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忠告:9月将至,大家提前做好准备,不出意外将迎来3大转变


哈喽,大家好,我是老杨。

最近呢,我好几个做交易员的朋友,都变得有点反常。这帮人平时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基本都是人精,对市场的波动早就麻木了。但最近几次我们约出来喝东西,我发现他们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怎么说呢?不是焦虑,更像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绷感。

其中一个做了快二十年国债交易的哥们,他跟我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你有没有感觉,现在市场的空气,闻起来就像是2007年的夏天,暴风雨来临前那种湿漉漉、闷热的味道。”

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普通人可能对宏观经济没什么体感,但这些真金白银在市场里厮杀的“老炮儿”,他们的嗅觉往往是最灵敏的。

然后我就想起了巴菲特,那个被称为“奥马哈先知”的老爷子。他最近在干嘛呢?他没有声嘶力竭地警告什么,也没有发表什么惊世骇俗的预测。他老人家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但他手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金储备已经飙到了一个天文数字,超过了3400亿美元。

大家想想,3400亿美元的现金是什么概念?这几乎是很多国家一年的GDP了。市场上那么多“便宜”的股票,那么多可以收购的公司,他为什么宁愿让这么多现金躺在银行里“贬值”,也不愿意大规模出手呢?

华尔街日报专门写了篇文章,说巴菲特的这种操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响亮的警告。他就像一个经验最丰富的老船长,在天气预报还是一片晴朗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地开始加固船帆,储备淡水和食物了。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海平面尽头,那一抹我们普通人还看不见的乌云。

所以,今天这期视频,我想结合我那些朋友们的观察,以及从巴菲特这些“聪明钱”的流向里读出的一些信号,来和大家聊一个可能有点严肃,但我觉得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的话题。

那就是,今年9月开始,也就是一个多月以后,全球的资本市场,可能会迎来三个非常重要,甚至是颠覆性的转变。这三大转变,就像三股巨大的洋流,它们会交汇、碰撞,然后彻底改变未来几年全球资本的航道。而我们普通人的财富,就像是行驶在这片大海上的一叶叶小舟。如果你能提前看懂海图,了解洋流的方向,或许就能避开漩涡,甚至还能顺势而为。

第一章:美元的“紧箍咒”要松开了?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转变,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它就像是整个故事的发动机,后面两个转变,可以说都是由它来驱动的。这个转变就是: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元,它的“紧箍咒”可能要松开了。

我知道,一说美元、美联储、降息这些词,很多人可能就觉得头大,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了。大家别急,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你可以把美联储想象成全球资金的“总水龙头”。它拧紧阀门(加息),全世界的钱就变得又少又贵,大家借钱的成本都高了,就好像进入了“干旱季节”。企业不愿意投资,个人不愿意消费,因为钱太贵了,存银行的利息都比很多投资的回报要高。相反,它拧松阀门(降息),全世界的钱就变得又多又便宜,市场上到处都是“大水漫灌”,进入了“丰水期”。

从2022年开始,这个“总水龙头”就一直在疯狂地拧紧。为了对抗那个几十年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美联储进行了史诗级的暴力加息,把利率从接近零,一路加到了5%以上。这场“大干旱”,让全世界都渴了两年多。

无数的科技公司,因为借不到便宜的钱,只能裁员、倒闭;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要偿还昂贵的美元债务,国家都快破产了;我们普通人,买房的月供变高了,投资的股票、基金也跌得惨不忍睹。

但是,朋友们,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大干旱”,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就在最近,华尔街几乎所有的顶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这些名字你肯定都听过,他们像是约好了一样,集体调整了预测。他们现在非常笃定地认为,美联储最快会在今年的9月份,开启这一轮的降息周期。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那个拧得死死的“总水龙头”,终于要开始往回转,要松开了!

为什么是9月这个时间点?这里面其实藏着很多有意思的博弈。

一方面,美国的经济数据,已经开始“撑不住”了。我前几天看了一份报告,里面提到一个细节。美国现在每个月新增的就业岗位,听起来还不错,但如果你把数据拆开看,会发现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新增就业,都来自于兼职。而全职工作岗位,实际上是在净减少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美国人因为生活成本太高,不得不一个人打好几份零工来维持生计。而企业呢,因为对未来没信心,不愿意再提供有稳定福利和保障的全职岗位。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其实已经有点“外强中干”了。

再看另一个数据,美国的信用卡违约率,已经悄悄爬到了十多年来的最高点。很多人连信用卡都还不上了。这些细微的信号,就像是压力锅上那个嘶嘶作响的阀门,美联储不可能看不见。如果再继续把利率维持在高位,把这口锅给压爆了,那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但另一方面,美联储又不敢大大方方地、很豪爽地降息。为什么?因为通胀的“幽灵”还在天上飘着呢。

