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河北邯郸风正村的村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外国人”——他们西装革履,却手持泛黄的中文族谱,用生涩的中文哽咽道:“我们回家了!”.
村民翻开自家族谱,赫然发现,这些“韩国人”的名字竟与田氏宗亲一一对应。跨越367年的离散血脉,在这一刻重新相连。
这个在韩国军、政、商界叱咤风云的家族,为何始终坚称自己是中国人?一切要从明朝末年的一场战乱说起……
1637年,明朝风雨飘摇。河北广平府风正村的田好谦本是一名儒商,因家族与朝鲜的贸易往来,他冒险赴朝追讨账款。
未料行至辽东,突遭清军劫掠。为躲避追杀,他混入难民队伍,一路逃至鸭绿江对岸的朝鲜。
衣衫褴褛的田好谦在街头饥寒交迫,却始终挺直脊梁。
当朝鲜士兵抛来食物时,他正色道:“我乃中华礼仪之邦子民,岂能食嗟来之食?”
这番气节震撼了朝鲜将领具公,他当即以礼相待,延请田好谦为幕僚。
凭借过人才智,田好谦助具公平定叛乱,更被朝鲜国王钦点为通政大夫(二品)。
他虽在朝鲜娶妻生子、官居高位,却夜夜面朝故土垂泪,甚至在汉城郊外仿建了一座“风正村”,种下槐树,修起关帝庙,以解乡愁。
临终前,田好谦紧握子孙双手:“我们的根在广平府风正村,纵使千年,亦不可忘!”自此,“认祖归宗”成了田氏家族的祖训。
1706年,其次子田会一借出使清朝之机,携父亲画像与族谱赴京寻亲,却因战乱与风正村族人失之交臂。
最终,他含泪立下规矩:凡田氏子孙,墓碑必刻“广平府田氏”,族谱永用汉字书写。
此后的三百年间,田氏在朝鲜开枝散叶,官至国相、节度使者辈出,却始终以中国人自居:除夕祭祖必朝拜北方,元宵挂灯仿效江南,墓碑上的汉字在异国土地上一代代镌刻着“根”的信仰。
20世纪30年代,风正村田氏族人冒死穿越日军封锁线赴朝寻亲,却因战火无功而返;朝鲜战争后,中韩断交,两地书信彻底断绝。
韩国田氏第十九世孙田文埈从小听着祖父的遗训长大:“我死也要埋回风正村!”.
1992年中韩建交后,已是韩国高丽海运CEO的田文埈,斥资在中国设立五个办事处,只为打听“广平府”下落。
然而,历史变迁让“广平府”变为邯郸广府镇,他苦苦寻觅十余年,直至2004年才通过青岛侨办联系上风正村书记田连平。
2004年9月5日,青岛某会议室。
田文埈颤抖着展开一卷虫蛀泛黄的族谱,田连平则捧出风正村珍藏的明代田氏宗谱。
当“田好谦”三字在两份族谱上重合时,全场族人抱头痛哭——367年的分离,终于在这一刻终结。
一个月后,田文埈率韩国宗亲代表团返乡。
风正村口,田氏族人以古礼相迎:鸣炮21响、献五谷祭品、诵读认祖祭文。90岁的韩国宗亲田明焕抚摸着田好谦画像老泪纵横:“父亲,我们回家了!”.。
认亲后,韩国田氏捐资在风正村设立“明焕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更促成韩国企业与邯郸的多项合作,将乡愁化为报效桑梓的力量。
如今,每年清明,总有一群“韩国人”来到风正村田氏祖坟前,以三跪九叩之礼祭拜。他们身份证上是韩籍,却笃定道:“田氏的魂,永远在中国。”
邯郸风正村至今矗立着一棵600年的古槐,田氏族人说:“这是田好谦亲手栽下的,根扎在地下,枝叶伸向朝鲜。”这棵树,恰似这个家族的命运——纵使躯干漂泊四海,根系始终深埋故土。
367年,14代人,跨越明清民国至新中国,田氏家族用一部族谱证明:文化的血脉,远比疆域的变迁更永恒。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