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随父母?国外专家研究百年找到真相,很多家长都被骗了

前言

身子身高由父母决定?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早在“遗传学”一词正式诞生前,科学家已开始探究“父母如何将性状传给子女”,而人类身高的遗传规律,恰好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

学界对身高遗传的探索,不仅解答了生长相关疑问,更给理解部分疾病的生物学机制带来新启发。

生活中,人们凭直觉能感知身高遗传的大致趋势:高个父母的孩子通常不矮,身高普通的父母,孩子身高也多寻常。

可一旦出现“反常”案例,就会让人好奇背后的逻辑。

比如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父亲身高不足175厘米,母亲约165厘米,家人均为普通身高,他却长成“飞人”身高。

美国演员马修·麦康纳身高182厘米,妻子175厘米,17岁的大儿子目测却未超170厘米。这些特殊情况,让身高遗传的奥秘更具探索价值。

20世纪初,关于身高遗传的研究出现两派观点,引发激烈论战。“

豌豆派”科学家专注研究身高异常人群的家族情况,认为身高遗传类似孟德尔研究的豌豆,植株非高即矮,身高传给后代也是“二选一”模式。

另一派学者则通过分析大量人群身高数据提出不同看法:人类身高不遵循豌豆形状的离散分布,而是呈现经典的钟形正态分布,特高、特矮者极少,多数人身高集中在中间区间。

1914年,美国遗传学家阿尔伯特·布莱克斯利在《遗传学杂志》发文,附上“身高正态分布曲线图”。

美国康涅狄格农业学院学生按身高分组排列,中间组别人数最多,两端人数极少,直观印证了这一观点。

彼时,人类身高是遗传学领域的核心争论点,两派都想通过身高研究证明自己掌握了遗传机理。

直到1918年,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费希尔破解了这场争论。

他提出,身高变异由多个基因共同影响,每个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各自对身高产生微小影响(或高或矮),所有基因的作用叠加后,最终决定个体身高。

这一理论让身高遗传逻辑清晰起来:底层机制与孟德尔豌豆遗传相通,性状呈现却契合正态分布。

基于此,费希尔提出“多基因性状”概念,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且常受环境因素显著影响。

后来发现,肤色、体重,乃至癌症、心脏病患病风险等诸多人类特征,都属于多基因性状。

当时科学家已知,身高80%-90%由遗传决定,营养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通过家族史研究,也发现了数百种单基因性状。

但多数人的身高由数千个基因的微小变异共同塑造,仅靠家族史追踪,无法识别这些与身高相关的常见变异。

21世纪后,局面迎来转折,DNA测序技术突破催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工具。

通过扫描大量人群基因组,对比有特定性状(如特高、特矮)与无此性状人群,找出某一人群中出现频率更高的遗传标记。

赫什霍恩是较早将GWAS用于身高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2009年,赫什霍恩牵头成立“人体测量学性状遗传研究”(GIANT)联盟,这是一个国际科学家合作组织,专门整合数据开展身高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至今仍任联盟主席的他说:“我们最初发现1个身高相关基因变异,接着找到10个,后来又发现数百个。”

随着基因组数据增多、分析工具完善,新发现的身高相关变异数量持续增加。

到2022年,GIANT联盟已精准定位超12000个与身高相关的遗传变异。

期间,联盟还总结经验、优化方法,为多基因性状研究奠定基础,深刻影响后续相关工作。

曾有同行预测,样本量达几十万人后会出现“收益递减效应”,再增样本,研究进展会越来越少。

但赫什霍恩及同事证实,样本量提升至百万级,反而能增强GWAS检测重要变异的能力。

2022年,他们发表论文,涵盖超500万人的基因组数据。

此时团队已明确所有影响身高的常见变异基因组区域,并达到“饱和点”,继续增样本,无法显著提高身高预测准确性。

2024年5月,《自然评论-遗传学》刊登赫什霍恩与人合著的身高遗传学综述文章,用图表展示与身高改变相关的基因重叠情况。

身高主要由遗传决定,环境因素影响较小,约半数遗传影响来自多基因常见变异,其余来自多基因罕见变异和单基因突变。

部分基因仅与一种变异相关,部分则涉及两种甚至三种。

赫什霍恩团队还提出重要观点:特定多基因性状的遗传力可能集中在基因组特定区域,形成“热点区”。这里的遗传力,指某一群体中某性状总变异可归因于遗传因素的比例,取值0-1,1代表变异全由基因导致,0代表全由环境导致。

专注激素相关疾病研究的赫什霍恩,最初猜测影响身高的变异主要在控制生长激素的基因区域。

但研究结果出乎意料:多数身高相关变异落在控制生长板的基因区域。“原来身高遗传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生长板里。”

生长板是儿童骨骼末端的软骨结构,软骨细胞在此分裂形成新骨,对身高增长至关重要。

这一发现为新疗法提供思路,比如针对儿童骨骼生长异常等不明病症,或可从生长板相关基因入手。

此外,团队发现STC2基因变化会显著影响身高:STC2活性降低时,生长板中生长促进分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活性增强,进而推动身高增长。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可尝试设计安全抑制STC2功能的疗法,助力有需要的孩子生长发育。

如今在临床工作中,赫什霍恩仍常遇到为孩子身高焦虑的家长。

他会用现有工具(如测量手部骨骼发育)预测孩子未来身高,判断生长是否正常。

但他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推动新型检测技术应用,通过基因数据预测儿童身高轨迹,判断生长迟缓是无害遗传变异还是健康威胁。

结语

从百年前两派论战,到如今借GWAS发现上万种身高相关变异,人类对身高遗传方式的认知不断更新。

不得不说,身高的遗传方式,确实和很多人最初想的不一样,而这些探索,也在持续为遗传学和医学研究打开新大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育儿   真相   身高   家长   父母   国外   孩子   专家   基因   性状   基因组   生长   遗传学   孟德尔   正态分布   豌豆   科学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