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看懂默克尔的远见:当年坚决不用默茨,原来是德国躲过一劫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默克尔当年为什么宁可容忍党内分裂,也不肯让弗里德里希·默茨接班?现在终于有了答案。

2025年,仅仅上任八个月,默茨已经把德国从一个战略自主的欧洲引擎,带到美国地缘竞争的前沿阵地。

从削弱对俄缓冲,到公开挑衅中国,从放弃能源独立到财政纪律崩盘,德国的“时代转向”其实更像是一次战略自废武功。

默克尔知道她的时代是过渡期,是多极世界里的权力博弈,而不是意识形态对抗。她选择的不是站队,而是平衡。

对俄罗斯,她坚持北溪2号天然气协议,即使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也没有彻底断交。她知道德国工业不能靠美国LNG维持,也知道德国的地理位置无法脱离与俄的地缘现实。

默茨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以“欧洲安全”为借口,向立陶宛派出第45装甲旅,距离白俄罗斯边境不到20公里。

这是德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在东欧部署常驻军队,公开挑衅俄罗斯战略红线。军事上的前置部署,本质上是替美国完成战略包抄,而代价却是德国自己承担。

俄方回应迅速而直接,警告柏林“将成为合法打击目标”。就在默茨政府推动向乌克兰供应“金牛座”远程导弹的同时,俄国国防部发布了模拟袭击柏林的演习画面。

默克尔时代,即使面对克里姆林宫的强硬,德国始终维持了对话空间。她知道,“制裁不等于解决”,而默茨显然只知道“表忠等于安全”。

对美国,默克尔从未彻底信任,却也从未彻底对抗。她在2017年就公开表示,“欧美互信的时代部分结束”,而默茨上台后则彻底放弃这条路线。

2025年6月访美期间,他不仅接受特朗普提出的3.5% GDP军费目标,还主动放宽“债务刹车”,计划举债1万亿欧元扩军。这不是战略合作,这是财政投降。

更夸张的是,默茨甚至计划为驻德美军“垫付工资”,这在纳税人眼中根本就是荒谬。

而在欧美钢铝关税争端中,特朗普将关税提高到50%,欧盟本打算集体反制,默茨却私下妥协,未加入反击阵营。

默克尔当年即便在特朗普最强硬时期,也从未放弃欧盟的集体利益。一边是战略自主的欧洲,一边是代价沉重的单边依附,默茨的选择清晰到几乎不需要解释。

对中国,默克尔走的是“经贸优先”的务实路线,默茨则直接跳进了意识形态战壕。

2025年8月,德国外长博莱恩访日,公开批评中国“在台海和南海搞扩张”,遭中方冷处理。中德外长会谈从部长级降为副部长级,外交氛围骤降冰点。

默克尔在任16年间去过中国12次,从未带来如此尴尬的场面。她深知中国是德国制造业的最大市场,而默茨则以“去风险”为名,限制德企对华投资,却没有提出任何替代方案。

默克尔时代,中德贸易额从2005年的611亿欧元增长到2020年的2121亿欧元。

而现在,德国的对华出口连月下滑,巴斯夫、大众等企业开始将投资转向北美和东南亚,德国“世界工厂”的支点正在松动。默茨向美国靠拢的代价,是失去中国市场的战略缓冲。

能源政策上,默克尔虽然承诺“弃核”,但始终保留部分核电作为过渡能源。而默茨政府在2025年10月25日,以“彻底绿色转型”为名,亲手引爆贡德雷明根核电站,象征性地终结德国核电历史。

这场爆破的现场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但真正爆破的是德国能源安全。德国弃核、脱俄,转向依赖美国高价LNG,工业用电成本激增。

相比俄气,美国液化天然气贵了30%到50%,德国制造业竞争力遭受实质打击。默克尔曾强调“能源政策要为工业服务”,而默茨则将能源政策当成外交工具,结果是经济成了牺牲品。

财政上,默克尔是“黑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16年执政几乎没有突破债务上限。

而默茨一上来就突破《债务刹车法》,准备举债1万亿欧元扩军,2025年德国军费高达1620亿欧元,占GDP的3.5%。

到2029年,德国赤字预计将达到1260亿欧元。这不是财政扩张,这是财政透支。

社会福利、基础建设、教育科研,统统为军费让路。德国原本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正在被“军事优先”吞噬。

默克尔的战略,是让德国在中美俄之间保持回旋空间,是做欧洲的稳定轴心。而默茨的战略,是在美俄对抗中站队,在中欧竞争中选边,然后用德国的资源为美国地缘战略买单。

欧洲其他国家看得明白。法国总统马克龙一再强调欧盟“战略自主”,批评德国“放弃独立性”;欧盟内部对默茨“独断外交”越来越不满。

德国本来是欧盟的定海神针,现在却成了美国的跳板。这种从“轴心”到“附庸”的转变,不是联盟党换了掌舵人那么简单,而是战略文化的改写。

默克尔最大的远见,不是在任时做了什么,而是在卸任前没有让默茨上位。

她知道默茨代表的不是另一种解法,而是另一种风险。她知道德国不能在全球格局不确定的当口,把全部筹码押在一个对抗型路线之上。

今天默茨的每一步,都在验证默克尔当年的每一个克制。

德国不是美国的前沿阵地,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试验田。它是欧洲的发动机,是地缘的缓冲区,是工业体系的支点。默克尔懂这些,所以她稳。默茨不懂,所以他急。

现在再回头看,默克尔拒绝默茨,不是出于党派之争,而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清醒判断。

这不是“政治遗产”的传承问题,而是“战略方向”的生死选择。2025年的德国,已经在验证这个选择的代价。明白得越晚,代价越大。

而我们终于明白,默克尔当年为何宁舍党内团结,也不让默茨接班。因为她知道,德国不能赌。德国输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3

标签:历史   德国   远见   当年   美国   战略   地缘   欧洲   欧元   欧盟   军费   中国   代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