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供应链的重塑正在进入新的关键阶段。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计划于2026年1月在南鸟岛周边海域启动全球首次深海稀土工业化试采,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在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中国控制全球90%以上稀土冶炼分离产能的背景下,日本的深海开采计划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更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博弈。
日本此次深海稀土试采将采用"地球号"钻探船,目标是从海面下5500米深处抽取含稀土的海底泥浆。这一深度远超此前的技术验证水平——2022年该机构曾在茨城县近海2500米深处成功完成技术验证,但5500米深度的作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根据日本政府的海洋开发重点战略,这一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在2028年度后实现社会化应用。试采计划在大约三周内从海底提取35吨泥土,每吨泥土预计含有约2公斤稀土元素。这一含量虽然看似不高,但考虑到深海稀土资源的巨大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该项目原计划于2024年度启动,但由于委托英国企业制造的"扬泥管"交付延迟,试采活动推迟至2025年度实施。今年5月管道采购工作完成后,项目进度明显加快。除了2026年1月的初步试采外,日本还计划在2027年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更大规模试采。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公布的数据,全球稀土矿储量约为9000万吨,其中中国约为4400万吨,占比48%。然而,中国的真正优势在于冶炼分离技术和产能,目前供应了全球90%以上的优质稀土产品。
2025年5月,中国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政策迅速引发全球稀土市场的剧烈波动。据报道,自中国实施出口限制以来,海外稀土价格暴涨超过210%,凸显了全球对中国稀土供应的高度依赖。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的深海稀土开采计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南鸟岛是日本最东端的岛屿,位于东京东南约1900公里处,也被用作军事基地。该区域海底稀土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助于日本实现资源自给,还能为其他国家提供替代性供应来源。
深海稀土开采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和环境考量。从经济角度来看,2024年全球稀土材料市场规模达1500亿美元,2025年预计突破160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60%以上份额。随着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和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稀土需求预计将持续上升。
然而,深海开采的成本仍然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据业内分析,深海稀土开采的成本可能比陆地开采高出数倍,这对项目的商业可行性构成挑战。目前中国稀土出口均价约为0.79万美元/吨,而深海开采的成本结构尚不明确。
环境影响也是深海稀土开采面临的重要挑战。深海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大规模的海底开采可能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深海采矿的环境监管日益严格,这要求日本在推进项目的同时必须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
日本的深海稀土开采计划不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全球稀土供应链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稀土等关键矿物的供应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一项目可能催生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如果日本的深海开采技术取得成功,可能会吸引其他国家的投资和参与,形成新的稀土供应链联盟。这对于减少全球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深海稀土开采的成功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如果日本能够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将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多元化开辟新的道路,同时也将推动深海资源开采技术的发展。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