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回来了,镜头前的她,还是那个熟悉的娃娃脸,只不过这次多了几分“圆润”,少了几分“锋利”。
说句不好听的,很多人第一眼不是关心她伤好了没,而是惊讶她怎么胖成了这个样子。
对比之下,陈芋汐几乎成了反面教材的正面答案。她瘦得像根钢筋,但每一跳都能精准扎进水里,翻起的水花小得像针孔。跳水台上,身材就是武器,肌肉就是精准度,发育期谁控制不住,就等着被淘汰。
全红婵和陈芋汐,曾被视为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双子星”。如今,她们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分道扬镳”。
全红婵是那种被天赋砸中的人。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一战封神,年仅14岁,成了全国人民眼中“天才少女”的代名词。她用接近满分的动作把冠军拿到手软,甚至让人一度以为,中国跳水队未来十年都不用愁了。
可谁都忘了,天赋这玩意儿,它抵不过时间和体重。
跳水运动员最怕两个字:发育。
这不是段子,是硬骨头。
身高拉长,骨架变宽,肌肉结构跟着换,连平衡感都要重练一遍。更别说那颗“嘴馋”的胃——少年时期的饥饿感是掩不住的,而全红婵本就是“易胖体质”,加上旧伤复发,长期静养,饭照吃、训没上,体重飙起来像上了加速器。
前不久,她的训练画面被陈艾森晒出来,一时间网上议论沸腾。
引体向上拉不动、小腹微凸、肌肉松弛,甚至有人直言:“这是大妈体态。”
狠吗?确实狠。但竞技体育就这么现实,它不讲情怀。
现在再看陈芋汐,才知道她是真的狠。
她们俩只差两岁,起点一样,天赋相当,可结果完全不是一条路。
为了控制体重,陈芋汐长期维持在43公斤。吃一口多余的饭,她能练两个小时消耗回去。去哪儿都带体重秤,一天称十次,连喝水都精确到毫升。
你说她有强迫症吗?也许有。但你不能说她不想赢。
有段时间,全红婵和陈芋汐住在一个宿舍,全红婵也知道陈芋汐苦。那是真饿出来的冠军,睡前嘴里含着冰块压饥饿,凌晨四点照样起床训练,常年不碰油炸零食,一边是枕头边的奖牌,一边是悄悄藏起来的止痛贴。
陈芋汐不光狠在训练上,更狠在认知上。
她早就明白自己要什么——站在领奖台的最顶端。既然目标明确,那过程就不允许含糊。
所以,她能在2024年顺利挺过发育期,一直维持状态稳定,甚至在全红婵缺阵的那几场国际赛中,稳稳拿下第一。冠军不是天上掉的,是一口一口“饿”出来的。
曾经的跳水女王郭晶晶在采访时说过一句话:“跳水运动员不怕吃苦,就怕发胖。”
这句话看着轻巧,实际刀刀见血。
全红婵的体态走样,直接影响了她的动作完成度。跳水比的是身体的精确控制,而体重增加最先拉垮的就是控制力。动作慢了半拍,入水角度偏个2度,分数就能差5分。
这对跳水运动员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所以别再说什么“她还小,给点时间”。时间对职业运动员,是最贵的东西。尤其是女子跳水这种巅峰期短得可怜的项目,谁能在发育期守住自己,谁就活下来,反之,就只能靠回忆吃饭。
现在回看这两位“跳水姐妹”,一个是含泪压抑饥饿,练成钢筋铁骨;一个是静养期变胖,训练难以恢复。
这不是谁比谁好吃懒做,而是一种选择的结果。
发育期这道坎,没人能替你迈过去,教练不行,队友也不行,全靠自己狠不狠得下心。
说到底,全红婵眼前这次复出,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训练恢复,更是职业生涯的第二次“资格考试”。她如果能撑过去,才有资格谈“王者归来”。撑不过,那也只能接受现实,调整方向。
现在离全运会还有段时间,网友也在观望。不是不看好,而是怕她再一次在体重、伤病和状态之间徘徊。
她不是没有机会,但那是留给狠人的。
全红婵不是没天赋,恰恰相反,她天赋惊人,14岁就能封神。但竞技场上,从来没有“被天赋惯着”的人。能走多远,看的是能不能扛。
陈芋汐就是典型。她用十年如一日的自律,换来了今天的稳定冠军身份。她的“狠”不是与别人比,是与自己死磕。她饿过夜、撑过痛、也哭过没眼泪,但每次站上跳板,动作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
全红婵也不是没可能,她只要真把那点“圆润”练回去,把旧伤养好,咬牙度过这一关,照样能回来。
但如果她不够狠,那就别怪命运太快分出高低。
因为竞技体育,从来不是童话。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