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别:为何越来越多的德国城市,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说实话,这几年看德国一些城市跟中国的互动,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到处是友好城市挂牌、文化节热闹办,现在好多地方突然就安静下来了,不续约、不办节、不签新协议,就这么慢慢淡出。很多人问为啥,其实原因挺复杂,但归根到底就是联邦层面的风向变了,地方上不敢乱来,怕被扣上“风险”帽子。

先说最典型的杜伊斯堡,这地方一度被叫“中国城”。2011年第一列重庆到杜伊斯堡的火车到站,那时候大家觉得这是大机遇。港口一下子忙起来,每周几十列火车拉电子产品、衣服、日用品过来,中国企业在那建仓库、搞物流,直接带去上万个工作岗位。

2018年还跟中国企业签了智能城市协议,想把港口、交通全数字化。市长兴冲冲在官网放新闻,大屏上循环播规划图。可到2022年协议到期,就这么不声不响停了。官网新闻删掉,官方解释是等联邦和欧盟指导。

背后呢?主要是俄乌事儿后,欧洲对中企数据安全敏感,哪怕只是路灯升级,也被扯上地缘政治。杜伊斯堡港现在班列还跑,但智能合作没了,感觉就像热恋突然冷下来。

再看北部港口基尔。基尔是德国海军重地,有潜艇厂、军舰停靠。青岛那边也海军基地多。两地早从2006年就合作帆船,德国帮青岛建奥运场地,教小孩开帆船,每年几百孩子参加。

2023年初本来要升级成正式友好城市,涉及海洋贸易、船舶技术。市长乌尔里希·托瓦尔一开始还推,结果议会一辩论就黄了。

保守党议员说青岛有海军学校,合作有安全隐患。市长最后直接宣布暂停,说居民有顾虑。其实决策前没找专家评估,就因为青岛军味重给否了。基尔这事儿上了全国新闻,很多人觉得太小题大做了。

杜塞尔多夫也差不多。以前每年办中国节,龙舟、美食、表演,十多万人挤着去。连续办了12年,华人社团都说反响好。

2023年突然停了,改办日本文化节。官方说想丰富节目形式,但时间点太巧,正好联邦对华文件出来。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信号。杜塞尔多夫日本社区大,日本节本来就火,换成这个,风险低多了。

这些事儿不是孤立的。2023年7月德国出了第一份对华战略,把中国定成伙伴、竞争者、制度对手三合一,核心词就是“去风险”。文件没明说地方不准合作,但所有项目都要安全审查。结果基层执行就缩手缩脚。

贸易上中国从2016年起就是德国头号伙伴,汽车厂一半销量靠中国,稀土九成多从中国来。疫情时口罩短缺,大家才醒悟依赖多深。俄乌一打,欧洲觉得中国立场暧昧,焦虑全上来了。地方官员怕议会问责,干脆不碰敏感的。

有人说这算大规模放弃吗?其实没那么夸张。大部分友好城市协议还在,只是低调了,不宣传不扩展。新签的基本上避开敏感领域。基尔搁浅了,但帆船交流没完全断。杜伊斯堡不玩了,但中欧班列2025年还是破10万列,杜伊斯堡占了大头,港口就业靠这个吃饭。

2025年9月杜伊斯堡还办了大活动庆祝中国节,孔子学院那边热热闹闹办活动,几万人参加。贸易数据看,2025年中国又超美国成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没少,汽车厂还在合肥沈阳砸钱建新厂。

说白了,联邦喊去风险,企业地方上用脚投票,继续干。德国经济离不开中国市场,汽车、机械、化工全绑一起。完全脱钩?那得丢几十万岗位,企业老板第一个不干。

现在的中德城市合作,表面凉了点,实际转向低调务实。绿色环保、职业教育、物流这些不敏感的,反而有机会多。

昆明治湖经验德国城市在抄,青岛生态园被动房技术汉堡慕尼黑去考察。中欧班列还往新能源车零件转,杜伊斯堡港装太阳能板,仓库绿起来。

所以这“无声告别”听着吓人,其实就是调整。德国焦虑有道理,但饭还得吃。地方城市知道,班列一停,饭碗就砸了。以后估计还是精准对接,避开雷区,该赚的钱继续赚,该合作的地方继续合作。完全断?不可能,谁都伤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7

标签:财经   德国   中国   友好   关系   城市   何越   基尔   青岛   地方   友好城市   中欧   联邦   港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