这就引出了我们马上要讲的第二个重大转变。但在那之前,我们先来消化一下这第一点。

“总水龙头”一旦开始放水,哪怕一开始只是“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它对全球资本市场的情绪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钱不那么“值钱”了。过去两年,很多人会选择把钱换成美元,然后存起来吃利息,因为这个收益是无风险的,而且相当可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美元指数那么强势的原因。但一旦开始降息,这个逻辑就不成立了。

资本是最聪明的,它们会开始寻找新的、回报率更高的地方去。这些钱会从银行的存款账户里“叛逃”出来,像一群饥饿的狼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猎物。

它们可能会涌入股市,尤其是那些对利率敏感的科技股、成长股。因为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借贷成本的下降,意味着它们可以花更少的钱去搞研发、去扩张,未来的想象空间就又被打开了。

它们也可能会涌入大宗商品市场,比如黄金、石油、铜。因为美元贬值,就意味着用同样多的美元,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那么这些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自然就会水涨船高。特别是黄金,它作为一种非信用货币,在美元信用开始松动的时候,往往会成为资本的“避难所”。

更重要的是,这些钱,会开始从美国这个“蓄水池”里流出来,流向全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那些经济正在复苏,但货币政策还没那么紧的新兴市场。

我举个例子,这就好像,过去两年,村里唯一一口井(美国)的水位特别高,大家都抢着去那里打水。现在,这口井的水位要开始下降了,而且村里其他地方的土地(新兴市场)经过休养生息,又变得肥沃起来,甚至有些地方还发现了新的水源。那么,村民们自然就会扛着锄头,去开垦新的土地。

这个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美联储的第一次降息,可能只有25个基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是,它释放的那个“转向”信号,就像是发令枪。它会彻底扭转过去两年多全球资本的流向和风险偏好。

我们普通人需要做好什么准备呢?

如果你之前配置了很多美元现金或者美元存款,那么可能需要思考一下,当“美元为王”的时代暂时告一段落后,这些钱应该投向哪里,才能避免“冰块”一样慢慢融化。

如果你之前因为害怕风险,完全空仓,远离股市。那么,也许可以开始研究一下,哪些行业、哪些公司,会是这轮“丰水期”里最先被滋润的“禾苗”。

当然,我也不是让大家现在就冲进去“梭哈”。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事情没那么简单。美联储的这次“放水”,放得会非常纠结,非常拧巴。因为通胀那个“幽灵”,还在旁边虎视眈眈地看着呢。

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谈的第二个,也是我认为最反常、最容易让人迷惑的转变。

第二章:一边“放水”,一边“抗洪”的拧巴时代

这第二个转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们将进入一个一边“放水抗旱”(降息),一边又要“筑坝防洪”(对抗粘性通胀)的,极其拧巴和矛盾的经济周期。

这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学教科书里,是很少见的。

以前的逻辑很简单:经济过热,通胀太高,怎么办?加息,收水,给经济降降温。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怎么办?降息,放水,给经济打打气。这就像生病了吃药,发烧了就吃退烧药,畏寒了就喝点姜汤,逻辑非常清晰。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我们面临的,可能是一种“复合型疾病”。身体感觉很“冷”(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抬头),但同时又在局部“发烧”(通胀下不来)。

我给大家讲个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我有个朋友在纽约做餐饮供应链,就是给各大餐厅配送蔬菜、肉类、调味品的。前两天我们聊天,他就疯狂跟我吐槽。他说现在生意太难做了。

一方面,他能明显感觉到,很多餐厅的生意在变差。以前一些很火爆的网红餐厅,现在晚上8点以后也开始有空位了。他的订单量,尤其是那些高端食材,比如和牛、黑松露,订单量下降得很明显。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消费降级了,经济确实不好。

但另一方面,他的采购成本,却一点都没降下来。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比如巧克力,因为西非的可可豆因为天气和疾病原因大幅减产,价格涨了三四倍,比铜还贵。再比如运输成本,因为地缘政治冲突,很多航线要绕行,保险费、燃油费都在涨。还有人工成本,现在美国一个卡车司机的工资,比很多华尔街的初级分析师都高,而且还招不到人。

大家发现没有?这就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拧巴”局面。

需求端,也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因为之前暴力加息的滞后效应,已经开始萎靡了。这是支持美联储降息的理由。

但供给端,因为全球化逆转、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劳动力结构变化等等这些原因,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变得非常“刚性”,很难降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粘性通胀”。

所以,美联-储现在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它降息,是为了“救经济”,防止硬着陆。但它又怕降息的“水”一放出来,本来就下不来的通胀,又像火上浇油一样,蹭地一下再涨上去。

那么,在这种“拧巴”的宏观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波动”会成为常态。市场的走势,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要么是一路向上的大牛市,要么是干脆利落的大熊市。它可能会变得非常“分裂”和“反复”。

