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一篇公告引发关注,相关话题冲上社交媒体热搜。今天,“保密观”与你一起,从安全保密角度了解这则新闻。
大量用户集中投诉
10月27日晚,微信安全中心在《针对违规直播等外部链接的进一步治理公告》中表示,近期持续收到大量用户对部分直播平台外链、部分云协作工具平台(如云文档等工具平台)外链的集中投诉。
经核实,相关链接内的直播内容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并涉及违规营销保健类商品、药品、假冒伪劣商品等;部分云协作工具平台外链内容以所谓“养生直播”等为噱头,发布包括但不限于虚构、夸大疗效、编造伪科学理论、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信息,也涉及违规推销保健类商品、药品、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商家通过H5链接等形式将此类内容传播至微信生态后,诱导用户观看直播、购买其商品,导致用户上当受骗。

图片来源于“微信安全中心”微信公众号
微信安全中心曾多次就违规直播外部链接进行治理。今年3月份,该中心发布《针对“养生直播”违规外部链接的治理公告》,打击发布H5链接诱导用户跳转外部直播间的行为;7月底,该中心发布《针对违规直播外部链接的治理公告》,针对微信及其互通群中通过H5链接跳转到违规直播间的行为展开集中整治,重点打击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赌博等五类高风险内容。
警惕信息泄露隐患
这类违规直播通常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表面上分享保健知识,实则兜售质次价高的商品,甚至骗取用户个人信息。10月2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七起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其中就有违法行为集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与个人信息侵权于一体,危害后果叠加。

图片来源于“微信安全中心”微信公众号
当养生变成伤财伤身,知识分享沦为骗局温床,我们不得不从网络安全保密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用户进入这些外部链接时,其隐私数据便暴露在风险之中,具体来看:
一是个人健康信息的非法收集。骗子以“健康评估”为名,诱使用户输入敏感健康数据,包括疾病史、用药情况等,这些信息在黑市上具有极高价值。
二是家庭与财务信息的间接泄露。许多中老年用户在不知情下透露了家庭经济状况、子女信息等,成为犯罪分子下一步诈骗的目标。
从网络安全保密角度看,微信等平台的系列治理行动具有三重意义:
切断诈骗传播渠道。微信作为拥有十亿级用户的平台,及时阻断违规外部链接,直接遏制了骗局的扩散范围。
提升用户安全意识。通过公告警示用户,增强了公众对新型网络诈骗的辨别能力,从源头减少上当可能。
保护用户信息安全。阻止违规链接对个人数据的收集,避免了更大规模的隐私泄露事件。
如何远离“养生直播”陷阱?
面对不断升级的网络骗局,用户需提高警惕,掌握基本防范技能:
第一,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切勿在不明链接中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银行卡、家庭住址和健康数据等。
第二,辨识直播真伪。正规健康科普通常由认证医疗机构或专业医务人员开展,不会一味推销产品。查看主播资质是第一步。
第三,核实产品资质。购买健康产品前,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查询批准文号,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第四,守护支付密码。任何情况下不向他人透露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这是资金安全的最后防线。
参考资料:
1.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七起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EB/OL].微信公众号“市说新语”.2025-10-29.
2.针对违规直播等外部链接的进一步治理公告[EB/OL].微信公众号“微信安全中心”.2025-10-27.
3.针对违规直播外部链接的治理公告[EB/OL].微信公众号“微信安全中心”.2025-07-28.
4.针对“养生直播”违规外部链接的治理公告[EB/OL].微信公众号“微信安全中心”.2025-03-07.
来源:保密观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