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征着皇权的金銮殿,为何在建造时稀料如金?
一片废墟上,他怎样复建出一座乾隆时期的皇家花园?
为美国总统当讲解员的人,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学艺在故宫四十年,他复制的中国古书画印章超过五千方,究竟有着怎样的与文物为伴的人生?
他拍摄故宫十年,终于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拍摄视角独特,向世人展现怎样独一无二的印象故宫?
他们到底是些怎样的人,堪当“文物医生”的雅称?
这些问题,都将在爱奇艺热播的纪录片《我与故宫文物》中找到答案。这才是真正原汁原味“我在故宫修文物”口述版,修复大师娓娓道来亲历故宫文物修复内幕,穿越奇妙无比的古今时空,展示沉迷其中的百味人生。
《我与故宫文物》
时长:7集x29分钟
画质:高清
类型:纪录片
发行机构:京商传媒
01
“看不见”的故宫

“人们看到的故宫是辉煌壮丽的,但我们要展示的,是那个‘看不见’的故宫。”第一集讲述者、著名摄影家李少白如是说。他十年如一日地用镜头捕捉故宫,终于等到千载难逢的时机——一场细雨过后,太和殿广场的金砖地上映出建筑的倒影,那一刻,他拍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象故宫”。这样的瞬间,在纪录片中比比皆是,它们共同勾勒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宫。
02
故宫“印”象
在第二集《故宫“印”象》中,刘玉讲述了他四十年故宫学艺生涯中复制五千余方古书画印章的传奇。每一方印章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每一次拓印都是对历史的重新理解。他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是什么样的热爱,能让一个人四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看似单调的工作?
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纪录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采用亲历者口述的形式,让修复大师们直面镜头,娓娓道来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的困惑与突破、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情感联结。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夸张的渲染,只有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却比任何虚构剧情都更加动人。



这些被尊称为“文物医生”的修复师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专长领域——木器、漆器、书画、钟表、织绣……他们用毕生所学,让那些历经沧桑的文物重获新生。在他们的口中,修复不再是一项冰冷的技术活,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人心灵相通的奇妙旅程。

“修复文物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理解。”一位修复师在片中如是说。这句话道出了文物修复工作的精髓——它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当修复师们伏案工作时,他们不仅仅是在修复一件物品,更是在重新连接被时间割裂的历史脉络。
《我与故宫文物》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它首次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修复细节和内幕。比如金銮殿建造时的用料秘密,乾隆花园复建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以及那些国宝级文物背后的修复故事。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理解故宫、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甘于寂寞,与文物为伴,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民族的记忆。《我与故宫文物》正是为这些人立传,让公众得以一窥他们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与生活。

目前,这部纪录片正在爱奇艺热播,共分七集,每集由不同的资深学者讲述。它是一部关于坚持、热爱与传承的人生启示录。通过大师们的口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重生,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位修复师都是穿越古今的文化使者,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每一个人听见。
END
编辑| 吴雪
审核| 王梦倩
复审| 王文峰
策划发行机构| 京商传媒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