可能今天,市场因为一个“经济衰退”的数据,开始疯狂交易“降息预期”,然后股市大涨。明天,又因为一个“通胀超预期”的数据,开始担心“滞胀”要来了,然后股市又大跌。

这种“左右互搏”的行情,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其实是最难熬的。因为它会不断地挑战你的认知,让你感觉市场的逻辑非常混乱,根本抓不住主线。

在这种市场里,以前那种“追涨杀跌”的短线操作,会变得极其危险。因为你很可能昨天刚追进去,今天就被套牢了。

那么,回到巴菲特。我们看看老爷子在这种时候,会怎么做。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亏钱”。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也说过:“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他们追求的,不是抓住每一次市场的短期波动,去赚那个快钱。他们追求的,是“确定性”。

在当前这种宏观逻辑极其混乱和矛盾的时期,什么是“确定性”?

我觉得,有两样东西是相对确定的。

第一,就是拥有强大“定价权”的公司。

什么叫“定价权”?就是说,无论成本怎么上涨,它都有能力把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消费者还不得不买单。这样的公司,它的利润就不会被通胀侵蚀掉。

我们想想,哪些公司有这种能力?比如某些高端奢侈品牌,它的消费者对价格根本不敏感,买的就是那个身份和稀缺性。再比如某些掌握了核心技术专利的科技公司,它的产品别人替代不了。还有一些公用事业类的公司,比如电力、水务,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不管价格怎么变,你都得用。

这些公司,就像是在通胀的洪水里,自带“防水墙”的企业。它们是巴菲特最喜欢的类型。

第二,就是那些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价值型”资产。

在市场逻辑混乱的时候,那些花里胡哨的“故事”和“概念”,都会变得非常脆弱。而真金白银的现金流,才是最可靠的。

所以我们看到,巴菲特手里的伯克希尔,重仓的股票,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个:苹果、美国银行、可口可乐、美国运通……这些公司,都不是那种能一年涨十倍的“妖股”,但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业务模式非常成熟,像一台台印钞机一样,每天都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

这些现金,在市场好的时候,可以用来分红或者回购股票,增加股东回报。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成了公司过冬的“棉袄”和反击的“弹药”。

所以,这第二个转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未来这个“拧巴”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投资心态。不要再去幻想着一夜暴富,不要再去频繁地追逐市场的短期热点。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去寻找那些真正“值钱”的东西。什么是“值钱”?就是在混乱和不确定性中,依然能够保持自身价值,甚至还能稳步增长的东西。

这可能是一家好公司的股票,可能是一个位于核心地段的房产,甚至可能是我们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投资。这些东西,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但长期来看,它们才是抵御通胀、穿越周期的“诺亚方舟”。

当然,除了经济层面的“拧巴”,我们还面临着一个更大的,也是更底层的结构性变化。这个变化,可能会在未来十年,深刻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第三章:信任的裂痕:资本不再“无国界”?

这第三个转变,也是我觉得最深刻的一个,它发生在经济的底层,发生在看不见的“信任”层面。那就是:过去三十年我们习以为常的“全球化”正在退潮,资本,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国界”。

我先不说那些宏大的叙事,我给大家讲个我自己的小故事。

我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国际关系。那时候,我们整个专业,从老师到学生,都弥漫着一种非常乐观的情绪。我们坚信,随着贸易的深入,随着互联网把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大家一起做生意赚钱,很多矛盾和冲突自然就会被“熨平”了。

我记得当时我们课堂上最流行的一个词,叫做“历史的终结”。大家觉得,人类社会已经找到了一个最优的模式,那就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未来全世界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平。

现在回过头去看,这种想法,可能还是过于天真了。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英国脱欧,看到了美国不断地“退群”,看到了各种贸易壁垒和关税又重新被竖立起来。尤其是,我们看到了中美之间,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从合作走向了全面的“战略竞争”。

这个过程,就像是地球的板块运动,它虽然缓慢,但却在深刻地、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地貌。

以前,资本的逻辑很简单,就是追求“效率”和“回报”。哪里的人工成本最低,就把工厂建在哪里;哪个市场的利润最高,就把商品卖到哪里。资本是没有祖国的,它就像水一样,永远流向价值的洼地。

但是现在,资本的流动,多了一个凌驾于“效率”和“回报”之上的考量,那就是“安全”和“信任”。

一家跨国公司在决定要去哪里投资建厂的时候,它首先要考虑的,可能不再是这里的成本是不是最低,而是,这里的供应链是不是“安全”?会不会因为某天地缘政治关系紧张,我的工厂就被迫停工,我的货物就运不出去?这里的政府,是不是“可信”?会不会某天突然修改法律,我的资产就被没收了?

