相当可信性。这些年总有学者做否认张氏屠城的翻案文章,百度上的相关条目还在沿用上世纪中叶以来的说法为其贴金。这不是无知,是无良、无耻。

进入近代,重要的战事是杨秀清破武昌。1853年初杨秀清攻破武昌、汉阳后即定都南京,大有攻破武汉即天下底定的意味。

迈入20世纪上半叶,武汉地区又两燃战火——辛亥首义和武汉会战。前者吹响了改朝换代的集结号,后者是抵御外侮的正义之战,主要在武汉周边两百公里范围内进行,武汉城区因中国军队主动撤退,并未正面交锋。1949年武汉和平解放,自此“止戈为武”。

计六奇《明季北略》





在汉阳南岸嘴汉水入江处,可见清浊分明的一条线,汉水清,长江浊,清浊分江汉,阴阳割昏晓。清浊混沌、阴阳颠倒之际,就是世事颓倾之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或为渔父所歌,《孟子》《楚辞·渔父》《水经注·夏水》等都有述及。传说是渔父在偶遇悲愤失意的屈原时所唱。沧浪者,汉水也,因为这故事,“沧浪”便有了色彩有了情绪,蕴含了无尽的人生慨叹。

沧浪之水千万年流淌,见证了这方土地上无数的天灾人祸、生离死别。走到今天,它是否还载得动人们山岳般沉重的苦难,还有深广如天地的苍凉?

当年很多在屠城中没被杀掉的小民,在加入屠城队伍后,拿起屠刀就变成杀小民的人。但愿我们经历的不是又一个“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的轮回。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民国时期汉口的菜市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主编:孙庆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历史   武汉   兵燹   水患   武昌   汉水   洪水   大禹   长江   汉口   安徽   瘟疫   水经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