这种底层逻辑的变化,正在引发全球资本流向的一场“大迁徙”。

我们看到,很多原本在中国的产业链,开始向东南亚、向墨西哥、向印度转移。这个过程,被媒体称为“去风险化”或者“友岸外包”。

这并不是说中国失去了吸引力,而是因为在全球资本的决策模型里,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叫做“地缘政治风险”的权重。

同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开始强调“制造业回流”。他们宁愿用更高的成本,在本国生产芯片、生产电动车电池。为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关键产业的“安全”,比“效率”更重要。

这种“信任的裂痕”,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最直接的,就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享受的“全球化红利”,可能要结束了。

什么是“全球化红利”?就是我们能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全世界各地生产的商品。一部在中国组装的iPhone,里面有来自日本的屏幕、韩国的芯片、德国的摄像头模组。正是因为这种全球化的精细分工,才把成本降到了最低。

但是,当产业链开始因为“安全”原因而被迫重组,当很多东西不再追求“最优解”,而是追求“次优的安全解”时,整个系统的效率就降低了,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第二部分里说,通胀会变得很有“粘性”的一个深层原因。因为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货币问题,它背后是一个全球生产关系的大重构。

对于我们的投资来说,这个转变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以前我们分析一家公司,可能更关心它的财报、它的技术、它的市场份额。但现在,我们可能需要多问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国籍”是什么?它的供应链,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它的主要市场,又在哪些国家?它会不会受到地缘政治冲突的直接冲击?

我举个例子。一家公司,它的技术再好,产品再牛,但如果它的核心原材料,或者主要市场,都高度依赖某一个跟自己母国关系紧张的国家,那么它的股票,就必然会包含着一种“地-缘政治折价”。

相反,一些能够在这种“分裂”的世界里,扮演“桥梁”角色的国家或者公司,它们的价值,可能会被重估。

比如,那些在地缘政治上保持中立,能够同时与东西方做生意的国家。再比如,那些掌握了“刚需”资源,比如能源、矿产、粮食,无论世界怎么分裂,都离不开它的国家。

巴菲特其实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你看他这几年在投资什么?他没有去追逐那些最前沿的AI概念股,反而去重仓投资了日本的五大商社,还大量买入了雪佛龙、西方石油这些能源公司。

为什么是日本商社?因为它们就像是全球资源网络的“毛细血管”,深深地扎根于世界各地,控制着从铁矿石到液化天然气的各种供应链。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分裂”的时候,这种能够连接“断点”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

为什么是能源公司?因为无论世界格局怎么变,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而且,能源本身,就是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脉”。

所以,这第三个转变,要求我们把自己的认知,从一个“平”的世界,切换到一个“多极化”的,甚至有点“崎岖不平”的世界。

我们要开始习惯,这个世界不再只有一个“游戏规则”,而是会有多个平行的,“游戏规则”。资本的流动,会从过去那种“万众归一”的大潮,变成多条并行不悖的“区域性河流”。

看懂这个大趋势,你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市场在上涨,而有些市场在下跌;为什么有些行业突然变得炙手可可热,而有些行业却被资本无情地抛弃。

这背后,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逻辑了,它是一盘掺杂了政治、安全、国家利益的,更复杂的大棋。

好了,今天跟大家聊了这么多,可能信息量有点大。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我们从巴菲特囤积巨额现金这个反常的举动聊起,探讨了从9月开始,全球资本市场可能迎来的三个重大转变。

第一个,是全球资金的“总水龙头”美联储,大概率要开始降息了,这意味着长达两年的美元“紧缩周期”即将结束,全球资本的流向和风险偏好将发生逆转。

第二个,是我们将进入一个非常“拧巴”的经济周期。一边是需要“放水”来刺激的疲软经济,另一边,却是由供给端造成的,难以根除的“粘性通胀”。这个矛盾的组合,会让市场的波动成为常态,“确定性”会变得无比珍贵。

第三个,也是最深刻的,是全球化的底层逻辑正在改变。基于“效率”的信任正在被基于“安全”的阵营所取代,资本不再“无国界”,全球产业链和资金链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构。

这三个转变,就像三个巨大的齿轮,它们已经开始缓缓转动,互相咬合,即将带动整个世界经济这部大机器,进入一个新的,我们可能还不太熟悉的运转模式。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贩卖焦虑,更不是想给大家什么具体的投资建议。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市场。

我只是想通过今天的分享,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当我们下次再看到新闻里说“美联储降息”或者“中美贸易摩擦”的时候,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能把它们串联起来,看到它们背后那张更大的,正在变化的全球资本地图。

就像巴菲特一样,他之所以能够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水晶球,而是因为他总是在思考那些最底层、最朴素,但却最重要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也许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追逐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静下心来,想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能够穿越时间,穿越周期的东西。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财经   忠告   意外   通胀   市场   资本   公司   美元   美国   全球   经济   地缘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